哦哇資訊網

1979年的“八大名酒”排名才是真的實至名歸

由 酒業一線 發表于 美食2021-12-10

21世紀已過去18年,但是上世紀末的那段往事,至今仍然被白酒行業反覆提起和反思。從1952年到1989年,整整37年盯著同一件事——引導國家評酒制度、評酒方法,實現從無到有、從起步到完善,甄選出了名聲赫赫的“八大名酒”。那段往事,就是聞名遐邇的五屆全國評酒會。

“八大名酒”是塊金字牌匾,既是白酒企業曾經夢寐以求的榮譽,又是他們奉若圭臬的歷史背書。到目前為止,全國評酒會總共舉辦過五次,分別在1952年、1963年、1979年、1984年和1989年。不過有關“八大名酒”的排名始終沒有確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1979年評出的“八大名酒”最為實至名歸。

一次無聲的角逐

評比規模遠超前兩屆

每屆評酒會舉辦結束,都會沉寂一段時間,轉而進入“空窗期”,其跨度有長有短,長的有10年以上,短的僅僅是5年。其中,數第二屆、第三屆間的“空窗期”最長,達16年之久。

“空窗期”的存在,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下一屆做準備。經過前兩屆全國評酒會後,各地名酒廠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生產質量提高、產量增加,香型日漸明顯,對於“趕考評獎”都抱有極大的熱情。一切顯然都預示著,舉辦第三屆評酒會的時機業已成熟。

1979年第三屆評酒會,規模浩大創歷史之最,每位選手都是有備而來,真正稱得上是一場無聲的角逐。據瞭解,這屆評酒會,經各省市選拔出來的104種產品,都是質地豐滿醇厚,風采各異的珍品。最後晉級國家級評比,同時登場一較高下,決出名酒榜單。

正是在這樣的激烈角逐下,茅臺、洋河大麴、五糧液等老牌名酒都突出了自家風格,展現特有風采,最後獲現場專家評委一致透過,紛紛入選了“八大名酒”,開啟了一輪風靡全國的名酒“新紀元”。

“密碼品評”開先河

考評嚴謹性再上新臺階

“1952年的第一屆全國評酒會、1963年的第二屆全國評酒會都是在摸索中進行的,當時的品評工作並不規範。”行業專家張宿義曾這樣說過。言外之意是,前兩屆更多起到“探路石”的作用,那時候他們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所有人內心篤定的最終還是第三屆。

等待第三屆到來的過程,卻是漫長而又煎熬的。然而16年的努力,換來了白酒品評機制的完善成型,讓這一屆成為機制最完整、評選最嚴謹的一屆。與此前不同,第三屆首次提出分香型、生產工藝和糖化發酵劑,分別編組評比,開創了“密碼編號、分型評比”的先河。

“密碼品評”也叫“暗評”,哪家的酒評委事先不知道,質優者憑實力勝出。舉個例子,這就相當於“高考閱卷”,試卷全流程貼著封條,閱卷老師憑經驗給分,最大限度保證了公平性。現有的“眼觀色、鼻聞香、口嘗味”評酒方法,就是從當時那套方法中演繹而來的。

據當時參賽的洋河廠方人員回憶:“1979年評酒,評酒時你壓根不知道,他們來廠裡取樣不可能會通知你……等省裡評選完了,國家接著評選。評選的時候都是立碼編號,你根本不知道哪對哪,做手腳就更加不可能。就是在這種層層選評當中,結果我們就被評上了(八大名酒)。”

老評委記憶猶新

洋河是備受期待的“熱門”

在評酒辦法上,第三屆採用了“百分制評分”,按色(佔10分)香(佔25分)味(佔50分)格(即風格佔15分)四項記分,總計滿分為100分。“色香味格”中,“味”的考評就佔了一半比重,這讓風格上講究“重味輕香”的洋河大麴,輕易就抓住了評委們的味蕾,成為白酒評委眼中的“熱門”。

第三屆白酒評委由周恆剛領銜,多是對評酒有豐富經驗的沙場老將,每個人都有著較高水平。他們完全嚴格依循科學程式與標準,經過初評、複評、終評,“三榜定案”,最終評選洋河大麴為“八大名酒”之一。

幾十年後再聚首,老專家們風采依舊。前不久“2018中國白酒品評技術回顧與發展研討會”現場,老評委們又一次談起這段歷史,那些有關“八大名酒”的深層記憶再度被喚醒,其中不乏有對洋河大麴奪獎的溢美之詞。由於他們都是親歷者,對人名、時間、地點記得都比較牢固,所以他們的話具有比較強勢的權威性。

老評委金鳳蘭回顧時提到:“第三屆全國評酒會的時候,我是第一次接觸那麼多酒,但有一種酒給我的印象特別深。柔柔的、淡淡的濃香,綿醇的口味,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裡,這個酒就是當時的洋河大麴,在我腦海裡現在還沒有忘記。在濃香型白酒評選組中,我給洋河大麴的分數最高,96分。”

TAG: 名酒酒會評酒洋河第三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