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年份酒”,喝的年份還是水分?

由 杏花村戒酒 發表于 美食2021-12-08

作者:李少荃

說起“年份酒”,相信大家已經耳熟能詳,尤其是對於愛喝酒的朋友來說,白酒包裝上印有年份標識,已經成為白酒品質的一個判斷依據。即使是對白酒不甚瞭解的人來說,想辨別酒的檔次也會去參考年份。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年份”成為了各大品牌酒企爭相開發營銷的包裝亮點。那麼“年份”一詞,真的是我們消費者認為的“年份”嗎?這個詞的背後到底通向怎樣的事實?…………

中國“年份酒”這一概念,最早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由古井貢酒首次推出“古井貢10年原漿酒”。隨後茅臺、五糧液等大品牌酒企紛紛效仿,推出15年、30年、50年等不同年份的“年份酒”,一時間讓本來就品類繁多的白酒市場,出現“無酒不年份”的現象。

有人可能會疑問:中國白酒的釀造過程最後就是要陳儲,以達到更好的味道和口感,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白酒企業營銷這個亮點也無可厚非,但不解的是——“年份酒”概念為何會集中在某個時間爆發?中國百年以上的白酒品牌眾多,而“年份酒”概念卻短短30年不到?

帶著這兩個問題,讓我們回顧“年份酒”的前世與今生。

中國白酒的歷史雖然長遠,但不影響我們尋找答案。我們所要尋找的是某個時間的節點,一個能改變格局的節點——改革開放。

為何是從改革開放?

因為改革,所以富足;因為開放,所以學習。

這裡有人會直接反駁:在古代人們就知道藏酒了,明清時期成熟的蒸餾酒更是街巷傳香,婦孺皆知,藏個十年八年的酒有的是,這還用的著學習?

這個說的一點沒錯!但我們要弄明白一點:一是古人藏酒的行為都是自發的,是將酒買回來藏於自己家中,這在很多影視作品或書籍中都有記載。女兒紅的由來,就是古代富戶在女兒出生後,在院中的桂花樹下埋藏上幾罈高粱酒,待女兒長大出嫁後挖出飲用。加之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人們都可以自行釀酒,自行儲存。即使是客棧、酒樓的酒,也是老闆自己購買回來進行儲藏。中國古代的人們盛行自家藏酒,用以招待貴賓貴客、慶祝節日等使用。這樣的酒被成為“老酒”,是酒成品後的再儲存。所以中國古代的釀酒企業是基本不進行成品酒儲藏的,即使儲藏也不會是大量的,或者說售賣的部分很少。

改革開放最大的目的與成效就是經濟建設,讓人民富足。在溫飽問題解決的基礎上,白酒行業才能再次興起於發展。當社會分工逐漸細化,白酒的陳儲也逐漸從消費者自己過度到了白酒的生產企業當中。而此時開放所帶來的,對外來事物的學習也讓酒企懂得了營銷這一觀念——國外酒的年份等級。

“年份酒”,喝的年份還是水分?

在國外的酒水市場,對酒的年份等級有著極其嚴格的規定。在具體操作上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年份酒標註的一定是最低年份。如30年的威士忌年份酒,是指該酒中最近的儲藏年份至少是30年,如果兩種年份酒混合,則按最低的年份酒齡來分級標註。

而我們中國白酒卻“自看其形不悟其意”,與其規定正好恰恰相反,都是用存放一定時間的基酒加入少量儲藏年份較久的原漿酒勾兌而成,而標籤標註的,卻是時間最長的原漿酒年份。

再加上我國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形成一個確切的檢測標準相制約,也沒有專門的機構來負責檢測酒體中的陳釀比例與年份,這就給生產“年份酒”的眾多白酒廠家,在產品包裝上不註明原漿比例和相關年份,或隨意註明相關年份有了可乘之機。

“年份酒”,喝的年份還是水分?

所以,白酒企業生產的“年份酒”中,到底有多少比例是標籤上所著的年份酒,這全靠酒廠的“良心”!

滴兩滴也可以是年份酒,加30%也是年份酒,或者說,加30%已是行業的“十足良心”了。

如果消費者對市場上“年份酒”存在疑惑或缺乏認知,主要的原因並不是消費大眾不主動去了解白酒,而是市場缺乏對白酒行業方面進行有營養的價值輸出,人們沒有正確、權威的渠道來認知產品。同時具有影響力的白酒品牌也缺乏對大眾消費市場進行客觀的白酒知識普及服務。

所以逐漸形成了:買酒買的是品牌,品酒品的是價格,需求只滿足面子。

針對這樣的局面,小編看來應該從兩方面進行改善。

“年份酒”,喝的年份還是水分?

一是國家出臺相關的白酒產品規範,在包裝上體現必要的分辨酒水等級的標識或內容,同時建立相關的評測機構與檢測標準,儘可能讓混亂複雜的白酒市場形成分層,讓消費者更能主觀地選擇產品,認知產品。二是各大品牌酒企需對消費市場提供切實有力的價值內容,讓消費者更好更便捷地去了解認知某一款產品。

不要讓消費者與白酒企業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或許中國傳統文化讓白酒仍然有絕對的消費市場,但也不能不意識到,消費大眾有著對產品的絕對清晰,這個時間可能會長,但一定會實現。

TAG: 年份白酒原漿30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