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舌尖上的味道——關於粵菜的飲食文化

由 跛子狼講故事 發表于 美食2021-12-06

無論是聞名世界的菜品還是普普通通的小吃,都有著各式各樣的典故。典故賦予了美食更多的意義和靈魂,每一道美食都有一個獨特的故事或一個美麗的傳說,正是這些典故成就一道美食的歷史和文化,味!你好,帶你探索美食背後的那些故事。

粵菜是中國漢族八大菜系之一,有著非常悠久的文化歷史。而又以自己獨特的菜式和韻味,深受海內外的喜愛,那你知不知道粵菜有哪些特點呢?

粵菜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組成,此外還有海南地區風味。廣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慶、韶關、湛江等地名食在內地域最廣,用料廣泛,選料精細,技藝精良,善於變化,品種多樣。廣東菜的主要特點在烹調上以炒、燴、煎烤、局著稱,講究鮮、嫩、爽、滑、口味上以生,脆、鮮、淡為主。曾有“五滋”(香、松、臭、肥、濃),六味(酸、甜、苦、鹹、辣、鮮)之說。其主要名菜有“脆皮烤乳豬”、“龍虎鬥”、“太爺雞”、“東江鹽焗雞”、“潮州燒鷹鵝”、“猴腦湯”等上百種。

粵菜和其他地方菜都是中國菜的一部分,都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但同中原飲食或其他菜系相比,其傳統飲食文化的沉澱不如中原及其他地區渾厚。粵菜長期受海外文化的影響和滋潤,看重傳承,又不顧於傳統,在統一中顯出靈活、清新和年輕,是我國飲食體系中最富於改革和創新的角色。它吸取西菜麵點和外來飲食中的許多優點,重視積極借鑑,吸納。消化外來飲食文化的先進方面,進而融會貫通於民族飲食文化之中。

粵菜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同其他地區的飲食和菜系一樣,都有著中國飲食文化的共同性。早在遠古,嶺南古越族就與中原楚地有著密切的交往。隨著歷史變遷和朝代更替,許多中原人為逃避戰亂而南渡,漢越兩族日漸融合。中原文化的南移,中原飲食製作的技藝、炊具、食具和百越農漁豐富物產結合,這就是粵式飲食的起源。粵菜起源於漢,就是憑藉這段歷史來說的。

著名歷史學家趙立人認為粵劇和粵菜都是中國的國粹,都跟辛亥革命有著不解的淵源。翻看1912—1913年間的菜譜可以發現,當年的菜色跟今天的粵菜款式其實已非常接近。至此,“粵菜”終於真正成型,並不斷推陳出新。處在中西文化、南北文化,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交匯津樑的廣東,在辛亥革命這場歷史鉅變中,再次引領了時代的潮流。

舌尖上的味道——關於粵菜的飲食文化

早在二千年前西漢人所著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為上餚”的記載,南宋人也誇張描述:粵人“不問鳥獸蛇,無不食之”,在公元前122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趙胡墓中已有燒乳豬用的爐、叉和乳豬殘骨等物。

舌尖上的味道——關於粵菜的飲食文化

粵菜用料十分廣泛,不僅主料豐富,而且配料和調料亦十分豐富。為了顯出主料的風味,粵菜選擇配料和調料十分講究,配料不會雜,調料是為調出主料的原味,兩者均以清新為本。講求色、香、味,型,且以味鮮為主體。

舌尖上的味道——關於粵菜的飲食文化

粵菜選料廣博奇異,品種花樣繁多,令人眼花繚亂。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幾乎都能上席。鷓鴣、禾花雀、豹狸、果子狸、穿山甲、海狗魚等飛禽野味自不必說;貓、狗、蛇、鼠、猴、龜,甚至不識者誤認為“螞蝗”的禾蟲,亦在烹製之列,而且一經廚師之手,頓時就變成異品奇珍、美味佳餚,每令食者擊節讚賞,嘆為“異品奇珍”。

舌尖上的味道——關於粵菜的飲食文化

粵菜的另一突出特點是,用量精而細,配料多而巧,裝飾美而豔,而且善於在模仿中創新,品種繁多,1965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介紹的就有5457種之多。

舌尖上的味道——關於粵菜的飲食文化

粵菜十大名菜

廣式燒乳豬

舌尖上的味道——關於粵菜的飲食文化

世界不同的飲食文化中都有燒乳豬這種菜色。現今的中國菜中以粵菜的燒乳豬最廣為流傳。燒乳豬在廣東已有超過二千年的歷史,南越王墓的陪葬品中便包括了專門用作燒乳豬的烤爐和叉子。清朝時,粵菜燒乳豬更被選入“滿漢全席”菜色之一。用重約五公斤的乳,取出肋骨,放入特製燒烤叉撐開,放入烤爐烤。如果燒烤時用慢火,燒出的乳豬豬皮光滑,稱之為“光皮”。亦可以用猛火燒烤,其間在豬皮塗上油,令豬皮成充滿氣泡的金黃色,即為“麻皮乳豬”。乳豬的特點包括皮薄脆、肉鬆嫩、骨香酥。吃時把乳豬斬成小件,因肉少皮薄,稱為片皮乳豬,點上少許“乳豬醬”更增加風味。

白切雞

舌尖上的味道——關於粵菜的飲食文化

白切雞是粵菜雞餚中最傳統的一種,屬浸雞類,以其製作簡易,剛熟不爛,不加配料且保持原味為特點,讓雞的自然鮮味儘量顯露。白切雞皮爽肉滑,清淡鮮美,又名“白斬雞”。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稱之為白片雞,“雞功最巨,諸菜賴之,故令羽族之首,而以他禽附之,作羽族單”,單上列雞菜數十款,蒸、炮、煨、滷、糟的都有,列以首位就是白片雞,說它有“太羹元酒之味”。如今,粵菜廚壇中,雞的菜式有200餘款之多,而最為人常食不厭的正是白切雞,原汁原味,皮爽肉滑,大筵小席皆宜,深受食家青睞。

脆皮燒鵝

舌尖上的味道——關於粵菜的飲食文化

燒鵝是廣州傳統的燒烤肉食,它以整鵝去翅和頭烤制而成,成菜腹含滷汁,滋味醇厚,將燒烤好的鵝斬成小塊,其皮、肉、骨連而不脫,入口即離,具有皮脆、肉嫩、骨香、肥而不膩的特點。若是佐以酸梅醬蘸食,更顯風味別具。燒鵝源於燒鴨,在清光緒年間的《廣州竹枝詞》中記載:“廣東烤鴨美而香,卻勝燒鵝說古岡(今新會),燕瘦環肥各佳妙,君休偏重便宜坊”,可見燒鵝與燒鴨在粵菜之中已早負盛名。20世紀七、八十年代作為廣州最普遍和最受歡迎的燒烤肉食,它以“色澤金紅,皮脆肉嫩,味香可口”的特色在省城各大街小巷的燒滷店隨處可見。

八寶冬瓜盅

舌尖上的味道——關於粵菜的飲食文化

八寶冬瓜盅是家喻戶曉的傳統經典粵菜之一,歷久不衰,以冬瓜作為容器燉湯,故得此名。成菜後的湯中有冬瓜的清香,冬瓜肉裡有餡料的味道,互相映襯。此菜式亦是夏令一種湯食,美觀悅目,集多種原料為一饌,口感各異,清淡味鮮,為夏令之消暑佳品,解膩、解酒最佳。

上湯焗龍蝦

舌尖上的味道——關於粵菜的飲食文化

粵菜在彙集廣東省各地優秀民間美食的基礎上不斷地吸取我國各大菜系之精華,借鑑西方食譜之所長,融匯貫通而成,上湯焗龍蝦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龍蝦是蝦中極品,營養十分豐富,上湯焗龍蝦以龍蝦為主料,配以高湯製成的一道海鮮美食。此菜肉質潔白細嫩,味道鮮美,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營養豐富,特別適合滋補食用,在許多婚宴中常常被用到,也是宴席菜經典之作。

清蒸海河鮮

舌尖上的味道——關於粵菜的飲食文化

清蒸是廣州最經典的烹飪手法,過去嶺南地區由於峻山大嶺阻隔,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起步慢,人們的生活在相當長時期內都比較清苦,自家打的魚放在鍋裡煮了就吃,沒有太多的講究,但卻發現這清淡的煮法能使魚的鮮甜躍然舌尖。廣州地處珠三角,先天條件優越,水產品種豐富,以海鮮最甚。清蒸海河鮮講求在不新增任何食味(薑絲、蔥段等闢腥之物除外)的情況下,僅僅憑藉魚本身蒸發出來的鮮味對同一條魚進行迴圈透析,從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魚的原味,而且最能留住其形體及神態上的完整。

紅燒乳鴿

舌尖上的味道——關於粵菜的飲食文化

紅燒乳鴿是廣東名菜。乳鴿的肉厚而嫩,滋養作用較強,鴿肉滋味鮮美,肉質細嫩,富含粗蛋白質和少量無機鹽等營養成分。先把約25至28日的鴿子用滷水浸至入味,再放進生炸。由於皮脆肉滑,甘香鮮美,幼嫩可口,油而不膩,色香味俱佳,被推為上品佳餚,極具廣府特色。

香滑魚球

舌尖上的味道——關於粵菜的飲食文化

香滑魚球是廣東傳統名菜。所用魚肉本是長方形塊狀的,之所以稱球,是因為原來的做法在魚塊上刻有刀花,熟後魚塊自然彎卷,微有球形之故;近年有所改變,已不刻花,這樣魚塊熟後就不出現球狀,但人們仍習慣以魚球稱之。成菜嫩滑鮮香,味道鮮美,故名香滑魚球。

糖醋咕嚕肉

舌尖上的味道——關於粵菜的飲食文化

糖醋咕嚕肉又名“古老肉”,始於清代,當時在廣州的許多外國人都非常喜歡食用中國菜,尤其喜歡吃糖醋排骨,但吃時不習慣吐骨。廣東廚師遂以去骨的精肉加調味與澱粉拌和製成一隻只大肉丸,入油鍋炸至酥脆,粘上糖醋滷汁,其味酸甜可口,受到中外賓客的歡迎。糖醋排骨的歷史較老,現經改制後,便改稱為“古老肉”。外國人發音不準,常把“古老肉”叫做“咕嚕肉”,因為吃時有彈性,嚼肉時有格格聲,故長期以來這兩種稱法並存。此菜色澤金黃,外脆裡軟,酸甜爽口,皮酥肉嫩,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

老火靚湯

舌尖上的味道——關於粵菜的飲食文化

老火湯又稱“廣府湯”,即廣府人傳承數千年的食補養生秘方,以慢火煲煮中華老火靚湯,火候足,時間長,既取藥補之效,又取入口之甘甜。廣府人喝老火湯的歷史由來已久,這與廣州溼熱的氣候密切相關,而且廣州湯的種類會隨季節轉換而改變,長年以來,煲湯就成了廣州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與廣州涼茶一道當仁不讓地成了廣州飲食文化的標誌。俗語說:“寧可食無菜,不可食無湯。”更有人編了句“不會吃的吃肉,會吃的喝湯”的說法。先上湯,後上菜,幾乎成為廣州宴席的既定格局。

TAG: 粵菜乳豬廣州飲食文化燒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