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響泉土地上長出一種不怕曬的野菜,它的葉子和莖稈都是肥嘟嘟的

由 lianhua789 發表于 美食2021-07-24

螞蚱菜

每到夏天,一場大雨之後,在響泉的土地上就會長出一種不怕曬的野菜。它的葉子和莖稈都是肥嘟嘟的,碧綠的葉子鮮嫩可愛,紅褐色的莖稈很有質感。它的莖稈脆而多汁,嚼一下粘溜溜酸唧唧的,外皮比較堅韌,小孩子喜歡折成一段一段地掛到耳朵上當耳墜玩。

這個野菜就是螞蚱菜,在農村螞蚱菜是一種有害的野草,它和莊稼搶奪養分。小時候幫助大人鋤地,地裡的螞蚱菜是要統統幹掉的。大人還常常吩咐:把鋤出來的螞蚱菜花拉到堰邊裡。螞蚱菜不怕太陽曬,沒有根也不怕死,一見雨水就又長得鬱鬱蔥蔥生機勃勃。我好奇地問我奶奶:螞蚱菜為啥曬不死,沒有根也能活?我奶奶說:原先,天上有十個太陽,不論白夜後晌,頭頂上都是白花花的日頭曬著,把地裡的莊稼都曬蔫悠了。有一個大英雄拿箭射太陽,趕得太陽從東往西跑。眼看著太陽被一個一個地射了下來,有一個太陽比較靈犀,逼急了躲到了螞蚱菜的葉子下面,沒找著。太陽怕把螞蚱菜曬乾了就藏不住了,就不曬螞蚱菜。以後,白夜太陽都從東往西跑,一到後晌就藏到螞蚱菜下面不敢出來。無論多麼旱的天,別的棵被都曬得乾乾巴巴的,只有螞蚱菜長得綠油油的,很水闊。

我奶奶還教我一首唱螞蚱菜的兒歌,當時先是女孩子唱的,沒好好學,還記得一兩句:“螞蚱菜呀紅

杆杆(家鄉話發音為gaigai)

,我

教我

。不會

呀不想

,光想吃那紅

杆杆

……”

戴螞蚱菜墜子,唱螞蚱菜歌是上小學之前的事了,待年歲及長就要幫家裡幹活。印象深刻的是暑假到棒槌地裡拔螞蚱菜餵豬,三伏天的棒槌地像蒸籠一樣,拔上兩化肥袋子螞蚱菜,三兩小夥伴坐在地頭上下四頂、堵屎茅欄、抓石子,涼風習習,很是愜意。俗話說:棒槌地頭上和飯屋門口最涼快。生活在空調屋裡的孩子沒有生活經歷,是理解不了的。

螞蚱菜,學名馬齒莧,是莧菜的一種。它不但是一種優質牧草,還是一味藥材。李時珍《本草綱目》稱其為五行草,因其葉綠、莖紅、花黃、根白、子黑,是為五行。功效入心經,清心火,散肺熱,主皮毛。民諺曰:“吃得螞蚱菜,無病又無害”。 還有民謠:“螞蚱菜,沸水炸,人們吃了笑哈哈,哎呀呀,頭上的白髮變黑啦”。看來我也得多吃點螞蚱菜了,自從離開國企到外地打工以來,頭上的白髮就漸漸多了起來,唉,早生華髮啊。

藥食同源,馬齒莧也是一種上佳的養生野菜。馬齒莧集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純淨、鮮香、營養豐富,是大自然饋贈的珍品。馬齒莧作為菜蔬在我國的食用歷史悠久,杜甫的《園官送菜》詩中便提到了馬齒莧:“苦苣刺如針,馬齒葉亦繁”;“又如馬齒盛,氣擁葵荏昏”。在古代農耕社會,農本經濟是最主要的經濟形態,為了鼓勵農耕,朝廷以吃馬齒莧,作為親民憫農的秀場。《唐語林》記載:“德宗初即位,深尚禮法,……召朝士食馬齒羹”。

馬齒莧最常見的吃法是涼拌,味道很鮮亮,有種酸酸滑滑的感覺。馬齒莧炒肉也是很常見的做法,馬齒莧自身的酸頭很入味,怎麼炒怎麼好吃。馬齒莧煮粥,比炒菜和涼拌的那種酸感已經減輕了很多,清淡爽口。

較之其他菜蔬,烹製馬齒莧必須增加一個工序,這個工序叫焯水,就像民謠裡唱的“螞蚱菜,沸水炸……”。為了保持口感,中和酸味,洗淨粘液,需要將新鮮的食材洗淨,放入沸水鍋內焯至變色,色成碧綠即可撈出,放入涼水內過涼待用。後面的烹飪步驟就和其他菜蔬別無二致了。

螞蚱菜包餃子、包包子也是別有風味的。小時候農村雖然生活條件不好,但是大家都不吃野菜,唯有螞蚱菜例外。夏天攋回來一大堆螞蚱菜,大人把鮮嫩的梢頭掐下來,用開水炸了,放到石頭臺上曬,剩下的螞蚱菜就餵豬了。這是個細活,是不讓小孩子插手的。曬乾後的螞蚱菜裝到塑膠袋裡密封好,到冬天用溫水養開,拌上脂渣,二師兄和螞蚱菜再次相遇。包成包子上籠一蒸,那個香啊,隔著幾個院子都能聞到。

現在老家也沒大有人吃螞蚱菜大包子了。近年在泰安上班,在小區裡看到有很多人家曬螞蚱菜的。和響泉的焯水不同,泰安的做法是切細了直接曬。詢問當地的同事,也是到冬天包大菜包子。立刻無語凝噎,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TAG: 螞蚱馬齒莧太陽野菜莖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