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關於葡萄酒:裝腔作勢的“專家”與低調的真內行

由 南方週末 發表于 美食2021-07-20

觀眾在進博會食品及農產品展區品嚐紅酒。 (新華社記者 陳飛/圖)

剛剛從馬其頓旅行回來,嘗試了巴爾幹地區的酒莊。平時我們並不嗜酒,但旅行時參觀酒莊卻是常事。這既是對當地飲食文化的探索,也能透過釀酒業學到很多氣候土壤植被的知識,是非常有趣的。這裡就聊聊我多年來慢慢感受到的葡萄酒的那點事兒。

二十多年前我到英國留學前,對葡萄酒是一無所知的,但很快便被引入了這個在歐洲習以為常的文化中。眾所周知,在歐美做客參加派對,一般的禮節就是帶瓶酒。男生看足球這種休閒派對,幾箱啤酒幾個披薩就可以打發;稍微文明點的派對,就得帶葡萄酒了。

2000年那時我初到倫大,學院開新年會,知道要帶酒去,我心裡有點惴惴。一來窮學生囊中羞澀,二來我對酒一竅不通,不知買什麼才好。我的英國朋友丹和我一同去超市,我好似林黛玉,準備默默觀察他買什麼跟著學。結果,此兄直接就買了最便宜的酒。他的原話:反正不是你自己喝,而且到時候酒多著呢,誰知道誰買的什麼,五鎊就可以打發了。

後來多年我周遊世界,在很多地方都參觀過葡萄園和酒莊,被人帶著品酒接受教育多次,算是知道世界上有各種葡萄酒了。我覺得最有趣的,莫過於透過釀酒學到的當地地理知識。比如各地不同年份的降雨量如何影響葡萄生產;不同緯度和不同海拔的葡萄園適合選擇何種不同的葡萄品種種植;如果當地有火山土質,酒的口味會怎樣被影響;如果葡萄園依山而建,如何保證不同位置的葡萄均勻得到陽光,等等。

專業的葡萄酒侍酒師叫做 Sommelier,他們熟知葡萄酒知識,推薦酒和菜的配合。其中最高級別的大師級酒師,Master Sommelier,全世界也不過兩百多個,屬於珍稀動物。這些大師,其實最瞭解的是各地的地理氣候和土壤植被,然後才討論釀造工藝;畢竟大自然是不可控制的,而工藝則可以改進。所以某種程度上說,這些大師們也是地理學家氣象學家和生物化學家。酒並不是越陳越好,而是被多重因素影響的;飲酒者各人的喜好也不同,不同年份地點的產品,帶來的終究只是個性差異而已。

我不嗜酒,但自己喜歡什麼味道,總是知道的。我個人覺得,不要管什麼牌子年份哪個葡萄園,更不要去看價格,飲進去覺得可口喜歡的就是好酒,覺得酸澀不爽的就不是好酒。我最看不得裝模做樣品酒的人啦!當留學生時,我曾在倫敦一個高階飯店打工,給客人們上過無數瓶葡萄酒,我開酒瓶子的水平好得很呢。木塞子一拔,往大口酒杯裡斜斟一點酒,客人就開始那一套了:酒杯晃一圈,觀察一下杯沿的酒痕,鼻子湊上去聞一聞,然後再晃一圈,抿一小口,然後才說,倒吧。我一旁看著,剋制著不笑:你真懂嗎?要真是木塞漏風酒變味沉澱了,我開瓶時豈非早就發覺了,還需要你這麼大張旗鼓的又聞又舔嗎?若是酒本身味道不合意,你自己點的,難道開了瓶還退得掉嗎?真是多此一舉。所以我自己出去吃飯,若是真點酒了,就絕對不會假惺惺來做那一套的。

工作後,我在一家昂貴的私立學校做管理,年終常常會收到各種葡萄酒作為禮品。學生如果考上了名校,送的酒就往往就更是高階。這些人家精選的葡萄酒,我們在家是很少喝的:兩個平素不喝酒的人,一頓一瓶都解決不掉,放著剩下了倒是暴殄天物,過了兩天只能用來燉牛肉。出去參加普通派對那就更不帶了,我牢記著當年丹的教誨:大派對上,帶了好酒去和人家的破酒混一堆了,豈非可惜!

於是那些好酒,要麼在生日聖誕等特殊日子自己家人聚餐時喝;再要麼,做客時帶給我的好朋友喬。喬的爸爸是英國南部的大葡萄酒商,酒的專家,他一輩子嗜好葡萄酒,據說從不吃辛辣食物,怕損傷了舌頭的靈敏度。喬自己喝得不多,但自小受了家族薰陶,非常懂酒。好東西送給這樣識貨的朋友,才不是浪費了。喬也是我認識的人中唯一的我真正願意承認懂酒的人;而且他低調,從不拿腔拿勢的,只是心裡明白就是。比如他知道我酒量很小,又喜歡比較甜滑的口味,聚餐時就會挑適合我口味的品種給我。他也懂得怎樣調和不同飲料酒種,夏天把甜潤的鮮榨桃汁和冰泡沫酒調了給我們消暑;冬天則是燒熱了的濃梅子湯兌一點點波特酒暖胃。無論配兌什麼酒,都是酸甜適度,滑潤可口。對其他朋友,他也總是知道什麼酒適合什麼人。

不以自己的喜好或是世俗的標籤左右他人的口味,而是按他人的愛好和口味推薦,這才是本事呢。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陸倩

TAG: 葡萄酒派對口味酒莊葡萄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