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大連小長山島上有支王姓人,祖籍在“蓬萊縣”的海頭村

由 凌亂寄靈 發表于 娛樂2021-12-10

煙臺和大連在人文地理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島嶼眾多就是其中之一。在煙臺市的轄下,曾經有個長島縣;而在大連市的地界,則有個長海縣。

長海縣,位於遼東半島東側黃海北部海域,全縣由195個海島組成,統稱為長山群島(原煙臺市長島縣為長山列島,兩者皆以長山為名,只不過用列、群加以區分)。

在這眾多的島嶼當中,有人居住的並不太多,比較有名的就是大小長山島、廣鹿島、獐子島和海洋島等。

(小長山島風光)

與旅大區域多數村莊相似,長海縣的居民也大多是登州府移民的後裔,只不過還要更精確一些,那就是登州府蓬萊縣。因為地理位置較近、同樣靠海以及明末清初戰亂等緣故,在歷史上,遷居長山群島的蓬萊人相當多。在其中的小長山島上,就有一支王姓人來自蓬萊縣的海頭村。

按照現在的區劃,海頭村屬於煙臺市開發區管轄。不過,本文講述的主要是歷史,因此採用“蓬萊縣”海頭村的稱呼。

(海頭村)

海頭村位於膠東半島的北部海岸線上,距離歷史上有名的劉家旺碼頭不遠。在清代,劉家旺碼頭是不少闖關東移民的出發地。由於忙於生計的壓力以及缺乏文字記載的條件,久而久之,不少移民後人只知道祖上是從蓬萊劉家旺來的,對具體的祖籍地卻並不瞭解。小長山島上的這支王姓人就屬於這種情況。

實際上,一開始不僅是祖籍地不夠清晰,就連遷到島上的具體世系和年代也不能肯定。

據島上一位王姓朋友介紹,當地並無詳細的族譜,只是在過年祭祀的時候會請出“大畫”(掛譜)。大畫上供奉的第一代先祖名諱為“王應黃”,族中世代相傳,王應黃和他的兒子去世之後葬在山東。因此暫時並不清楚到底是哪一代遷到了小長山島。有可能是王應黃的孫輩,也有可能是王應黃或他兒子這一輩。畢竟,在移民的前兩代當中,歸葬原籍的情況並不少見。

(島上的民居看著跟膠東差不多)

(王先生在島上的祖屋)

為了弄清家族的祖籍地以及遷徙的年代,小長山島的這位朋友開始了自己的尋根之路。

按說王姓是大姓,本不容易找。但好在小長山島的王姓人很明確祖籍在蓬萊縣,又有比較完整的輩分用字(應學自國德,澤起逢文世,有庭紹榮日,明士繼登朝),再加上現在智慧網路通訊的發達,功夫不負有心人,島上的王姓朋友最終找到了蓬萊的海頭村。

雙方比對族譜發現,字輩相同,而海頭村的老譜當中也有一個名字叫做“王應凰”。王應凰與王應黃讀音相同,只是前者寫法比較複雜,估計可能是在遷徙之後的訛寫。在其他都對得上的情況下,可以判斷兩者為同一人,即小長山島的王姓,是從蓬萊縣的海頭村遷來。根據族譜和大畫上的世系來推斷,王應凰應該在康雍乾時期的人。

大連小長山島上有支王姓人,祖籍在“蓬萊縣”的海頭村

在小長山島上,這支王姓的人丁相當興旺。相傳他們的先祖一開始在島西的大嶺村落戶,後來逐漸遷徙到了房身村等地。此外,長海縣的其他海島以及遼東半島的皮口、杏樹屯、普蘭店等地,也都有這一家族的分支。那位王姓朋友說:“他在島上讀中學的時候,班裡五十個的同學,有一半左右都是王氏同宗。”

古代有“同姓不婚”的講究,島上的王姓雖多,但聯姻只能從其他姓氏中選擇。聽這位王姓朋友介紹,島上王姓與一支從長島遷來的袁姓人為世代姻親,關係相當親密。

大連小長山島上有支王姓人,祖籍在“蓬萊縣”的海頭村

(東石硼的祖碑)

成功找到祖籍地之後,這位王姓朋友卻沒有停止探究家族文化的腳步。因為海頭王氏又是從大柳行鎮的河西村遷來,而河西村又與附近的石硼等村的王姓,屬於同一個大支系。如今,在東石硼的村頭就樹有一座石碑,上面記載了分支村莊的名稱。小長山島的這位王姓朋友現在的願望,就是把這中間的世系理順,弄明白自己的根到底在何處。此種情懷,令人敬佩。

TAG: 王姓島上長山島海頭村蓬萊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