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王陽明:人生“兵無常勢”,以上善若水修身處世,才是智慧

由 國學書舍 發表于 情感2021-07-03

一、

一個人不僅僅要能夠抓住當下可用的條件,對事情制定可行的謀略,更重要的是在關鍵時刻要有隨機應變、果斷行事的能力。

只有在關鍵時刻出其不意,抓住事情的有利時機,才能把事情辦成,並將困難的問題解決妥當。

就好像在戰爭過程中,只有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選擇突然襲擊,才能使事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這種結果,就需要一個人具備審時度勢,當機立斷的精神,因為沒有任何條件,是在剛剛出發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並且被發現的。

世間的規則永遠在變化,一個人只有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準確找到機會隨時而變,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將自己的狀態調整到適合當下條件的位置,才能讓自己時刻佔據主動位置。

在《孫子兵法》之中有一句話: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用兵作戰,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沒有固定的形態一樣,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古人常說: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這句話就是指人生順時而動的重要性,當形勢發生變化的時候,就必須及時採取靈活的戰略戰術。

在當時交通並不便利的時代,在戰略上出現的變化通常是不能和將令相符合的,所以為了適應客觀條件,即便違背軍令,也要正確採取靈活的戰略戰術,以便讓自己達到取勝的目的。

三國時期,諸葛亮兵出祁山的時候,連戰連捷,一副所向披靡的架勢。因此,魏主曹睿被逼只能親自上陣,並率軍前往長安抗擊蜀軍。

那個時候,出任新城太守的原守軍降將孟達,想趁曹魏後方空虛的時候舉兵謀反,如果孟達此舉成功,就可以和諸葛亮形成對曹魏前後夾擊之勢,那個時候勝局就可以完全確定。

而孟達謀反的訊息,被即將去往長安的司馬懿得知。

就在關鍵時刻,司馬懿當機立斷,一方面急速行軍,另一方面又派參軍快速趕往新城,並製造了“司馬懿大軍已經離開宛城,往長安方向去”的假象。

孟達看了這一現象之後,果然中計,誰知道過幾天司馬懿的大軍突然空降在新城城下,一舉平定了這場預謀已久的叛亂。

這一切,都說明了快速應對變化的重要性,在這個世界上,所有能夠佔據主動位置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佔據變化的頂端,隨變化而動。

而且這個變化,所指的不僅僅是軍令和實際戰場之間的差異區別,更包括了“戰略戰術”與實際“戰場”的相符程度。

二、

就像當初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他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在於他固執地持守在自己所熟知的戰爭教條之中,沒有將自己理解的戰爭理論,根據實際的戰場形勢而變化,只是希望戰爭能夠根據自己所理解的教條一模一樣的重新演繹,而忽略了戰爭存在千變萬化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我們所學的任何教條都需要適應客觀環境,而不是將自己所期待的重心寄託在客觀環境需要適應的教條主義之中,而這也是關於變化很多人常犯的錯誤根本。

王陽明曾說過一句話,叫:

臨事遇變,束手無策,此通儒之所羞也!

意思是說:當一個人遇到突如其來的變故時,就束手無策,這種人應該感到羞恥。

無論是古代的戰場還是當今的人生,所有的事情都是不斷在變化的,每個人都可能隨時面臨突如其來的問題,而當我們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現象,不應該只有束手無策的無奈之舉,更多的應該是當機立斷地順勢而動。

更重要的是,人不應該死板的看待問題,在漫長的人生路中,任何一個智慧都可以去解決生活中的一個問題,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智慧,可以解決所有困境,如果執著於片面的智慧之中,就犯了過度主觀的教條主義錯誤。

只有根據當下不同的條件,不同的因素,靈活地運用自己所理解的智慧,才能更好地讓智慧服務於人生,而不是死板的困守於智慧之中,給自己的思維,戴上一個意識不到的枷鎖。

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

“上善若水”

,而《孫子兵法》之中也有一個兵法的精髓叫:

“用兵如水”

所謂“如水”,並不僅僅是表面所理解如水一樣的居於萬物之下,滋潤萬物的大德胸懷,其中更有著順勢而動,不以自身意識為主導,隨時順應萬物規則發展的坦然智慧。

這個世界的規律,就是不斷在變化且沒有固定方向的狀態,就好像我們永遠不知道生活的下一步,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態,會迎來什麼樣的困難。

但是最關鍵的是,能夠根據不同的困難和問題,調整自己的狀態,讓自己順應客觀環境,及時順應變化而制定不同的策略,這便是生存的最高境界。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TAG: 變化智慧孟達之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