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什麼是鏡映思維?我們如何透過鏡映思維塑造更好的自己?

由 呦雅讀書 發表于 情感2021-06-28

你如何看待個人的影響力?

恐怕很多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都不太樂觀:

拋去年少的輕狂無知後,我們都會逐漸明白:

自己不過是這龐大社會中的一顆螺絲釘,在工作、家庭、理想、現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我們能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地做好自己,已然非常不容易,又哪裡來更多的能量去影響別人呢?

但是,神經系統的科學研究卻表明:

由於人類大腦中映象神經元的存在,我們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觀察別人、模仿別人,又在不知不覺中被別人觀察、被別人模仿,這是人類生存的需要,更是人類文明傳遞與發展的需要;

而這種“鏡映能力”不僅發生在對個體行為的模仿上,也同樣存在於對情感、思維、觀念、價值等的認知與模仿上。

所以,在英國作家菲奧娜默登(Fiona Murden)的所著《鏡映思維-人在社會中的自我形成》中,作者說:

因為鏡映系統的存在,每個人都會對別人產生影響,而別人也會對你產生影響;

而根據統計,一個人一生平均要見8萬人,在每一次的相見中,人們彼此傳遞文化習俗、觀念和態度,教身邊的人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都參與了塑造人類的工作,每個人都可以是別人的英雄。

那麼,鏡映系統究竟是什麼?它又如何在我們的人生中發揮作用?我們用如何透過鏡映思維塑造更好的自己?

瞭解鏡映思維,要從我們大腦的基本構造開始。神經科學研究表明,不同於一些小動物的大腦中有一些“預先程式設計”,人類出生時並沒有關於“自我”的“基礎程式”;

但是,在我們出生後的前3分鐘內,大腦裡就會產生1。8億個新的神經連接回路,其中絕大部分能夠鏡映他人的行為,尤其是父母的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先觀察周圍的行為,然後在我們自己的頭腦中回想周圍人的動作,並自行模仿創造,這就是最初步的“鏡映”;

而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正是透過對他人不斷進行微妙且持續的觀察和模仿,然後在不經意中形成習慣,最後才形成自我獨特的特徵。

與此同時,我們大腦中還存在另外一種超級神經元,這些神經元細胞位於大腦中更高階、活動更慢的觀察探索區,是其他神經元細胞的“領導者”或者“促進者”;

在超級神經元的作用下,人類可以將簡單的模仿動作組織成更復雜的動作、行為和情緒的組合——

這就是為什麼觀看網球比賽時,我們並沒有親自參與接拋球,但是依然能學會這種運動方式,這就是超級神經元在起作用。

在瞭解映象思維的過程中,除了瞭解映象神經元的作用機理,我們還需要了解另一個關鍵名詞“角色楷模”:

美國知名的社會學家羅伯特K。默登提出,“角色楷模”就是“一個被其他人視為榜樣的人”;

這個人並不一定是英雄,或者絕對可靠、永遠不會犯錯,他是生活中的任一個被我們信任的、可接觸到的、容易被我們學習或模仿的人,這類人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意義深遠的影響。

所以,關於鏡映思維,作者認為,我們要認識到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它會幫助我們學習和成長;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所以我們要“小心”自己的存在——對於那些把我們當做“角色楷模”的人來說,我們應當發揮怎樣的作用?

二、很多人會認為,我並不夠資格做別人的“角色楷模”……

做別人的“角色楷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提到,“即便是來我這裡諮詢的高層領導者,他們也常常很難將自己視為角色楷模”。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人們對“角色楷模”存在誤區,以為一旦成為別人的“角色楷模”,就必須要事事做到完美;而這必然會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巨大的壓力,所以很多人不願去成為這個角色。

但是在這本《鏡映思維-人在社會中的自我形成》中,作者指出:

成為角色楷模對雙方都很有好處,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關心他人比不斷關注自己更能讓我們幸福;透過踐行角色建模在內的親近社會行為,人的情緒會更穩定、更健康,對生活的滿意度更高,與他人的關係更好,社會的接受度和認可度也會更高。

因此,作者認為,我們應努力地以某種方式為他人進行“角色建模”,來不斷提高我們的幸福程度。

那麼如何進行角色建模呢?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角色建模的三種類型;

什麼是鏡映思維?我們如何透過鏡映思維塑造更好的自己?

在個人化角色建模中,榜樣性作用更多存在於個人化的人際關係中,比如,我們可以努力成為孩子眼中優秀的父母,朋友關係中忠誠的夥伴,師生關係中備受孩子尊敬愛戴的老師……

這種角色建模中,雙方關係密度很高,關係維持期最長,且可以達到雙邊互惠,不管是模仿還是被模仿,都讓我們覺得身心受益。

什麼是鏡映思維?我們如何透過鏡映思維塑造更好的自己?

這一類的建模更多出現在各種生活情境中,比如在醫院中,一個專業、細緻、耐心的醫護人員更容易給病人帶來安慰與希望的,那麼這名醫護人員便是病人眼裡的英雄;

同理,在其他特定生活或工作場景中,哪怕雙方只是一面之緣,或者非常短暫的接觸,之後也不太可能有太多的深交,只要能夠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建立信任度並闡述自己的價值觀,為他人帶來積極的影響,那麼這就是一次成功的角色建模。

什麼是鏡映思維?我們如何透過鏡映思維塑造更好的自己?

理想化的角色楷模經常出現體育明星、音樂家、演員或政治領袖等我們無法直接接觸、但是也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人身上。

與其他兩種型別的建模不同,在理想化角色建模中,角色雙方關係緊密度低,關係維持期也並不確定,且只存在當方面的互惠性;但即便如此,因為角色的“理想化”光環太過明顯,它依然可以影響非常多的人。

什麼是鏡映思維?我們如何透過鏡映思維塑造更好的自己?

從三種建模型別中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偉人,我們都有給他人提供積極影響的機會;

而在這個過程中,加強彼此間的情感聯絡並建立信任是最基礎的工作,同時也要做到清晰的自我認知,並保持責任心,這樣才能進行有意識的角色建模與自我管控。

什麼是鏡映思維?我們如何透過鏡映思維塑造更好的自己?

明白了鏡映思維的遠離以及它是如何的發揮作用,我們自然能明白應該如何利用它來更好的塑造我們自己。

作者認為,“鏡映”也分為“好的鏡映”與“壞得鏡映”,如果我們並不能意識到鏡映思維正時時刻刻在我們生活中發揮著作用,那麼我們很容易隨波逐流,被裹挾而不自知,不能完全活出獨特的自我;

而如果我們意識到了鏡映思維的作用,但是卻不能選擇正確的角色楷模,結果自然更是悲劇:

在經典美國電影《雌雄大盜》中,女孩邦妮和通緝犯克萊德一見鍾情,墜入情網;

什麼是鏡映思維?我們如何透過鏡映思維塑造更好的自己?

雖然邦妮出生在一個很正常的家庭中——母親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女性,邦妮自己也曾是一個勤於工作的好女兒,但是正因為身邊有了一個通緝犯的男朋友,她接受他、愛戀他並情不自禁地模仿他,最終走上了犯罪道路;

兩個人在美國到處遊走,搶劫銀行、店鋪,釋放囚犯,任意強殺無辜路人,成為了美國最臭名昭著的犯罪團伙之一。

為什麼邦妮會有如此的變化?她又是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出自身的“犯罪能力”?

心理學與神經外科副教授伊娃特澤爾指出,在青少年時期,我們的大腦可塑性與社交性更強,更容易受到社交環境的影響,所以同齡人做出的行為對我們的影響最大;

而在邦妮與克萊德確定關係後,就經常跟他以及他的狐朋狗友在一起,每見到一種行為,她的大腦就會鏡映它,將她儲存在自己的神經系統中;

而透過鏡映她從夥伴中聽到和看到的言行,大腦的神經元迴路逐漸重新建構,久而久之,她的大腦中儲存了足夠多的關於犯罪行為的資訊,實施犯罪行為的能力自然也逐步得到鞏固。

所以,在中國的文化典故中,有“孟母三遷”的例子,也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的典故,但是反映的核心思想都是:

不要低估鏡映思維的能力,我們應該在清醒的意識中,為自己、為家人創造更正面、更積極的角色楷模。

在這本《鏡映思維——人在社會中的自我形成》的最後,作者提出了一個問題:

你是否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效仿誰?

這個問題並不新奇,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效仿身邊的人,但是當我們長大之後,是否能夠有意識的決策要效仿的物件,並明確要效仿的動機?

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更多期待走向卓越的人,記住,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我們的角色楷模,每個人也都有機會成為別人的角色楷模,英雄,就在你我中間。

我是海棠女俠,專注於讀書與心理學領域文章與影片的創作,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請點選關注並給我鼓勵,女俠會堅持輸出更多精彩內容。

什麼是鏡映思維?我們如何透過鏡映思維塑造更好的自己?

TAG: 鏡映角色我們楷模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