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困在問題裡出不來怎麼辦?回首過往,以前的那些事還算事嗎?

由 虛空濟 發表于 情感2021-06-03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虛空濟

生活中我們總是被大大小小的事情困擾,碰到無法解決的事情,困在問題裡面出不來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換一個新環境,嘗試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問題

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被事情困住時,可以嘗試走出去,去到陌生的地方,看看不同環境下的人們,感受他們的酸甜苦辣,體會他們的悲喜交加。山裡的人,物質貧乏,卻依然笑靨如花;大都市裡的人,匆忙焦慮,壓力山大;醫院裡的重症病人,虔誠祈禱,只要身體健康,一切都能放下。

當我們走過不同的地方,看過不同的人群時,心靈也許會被觸動,認知可能發生變化。此後,再看當下的問題時,便會有不同的見解和體悟。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相比沒有自知之明,我更擔心不瞭解他人。不瞭解他人,不擴充眼界,就容易坐井觀天,受困於自己的思維而不自知。《荀子》有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有限的認知看問題時,容易狹隘、偏執。而當我們眼界更高、見識更廣時,看問題自然更全面。

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禮部尚書,名張英,老家在安徽桐城,張英的家人和鄰居吳家共用一條過道,之後,吳家重新建房要佔用此過道,兩家打起官司。張英的家人給他寫了封信,讓其幫忙爭取,張英看後留下四句話: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到信後,慚愧不已,主動讓出三尺牆來。此時,吳家被深深感化,也讓出三尺,於是就有了六尺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不光是禮讓,而是每個人思維、境界、格局不同。張英的家人和吳家格局小,心裡只裝著自己的利益,想的是如何多佔便宜,而張英身為禮部尚書,心裡裝的是天下,怎會在乎這點小利?

我們總認為生活中煩惱太多,其實是自己心裡裝的東西太少,才會把小事當成大事。反之,當我們心量大了,相對而言,事情就小了。

焦慮怎麼辦?老公抽菸怎麼辦?老公喝酒怎麼辦?感情放不下怎麼辦?所有的問題其實大同小異。

執著在當下的事情裡去解決問題,是無法解決的。以當下的思維和境界,如果能解決,問題就不會出現了。

而當我們不停地學習、拓寬思維、提升境界後,心量、格局變大了,再看當下的問題就變小了,甚至不存在了。

回想我們這一生,每個年齡段,都會碰到當時認為天大、無法解決的事情。18歲,高考落榜,與重點大學無緣,認為人生灰暗、了無意義;22歲,和男朋友分手,痛苦不堪;28歲,創業失敗,負債累累,一蹶不振。可當我們50歲,回首一路過往,再看曾經灰暗糾結的歲月時,那些沉甸甸的痛苦,不過是一縷氤氳在時光中的茶香,風一吹便散了。講出來,也像是在敘述他人的故事。所以,世事無非不了了之。三十歲去看十五歲糾結痛苦的事,只會感嘆,那都不是事!

《逍遙遊》開篇寫道,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當我們在九萬里的高空往下看時,還有什麼是大事呢?我們在地面上看到兩個人打架,會想著去勸架,幫他們分辨是非對錯。可當我們坐在飛機上,在幾千米高空時,再去看這兩個人,是不是像兩隻螞蟻在掐架?還有心思去勸架嗎?所以,當我們境界提高後,再看當下的問題,就會變得很小。

提升智慧,轉變心念,把自己從是非對錯中抽離出來,才能看清問題的本質。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子說,我聽訟時,不僅僅考慮如何判定當下的是非對錯,而是想著如何不讓訴訟發生。王陽明說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盜匪本該被收監關押,陽明先生卻選擇為其講學授課,幫他們建立內心的道德大廈,因為他深深明白,做賊是因為精神貧瘠、缺乏教化,即便剿了這一批盜匪,還會有人因為生存困難而做賊,成為下一批盜匪。只有讓他們從心念上、從根本上改變,洗心革面,才能真正杜絕後患。由此可知,

最重要的,不是學習某件事情的具體解決方法,而是學會如何轉變心念、提升智慧,讓事情不再發生。否則,解決完一件事,下一件還會接踵而至,

東生西滅,無休無止。

如果暫時真的無法解決,不妨先放下,繼續學習,往前走。當我們心念改變、認知提升,智慧足夠,回頭再看當初的問題時,要麼有能力解決了,要麼它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如同黑夜行路,抱怨,原地徘徊沒有用,一直往前走,遇到燈光時,黑暗自然就散了。

TAG: 張英我們問題解決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