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人欣賞藝術、欣賞美的真正原因是受到了內外在屬性的吸引

由 心理湯先生 發表于 情感2021-04-10

透過觀察“自然實驗”我們可以發現,藝術經常被用作資質炫耀:如在外在因素(生產)有所改變,而餘者大體不變的歷史情境中。

傳統上,人們認為人類之所以欣賞藝術、欣賞美,僅僅是內在屬性在起作用

。如果內在屬性維持原樣,那麼即便是外在因素改變了,我們的欣賞體驗也不應該有所改變。

然而,事實上,我們的欣賞體驗卻有了天翻地覆的差別。

想想龍蝦——

戴維·福斯特·華萊士在他的同名散文中講述了一個引人深思的龍蝦故事。“直到19世紀左右”。華萊士寫道:

半句不假,龍蝦就是低階食物,是隻有窮人和關進收容所的人才會吃的東西。在美國建國初期,哪怕是在對囚犯最嚴苛的地區,一些殖民地甚至制定了法律,禁止一週內多次給囚犯提供龍蝦。因為此舉被認為是殘忍的、非同尋常的,無異於逼迫人類食用老鼠。龍蝦的等級如此低的一個原因是舊時新英格蘭的龍蝦太多了。當時有人是這麼描述的:“多到令人難以置信”。

當然,今天,龍蝦已經遠遠沒有那麼多了,而且價格也非常昂貴。現在龍蝦早已被視為一種珍饈美味:“比魚子醬的價格就略低那麼一點點”。

歐洲人對於膚色的審美也發生了相似的變化。在大多數人都在戶外工作的年代,古銅色面板是低階勞工的象徵。

與此對比,淺膚色則成了擁有許多財富的一種標誌:只有富人有經濟實力一直待在室內或者打著遮陽傘保護面板。

後來,工作場所搬到了工廠和辦公室,淺膚色隨處可見,變得平庸,而且只有富有的人才能做到有錢又有閒,享受日光浴。

回過頭來,準確地說,龍蝦和曬太陽可能算不上“藝術”。但是,我們對它們也有審美體驗。並且,它們闡釋了,在面對外在因素的改變時,我們的審美品位是如何發生深刻改變的。

可見,曾經廉價而唾手可得的事物變得稀少而難求,因此更加珍貴。然而,典型的情況是,外在因素的改變往往意味著人們更加容易獲得某種物品,而非更加費力。

工業革命以前,大多數物品都是手工製作的。顯然,那時的消費者們喜愛收藏技術上完美無瑕的藝術品。例如,油畫和雕塑因寫實性而彌足珍貴,這是指它們描繪物體的準確度。

在觀賞者看來,寫實有兩個作用:

其一,提供了罕見而愉悅的感官經驗(內在屬性)

其二,展示了藝術家的精湛技術(外在屬性)

二者之間並無衝突。在許多的藝術品,尤其是手工作品中,這點都適用。

勻稱、流暢的線條與光滑的表面,對幾何形式的完美重現,這些都是技術嫻熟的藝術家的印記,而這也恰恰是人們所看重的。

接著,自18世紀中葉開始,工業革命帶來了一整套新制造工藝。先前只能手工製作的產品,即勞動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現在可以用機器進行製造。

藝術家和工匠對製作過程具備了前所未有的控制力。

瓦爾特·本雅明是一名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德國文化評論家。他把這稱作“機械複製時代”,而這個時代顛覆了審美感知。

物品內在屬性的完美不能夠成為它的價值。

例如,花瓶現在可以製作得比以前更加平滑、勻稱,但是這種完美卻成了廉價、大規模生產的象徵。

因而,能夠買得起手工製品的消費者們開始偏愛手工製品,這種偏愛不是因為人們忽略了作品中存在的缺陷,而正是因為它們有缺陷。

索爾斯坦·邦德·凡勃倫在《有閒階級論》中對比了兩隻勺子:一隻是昂貴的手工銀勺,而另一隻則是工廠批次生產的廉價鑄鋁勺。

作為用具,兩隻勺子的功能是一樣的:二者都可以穩妥地把食物送入口中。然而,使用者們對銀勺的偏愛遠遠大於鋁勺。這是否是因為銀比鋁更加美觀呢?

許多消費者可能會予以否定。讓我們把這兩隻勺子展示給一個亞馬遜森林來的未經馴化的覓食者看吧。

這個人完全不瞭解現代製造業和不同金屬的稀有程度。兩隻勺子皆經打磨,閃閃發光,吸引著覓食者的目光,令人賞心悅目;紋理和顏色的輕微差別不會帶來什麼影響。

銀勺可能更有分量,但是覓食者可能更喜愛輕些的勺子。最顯著的差異在於:鋁勺的製作遵循更加嚴格的標準,因而表面毫無瑕疵,然而由銀匠捶打而成的銀勺會有微小的瑕疵。

觀察了兩隻勺子所有的感知屬性之後,覓食者可能會更容易選擇鋁勺。

覓食者所“缺失”的體驗同勺子的物品屬性無關。與現代使用者息息相關的關鍵體驗完全是勺子的外在屬性。

人欣賞藝術、欣賞美的真正原因是受到了內外在屬性的吸引

我們知道鋁既普通又廉價,但銀既稀有又珍貴。我們還知道工廠出品的產品人人都用得起,而只有富人才買得起工匠手工製作的、細節考究的、獨一無二的物品。

一旦知道了這些事實,精明的使用者(那些細膩又有品位的富人)便開始強調銀勺的種種優點。

攝影對現實主義畫作審美造成了類似的嚴重破壞。

數千年來,唯有寫實的畫作才能打動人。但現如今,畫家們根本不能指望透過描摹這些畫作給觀賞者留下深刻印象。

“針對於此。”

米勒寫道,

“畫家發明了新的流派,基於新的非表象美學:印象派、立體派、表現派、超現實派、抽象派。手工作畫比寫實性更為重要,繪畫的筆觸技巧自我終結了。”

這些技術和美學潮流一直延續至今。

人欣賞藝術、欣賞美的真正原因是受到了內外在屬性的吸引

每年,新技術都迫使藝術家和觀賞者在“老掉牙的”高難度技術和簡單卻更精確的新技術之間做出抉擇。

攝影師不得不決定是否使用數碼相機和影象編輯軟體。

音樂家不得不選擇是否使用電子合成器進行音高修正。

情侶們不得不選擇用哪種珠寶裝飾訂婚戒指:天然鑽石、合成鑽石、摩星鑽石還是人造鑽石

作為藝術家和觀賞者,我們通常渴望探索每種新媒介和生產工具在表達和美學方面的可能性。但是常常我們也會抗拒。

人欣賞藝術、欣賞美的真正原因是受到了內外在屬性的吸引

當我們選擇“老式方法”製作的物品時,(手寫而非列印、私房製造而非商店購買、直播而非錄播),我們實際上是在讚美一位藝術家的技藝和努力,我們的潛臺詞是藝術家的作品勝過機械過程生產出來的內在屬性更為優越的產品。

我們對於藝術的標準也隨我們對於給定藝術形式所涉及的外在屬性的認知而演變。

羅曼·馬爾斯在他的設計播客節目《99%不可見》(99% Invisible)中詳細地探討了這個想法。

例如,在一期節目中,他聚焦於粗野主義這一活躍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使用混凝土為特徵的建築運動,因為在這一運動中誕生了世界上揹負罵名最多的一些建築,現在已經臭名昭著。

在大眾眼裡,粗野派建築本質上就是冰冷、無人性甚至是醜陋的。但是,馬爾斯說道:“就像任何藝術形式一樣,人們越瞭解,越欣賞。”

人欣賞藝術、欣賞美的真正原因是受到了內外在屬性的吸引

於是,不難想象,粗野主義在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還是有頗多仰慕者的。他們知道混凝土設計需要依靠大量的技術。每一個小小的細節都要提前計算,因為一旦混凝土澆灌下去,就沒有回過頭再做調整的餘地了。

藝術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內在的美感和表現的內容。

希望對於這一點,我們已經做了很好的說明。

從根本上而言,它也是對藝術家的一種闡釋,即資質炫耀。

在接下來,我們將簡要探索這個概念之下的一些更加有趣的結果。

人欣賞藝術、欣賞美的真正原因是受到了內外在屬性的吸引

為何藝術不切實際

適合度炫耀理論告訴我們,藝術正是因為不切實際才被稱為“藝術”。

想想一把製作精良的菜刀:堅固、結實、鋒利。為數眾多的批評人士指出,名副其實的物品能帶給人愉悅感,甚至是美感。

但是,無論這把菜刀的製作工藝多麼精湛,能給我們的感官帶來多大的愉悅之感,除非它具有非功能性裝飾元素,否則都不具備成為“藝術”的資質。

資質炫耀理論道出了其中緣由。自其發源伊始,藝術助人以展示生存富餘;助觀賞者以評估他人的生存富餘。

透過把時間和努力提煉成不具備功能性的東西,藝術家能以頗具成效的結果說明:“我對自己的生存足夠自信;我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可供揮霍。”

人欣賞藝術、欣賞美的真正原因是受到了內外在屬性的吸引

浪費很重要。只有進行不服務於任何具體生存功能的活動,藝術家才能夠展現生存富餘。

貯存食物、槍支和彈藥的地下倉庫可能造價昂貴且建造起來頗具難度。它可能可以極好地反映出建造者的技能和資源。但是它並不具備藝術吸引力。

倉庫反映了動物擔憂自身生存的那種絕望,而非資源富餘不知作何用途的那種從容淡定。

因而,

不切實際是所有藝術形式的共同特點。

但是,正是從哪些刻意要讓自己區別於與之密切相關且具有實際用途的事物之中,我們才清晰無比地看到了這些藝術形式中的這一特徵。

人欣賞藝術、欣賞美的真正原因是受到了內外在屬性的吸引

想象一下作為必需品的衣服同作為奢侈品的時裝之間的差異吧。

和一般的服裝不同,時裝往往不實用,不具備功能性,有時甚至很不舒服。

阿利尚·盧裡寫道:

“歐洲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然而這些服飾卻不具備任何實用功能:拖地的袖子······粉飾後的假髮--大小、顏色和紋理如同大型白色貴賓犬……令人腰部無法彎曲或進行正常呼吸的束身。”

時至今日,我們仍舊借時尚之名這樣束縛自己。

例如,高跟鞋行走不便且對雙足而言是一種酷刑,然而高跟鞋恰恰要傳遞出這樣的資訊:“我在乎時尚。”領帶全然是一種多餘的存在。

當然,搖擺的耳飾和精緻的髮髻亦是如此。

棉布和牛仔布之類的纖維織物,既耐穿又易於打理,地位卻不如絲綢、蕾絲或羊毛等纖弱難洗的紡織品。還有化纖呢?拜託。

- The End -

作者 | 湯先生

TAG: 龍蝦藝術藝術家勺子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