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白巖松:中國人還是“餓”點好,萬萬不可飢不擇食!

由 端雅生活 發表于 汽車2021-12-10

\\\“放蕩鬼,這個字眼總讓我想起來荒漠、墮落。放蕩鬼在荒漠浪蕩,慾念之泉是放蕩鬼的寂寞之泉。他喝得越多就越清醒,最後他再也解不了渴了,於是他喝酒,而不能從乾渴中得到解脫。這就是放蕩鬼。\\\”——卡夫卡《冷眼看世界》

試想一下,一個口渴難耐的人選擇無限制地去飲酒而不飲清水,乍看之下,他似乎正竭盡全力地解決自己的乾渴,然而實際上,他只是在加劇他的乾渴罷了;此時此刻,他真正需要的其實是一杯簡單的清水,清水將給予他最新鮮和最蓬勃的活力與力量,而酒水供給的則只是刺激、麻木、沉醉。

我們中間有多少人也犯了同樣的錯誤?飲食抑或其他,只是肆無忌憚地滿足自己某一種空虛的慾念,表面上已經\\\“酒足飯飽\\\”到了不能再多的地步,實際上,虛無感和無力感仍然佔據著上風,並且大有屹立不倒之勢,可嘆的是,如此荒誕的境況在我們的生活中卻不失為少數。

有此困境,無怪乎白巖松語出驚人:\\\“現如今的社會,中國人還是‘餓’點好!\\\”其中深刻的道理大概是:萬萬不可\\\“飢不擇食\\\”,萬萬不可\\\“飲鴆止渴\\\”,要為了精神的充盈與愉悅而生活,不可為了粗暴地填充內心的虛無而苟活。

一簞食,一豆羮,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也許只有在體會到真正的飢餓感之時,我們才能領悟其中深意,人生在世,所需不過如此。而我們往往容易過度索取,導致一種饜足的膩煩,——\\\“需要\\\”和\\\“貪慾\\\”之間的界限,由每一個人自己去感知和把握。

若說深知飢餓的滋味,大名鼎鼎的\\\“乞丐皇帝\\\”朱元璋很有發言權。即使在盡享滿漢全席式的佳餚之後,他還是對那碗記憶深處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念念不忘,飢餓的魅力可見一斑。他冷落了那些山珍海味,而竭力遍尋一碗樸素至極的湯,這難道不是用行動告知世人他的所感所悟?他彷彿在感嘆著一句:\\\“饜足之味,不過爾爾\\\”。

饜足之味,之所以\\\“不過爾爾\\\”,乃是因為人類並非一種只顧解決溫飽、填滿肚子的生物,而是一種在過著物質生活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要過精神生活的生物。

饜足之味無法引起人類長久的、真正的快樂,反而易引起膩煩與空虛,是因為人類僅僅從大量的\\\“進食\\\”中獲得了肉體的充實感以及一種由於過度充實而引發的不適感,並沒有從中獲得心靈上或靈魂上的慰藉。

當身體已饜足欲睡,精神卻乾枯萎靡,兩者形成極不協調的對照,任何人都會感到\\\“生之困頓\\\”。

無論是一蔬一飯還是修身養性,首先我們需要達成一個共識:葷腥不等於美餚,知識不等於智慧。我們知道,普遍飢餓的年代早已離我們遠去;殊不知,精神層面的匱乏貧瘠正侵蝕著我們當中的許多人。

由於網路時代的資訊爆炸,各類知識似乎唾手可得而不需花費錢財或精力,\\\“免費\\\”的知識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眼睛盯著各式螢幕,大腦一刻不停地吸收著這些坐享其成、源源不斷的知識。

我們卻不敢因此聲稱自己的學問有所長進,修養有所提高,這是因為我們也心知肚明,這些所謂\\\“知識\\\”不過是拾人牙慧,而要知道,這\\\“牙慧\\\”還不一定從屬於真正的智慧,很有可能只是低劣的拼湊罷了。

就連\\\“免費\\\”,也只是一個唬人的幌子,因為我們瞭解:根本上來說,時間即生命。在如此\\\“牙慧\\\”之上消耗大量時間,豈不是虛度生命?這是真正的虛度,而不是那種為了美好事物甘心\\\“浪費\\\”。

如果我們飢不擇食,不分辨所飲、所食、所讀、所聽、所看的一切事物的良莠,只求在數量上達到滿足須臾空虛的目的,而不顧在質量上精挑細選對自己身體好、有益於靈魂的東西,那麼,其中悲哀,我們也只能自己承受、自食惡果了。

而其中最大的惡果,可能就是我們承認自己\\\“腹內原來草莽\\\”並非虛言。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簞食瓢飲的顏回從不使自己感到\\\“撐\\\”,從不使自己感到饜足的\\\“膩煩\\\”;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孔夫子深諳粗茶淡飯的真滋味,力求簡潔單純的生活方式。

他們無不過著快樂而深刻的精神生活,令人嚮往之。如此生活,需要的是真正的智慧,他們的共同點是都已知曉保留幾分飢餓感的必要性,都已知曉\\\“留白\\\”的奧義。

一個不知\\\“飢餓\\\”為何物的人,如何讓他懂得\\\“渴求\\\”的滋味?一個不知\\\“山外有山\\\”\\\“精益求精\\\”的人,如何讓他體悟\\\“留白\\\”的藝術?只有自覺地培養和保留幾分飢餓感,清醒地守護幾分飢餓感,才可以持續不斷地探索、進取,才可以做到\\\“孜孜不倦\\\”。

所謂\\\“留白\\\”,是使得自己的精神世界永遠保有一塊\\\“空地\\\”,永遠為未來的精華、未來的美好保留一席之地,這既是對美與智慧的永恆渴求與歡迎,也是對自己精神領域不斷開拓的進取意志。

保持飢餓,並非杜絕一切感官的享受,而是對自己感官方面的享受有所節制,如飲食的美妙動人在於細嚼慢嚥的品嚐,而不是填塞式的胡吃海喝;學會留白,並非現實生活中的中斷學習,而是練習精神世界的開放,不必刻意為之,腦海裡卻總有一片芬芳馥郁之地騰出來。此時,感官享受與精神享受互利共贏,個體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愉快的充盈。

白巖松:中國人還是“餓”點好,萬萬不可飢不擇食!

這種\\\“充盈\\\”絕不同於\\\“饜足\\\”,因為它不僅是感官的真正愉悅,還是具有神性的精神愉悅;它不像\\\“饜足\\\”為此刻的滿足感到膩煩或空虛,因為它為美好的未來保留了空間。

文/李清宇

TAG: 精神我們留白飢餓感膩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