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中國人都覺得高跟鞋是一種舶來品,殊不知千年前中國就有了高跟鞋

由 靜雅中書 發表于 汽車2021-07-06

今天的高跟鞋已經成為女性日常穿搭的一部分,很多朋友都覺得高跟鞋是一種舶來品,殊不知,早在唐宋時期中國就已有了高跟鞋。

根據《唐文德皇后遺履圖》的記載,當時長孫皇后穿的鞋子“以丹羽織成,前後金葉裁雲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一雙底高三寸的鞋子,顯然已具現代高跟鞋的特點。不過,在當時並沒有“高跟鞋”這一說法,時人將這種鞋子稱作“晚下”。

在唐朝時期,這種高跟鞋“婦人短者著之”。對於一些個頭不高的女性來說,這種鞋子簡直是增高的必備穿搭。而那些底部未曾增高的鞋子,在當時被人們叫做“遠遊履”,相當於當時的運動鞋。

按照古代禮教的要求,婦女的裙襬一定要及地。不過,這卻並不是為了美觀,而是為了防止“走光”。

在封建時期,除了腦袋脖子和手臂之外,婦女要將身體的其他部位全部包住,連露出鞋尖都會被視作僭越。因此,在衣裙包裹住身體的同時,還得穿一種不妨礙走路的高底鞋。於是乎,“衣曳地則覆履,惟見底,故底高”的穿搭風格流行開來。

到了明清兩朝(嚴格來說是南宋以後),隨著程朱理學的興起裹腳的風氣逐漸盛行,當時甘肅、山西、陝西地區纏足的風氣近乎瘋狂,“甚至以足之纖巨,重於德之美涼,否則,母以為恥,夫以為辱”。裹腳的婦女,往往會選擇合腳的高跟鞋。

清人所撰的《弓足》一文指出:“自纏足之後,女子所穿有弓鞋、繡鞋、鳳頭鞋,而於鞋之後跟,鏟木圓小墊高,名曰高底。令足尖自高而下著地,愈顯弓小。”從文字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不論是弓鞋、繡鞋還是鳳頭鞋,其後跟都比較高,從形制上來看已基本與現在的高跟鞋大同小異。

然而,穿著這樣的鞋子,裹腳的女人整個身體重量便集中在前腳尖上,走起路來真是要多痛苦有多痛苦。老人常說裹腳的女人無法遠足,就是這個道理。這種弊端所換來的,就是婦女的身材更顯高挑。正所謂女為悅己者容,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弓鞋、繡鞋、鳳頭鞋逐漸成為一時之主流,女人們痛苦地享受著高跟鞋所帶來的畸形美。

鮮為人知的是,雖然當時纏足之風盛行,但滿清統治者卻相當討厭裹腳,並禁止八旗婦女纏足。滿族婦女雖不需要裹腳,但她們也會選擇高跟鞋,“八旗婦人履底厚三四寸,圓其前,外衣通長掩足”。就像我們在清宮劇中看到的一樣,滿族的高跟鞋總共有兩類:一種是鞋跟像花盆一樣的花盆底,一種是鞋跟像馬蹄一樣的馬蹄底。

或許是出於審美需求,滿族婦女穿著的高跟鞋比漢族婦女的高跟鞋更高,鞋跟的高度普遍超過十釐米,最高可達二十五釐米。穿著這樣高跟鞋的滿族女性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滿族“成年”女子,因為鞋底比較厚且面積比較狹小,所以穿著這種高跟鞋走路的滿族女孩必須要緩步輕移,充分襯托出女性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

正因如此,這種滿族高跟鞋在宮廷相當盛行,並被滿族的貴婦人們傳至民間。

滿族婦女既不受傳統禮教約束,又無需纏足,她們為什麼要穿高跟鞋呢?

關於這一點,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滿族自古以來便有穿木鞋的風俗,古代滿族(金)的婦女經常來到大興安嶺中採集山貨,為了防止蛇鼠蟲蟻叮咬足部,於是便在鞋底上縫上高高的木塊。這種木塊,便是高底鞋鞋底的起源。到了後來,滿人入關後婦女無需從事類似的體力勞動,但這種鞋子的樣式卻保留下來,製作工藝也愈發精美。

還有一種說法是滿族的先人為了渡過一片沼澤地,奪取被敵人侵略的城池,所以便模仿白鶴製作了高蹺,並透過高蹺順利地完成戰略轉移,奪回了屬於自己的土地。後來的滿人不忘初衷,設計了高底鞋來紀念當初的戰爭。於是,滿族的婦女便穿上了這種高底鞋。

中國人都覺得高跟鞋是一種舶來品,殊不知千年前中國就有了高跟鞋

當然,在筆者看來古今高底鞋之所以風靡時尚圈,還是因為女子天生對美麗趨之若鶩的緣故。正是因為對美麗的追求,女人們才不惜吃苦受罪。其實何止是高跟鞋?化妝、減肥等例子都在說明女人為了愛美能付出的代價遠超男人們的想象。

參考資料:

【《唐文德皇后遺履圖》、《弓足》】

TAG: 高跟鞋滿族婦女裹腳高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