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條頓堡森林戰役羅馬大規模擴張終止、塑造此後數百年帝國格局

由 明月榮原 發表于 汽車2021-07-01

公元前107年,蓋烏斯·馬略當選為羅馬共和國執政官,為了肅清弊政、重塑羅馬軍事實力,他進行了一系列軍事改革,徹底扭轉了辛布里戰爭中面對日耳曼人的頹勢。然而在此之後,羅馬先後陷於馬略蘇拉之爭以及前後三巨頭的內戰之中,直至屋大維征服埃及並自詡為“羅馬第一公民”(即“元首”),才算告終。

基於屋大維手中的權勢,元老院奉其為“奧古斯都”,羅馬正式從共和邁入帝國時代。然而恰在羅馬帝國如日中天之時遭遇了自卡萊戰役以來的最大失敗,並對帝國日後的發展走向以及整個歐洲文明的發展脈絡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就讓我們釐清這場戰役的前因後果,從地緣因素和社會人文角度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滲透:奧古斯都的雄心

早在凱撒徵高盧的時候,羅馬人就開始將萊茵河視作自己與日耳曼族群的分界線,並將河流以東的地區冠以“日耳曼尼亞”的稱號。為了強化萊茵河的界河地位,凱撒甚至在高盧戰爭中顯示過羅馬人渡河作戰的能力。然而想要完全遏制一盤散沙的日耳曼部落渡河,顯然是一件不可能達成的事情,畢竟內部生存競爭殘酷的日耳曼族群,必然會出現遷徙現象。

為了徹底解決這些麻煩,屋大維決定復刻羅馬當年在外高盧地區的經驗,透過武力和教化相結合的方式滲透日耳曼尼亞與羅馬相毗鄰的地方,從而為帝國核心區設立一個緩衝區域。詳細到具體措施,就是一方面將羅馬軍團開往萊茵河以東區域,另一方面強迫這些地區的日耳曼貴族派遣人質到羅馬城接受教育。這些接受了羅馬教育的日耳曼貴族子弟,甚至可以在建立功勳之後成為羅馬公民。

在奧古斯都的設想中,萊茵河以東、易北河以西的區域正是隔絕帝國核心區與日耳曼尼亞之間的絕佳緩衝區。畢竟與萊茵河類似,易北河同樣具備一頭靠近高山、另一頭流入海洋的地貌,非常適合部署防禦,再往東推進就不是羅馬力所能及的程度了。不僅如此,羅馬人選擇將易北河作為緩衝區的東部邊界,避免了直面日德蘭半島(日耳曼人老家)南遷族群的正面衝擊。面對羅馬人的深入以後,萊茵河以東的日耳曼人並未沒有反抗,他們的起義此起彼伏。問題在於彼此互不團結導致他們很容易被羅馬人各個擊破。事情到了這一步,對於羅馬人來說似乎大局已定了,可隨著滲透程序的加劇,隱患隨之爆發。折戟:條頓堡森林的悲歌

公元9年冬天來臨之際,羅馬軍隊照例將營地從威悉河東岸的山前平原轉向更南、更加溫暖的利珀河畔。然而,正是在這次轉移的途中,羅馬軍團在西日耳曼地區遭受了計劃周詳且史無前例的打擊。由於羅馬軍團的優勢在於平原地帶的正面硬剛,所以當他們抵達一個地方之後往往會將附近森林砍伐,並且修築起非常寬闊的道路,以此防範可能的襲擊。可是當軍隊緩慢行駛到條頓堡森林之時,這種優勢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侵蝕,處於山脈脊樑地帶的條頓堡森林顯然無法讓羅馬像在開闊河谷地帶一樣展開隊形,反倒有利於熟悉地形的土著日耳曼人。

策劃這場襲擊的日耳曼領袖是25歲的赫爾曼(又譯海爾曼,拉丁文叫阿米尼烏斯),他的父母都是日耳曼貴族當中作為人質前往羅馬的成員。正因如此,赫爾曼從幼年時期起就身在羅馬,並曾認真地鑽研過羅馬軍隊的戰術(這一點,馬其頓王國腓力二世十分相似),後來甚至還曾因功被授予羅馬騎士稱號,成為羅馬公民的一員。然而恰恰是這樣一個日耳曼人,最後卻決定策劃反對羅馬的行動。當時日耳曼地區的羅馬軍隊普遍都配備了由日耳曼當地人組成的輔兵,而赫爾曼正是切盧斯克部落(日耳曼人一支)輔兵軍團的統帥,他就是憑藉這種身份上的便利,完成了對西日耳曼地區反羅馬勢力的串聯。

當時恰逢義大利半島附近的伊利裡庫姆地區發生叛亂,羅馬主力軍團都被前日耳曼尼亞行省總督提庇留(後來成為羅馬帝國第二任皇帝)帶走平叛了,新繼任總督是屋大維親信瓦盧斯(後三巨頭之一安東尼的孫子)兵力有限。於是赫爾曼趁此良機一方面策動距離較遠的日耳曼部族起兵反抗,吸引羅馬軍隊分兵鎮壓;另一方面則藉機脫離瓦盧斯和羅馬軍團,成功聚集起一大批人馬,開始在森林地帶對瓦盧斯主力進行搜尋和伏擊。最終,憑藉對地形地貌的熟悉,赫爾曼帶領日耳曼人幾乎全殲了羅馬留守在西日耳曼的軍團,被譽為日耳曼的英雄。應對:羅馬軍團的反擊

條頓堡森林戰役的慘敗堪稱羅馬帝國建立以來的最大敗仗,除了極少數人僥倖穿越森林逃脫以外,大部分人員都戰死會被俘虜,這些俘虜後來都死在了日耳曼人的活人祭祀之中。如此巨大的挫折震動了整個羅馬,作為奧古斯都的屋大維在得知這個不幸的訊息以後,連續幾個月如喪考妣、精神不振。不過很快羅馬人就做出了反應,提庇留在平定了伊利裡庫姆地區叛亂之後,迅速率領6個軍團回援萊茵河地區,連同當地的兩個軍團一起鞏固萊茵河兩岸,並穩步向前推進。此後經過數年的征討,到了公元16年的安格里瓦爾瓦戰役中,羅馬人終於報了條頓堡森林戰敗之仇,驅趕赫爾曼並且俘獲了他尚在孕期的妻子。

條頓堡森林戰役羅馬大規模擴張終止、塑造此後數百年帝國格局

也正是在完成對日耳曼人反擊的戰事中,提庇留掌握了雲集於萊茵河前線全帝國最精銳的軍團,並被將士們簇擁著,在屋大維逝世之後成為新一任奧古斯都。然而即便羅馬人的反擊是犀利的,他們還是從條頓堡森林的慘敗中看到了某些地緣因素的制約。日耳曼尼亞地區密集多山的地形決定了羅馬人對該地區的征服阻礙重重,更何況此處的貧瘠並不足以回報為之付出的代價。有如此精力,還不如征伐東方的帕提亞帝國,從而攫取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豐厚財富。權衡再三,羅馬帝國最終放棄了在萊茵河以東、易北河以西建立緩衝帶的想法,再一次退回到了當年凱撒所設定的萊茵河一線。只是為了擁有整個萊茵河中有平原以及巴伐利亞高原,同時也為了削平日耳曼尼亞朝向羅馬帝國的突出部,大約從公元83年開始,羅馬人開始修築一條被後人稱為“上日耳曼-雷蒂安邊牆”的防禦工事,即日耳曼長城。後續:帝國未來發展的定調

經過了條頓堡森林戰役的挫敗之後,強大的羅馬帝國基本停止了對外擴張的步伐,拉丁文明的覆蓋範圍大致形成。羅馬帝國與日耳曼人的分界線從此大體穩定,後者也由此成為羅馬最長久的地緣競爭對手,並一直延續到西羅馬的滅亡。此戰之後,羅馬為了防止境內發生動亂,在下令宵禁的同時把身居要職的日耳曼人都接觸了武裝後驅逐出去了,以防他們因同袍的勝利而產生非分之想。這一舉措徹底宣告了羅馬對日耳曼人教化政策的破產,同時也遏制了公民權逐漸普及的趨勢。公民權再度被視作某種特權象徵,並且屢屢被皇帝視作禮物和恩澤,直至公元212年卡拉卡拉頒佈安東尼努斯敕令為止。

條頓堡森林戰役羅馬大規模擴張終止、塑造此後數百年帝國格局

帝國時代的羅馬,呈現的是一個擁有完整公民權的少數派和沒有公民權的多數派(大多為奴隸和內遷蠻族)所形成的社會結構,這也因此制約了羅馬文明未來的發展。更為惡劣的影響來自於軍事方面,提庇留的事例表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羅馬掌握軍隊的將領是可以被士兵擁立為皇帝的。雖然我們說武人亂政的根源在於馬略軍改後的募兵制度特徵,但為了抵禦日耳曼人而出現的地方軍事利益集團顯然加速和深化了這一程序。後來羅馬帝國皇帝頻繁廢立,其出身大多來自於多瑙河、萊茵河兩地。

條頓堡森林戰役羅馬大規模擴張終止、塑造此後數百年帝國格局

綜上所述,屋大維為了鞏固高盧等地的羅馬核心區而向萊茵河以西展開滲透,但由於該地區山林密佈、地形複雜,並不適合羅馬展開大軍團作戰,反而對日耳曼土著更為有利,加之羅馬對日耳曼部族的人質、教化政策的失敗,最終導致以赫爾曼為首的日耳曼反抗勢力發動叛亂,掀起了條頓堡森林戰役。此戰之後,雖然羅馬很快做出了反應,並於多年之後一雪前恥,但卻也深刻認識到了地緣因素的影響,並未捲土重來,停止了對外擴張的步伐。更為重要的是,此後羅馬公民權的普及趨勢遭到遏制,邊地武人勢力逐漸崛起並擁有了干預權力中樞的力量。

此戰是古典歐洲非常經典的以少勝多戰例,他對羅馬帝國乃至整個歐洲文明的未來發展走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TAG: 羅馬日耳曼萊茵河日耳曼人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