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明朝古墓出土將軍骸骨,洗清李自成300多年冤屈,大清陰謀被揭穿

由 草木復甦 發表于 汽車2021-05-14

明朝各路守軍,見李自成勢大,紛紛望風而降,再不顧半點臉面。李自成見自己的大軍勢如破竹,猶如摧枯拉朽,不禁心中暗喜,認為大破京師,指日可待。就在李自成士氣正旺,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遭遇了當頭一棒,這一“棒子”打得李自成一激靈,更讓李自成怒火沖天!

是誰讓李自成碰了壁呢?此人正是明朝名將周遇吉。當時,李自成親自帶兵來到了寧武關,面對這座周長僅3裡地左右,守軍只有4000人的小城,沒當一回事兒,直接喊話守城將領周遇吉,讓他投降。李自成沒想到的是,這位周遇吉非但沒有投降,反而發起了反擊,這一點讓李自成措手不及,他早已經習慣了明朝將領開關投降,這樣的反擊,確實讓李自成出乎意料。

“更選城中壯勇,得數千人,激以忠義”

周遇吉深諳用兵之道,在城中積極選拔了幾千壯勇,加上一番慷慨激昂的戰前動員,配合他手下帶領的“勇衛營”,站上寧武關城頭,利用火炮對李自成的農民軍進行了激烈反擊,一連三日的炮擊,讓農民軍無功而返,火炮的攻擊導致農民軍傷亡慘重。

直到周遇吉丹火藥用盡,李自成這才放下心來,就在李自成憤怒不已,準備發起強攻,一舉拿下寧武關的時候,一向態度明確,立場堅定的周遇吉卻送來了一個訊息,他要投降。看著周遇吉的請降書,李自成有點錯愕,不過,他也沒有多想,他認為這一定是周遇吉火藥用盡,自知無法繼續抵抗,所以才選擇投降。李自成自然接受了周遇吉的投降,次日,派萬餘農民軍入城接管寧武關。

李自成看到接管寧武關的隊伍順利進城時,這才長長出了一口氣,這寧武關口竟然如此難攻,讓他此刻還心有餘悸,就在這時,寧武關陡然身邊,在農民軍入城後,寧武關的大門突然快速緊閉,只聽得殺聲四起,令人心驚的一幕出現了,這周遇吉竟然是詐降,那入城的萬餘農民軍居然沒有一人逃出,全部被殺。

李自成怒火沖天,下了死命令,無論付出多大代價,一定要攻下寧武關,城破之日,他要屠城以洩其憤。一聲令下,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前仆後繼,“前隊死,後復繼”,勇猛異常。周遇吉率領守城軍也拼死一戰,直到農民軍進城,周遇吉仍然在巷戰中與李自成對抗,最終力竭而死。

周遇吉的妻子也帶著一群婦女,登上屋頂,彎弓搭箭反擊農民軍,一箭殺一人,一時間竟然使得農民軍無法寸進,農民軍最終選擇放火,“縱火焚之,闔家盡死”,周遇吉的妻子劉氏等人,都死於了這場大火。

“登屋而射,每一矢斃一賊,賊不敢逼”

在《明史》中,記載了周遇吉被殺的細節,當時拼殺至最後的周遇吉沒能等到援軍,城破之後,周遇吉在巷戰中殺敵數十,最終力竭被抓,農民軍將他綁在柱子上,懸在高空,隨後開始亂箭射殺。李自成為了洩憤,下令對寧武關屠城。

“賊懸之高竿,叢射殺之,復臠其肉。”

不過,關於周遇吉的死,在民間有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說法,據當地的人口述,當年李自成攻打寧武關的時候,確實遇到了周遇吉的頑強抵抗,但是李自成的農民軍並沒有進行屠城,而是傳出了“獻周遇吉,一城無死”的訊息。周遇吉身為寧武關守將,對寧武關再熟悉不過,這寧武關並非一座孤城,而是一個防禦叢集,在明朝期間一直用心經營,如果真有戰事,應該早有援軍至,此刻並沒有看到援軍的影子,周遇吉已經明白,他被放棄了。周遇吉知道自己必死後,不願意連累全城將士,並堅決的表示“今豈惜一死以累眾,請獻我”的意願,最終,求仁得仁,李自成將周遇吉斬首,也遵守了諾言,並未對寧武關軍民進行濫殺。

對於這樣的民間說法,自然不會有很多人支援,畢竟與《明史》相悖,直到一位明朝將軍墓出土了將軍骸骨,這個謎題才算有了真正答案。

寧武縣政府對周遇吉墓進行遷葬時,在墓葬底部發現了一具遺骸和鐵質兵器座。經過專家考證,這副遺骸正是周遇吉本人的骸骨,在他的頭骨枕骨下方,有一道清晰可見的十三釐米長的刀口,由此可見,這傷痕正是周遇吉的致命傷,也就是說,周遇吉並非死於亂箭之下,而是死於斬首。

周遇吉遺骨的出土,證實了民間對周遇吉真正死因說法的真實性,另外,如果周遇吉真的被李自成亂箭殺死,後又進行了屠城,又怎麼會讓周遇吉的屍體被人安葬呢?周遇吉墓內遺骸的出現,也側面佐證了周遇吉為了挽救城中軍民而選擇自己赴死,同時也洗清了李自成對寧武關屠城的冤屈。

那麼,清朝為何極力把周遇吉戰死和李自成屠城寧武關寫入《明史》呢?這一點其實也容易理解,畢竟當年大清入關,是打著挽救明朝的旗號,他們對李自成進行抹黑,才能體現出他們入關來的“正義”。

▲文/野史日記 歡迎關注我瞭解歷史!

參考文獻:《明史》

TAG: 周遇吉寧武關李自成農民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