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特斯拉成本再降54%:國產電車壓力大,還是油車更難?

由 王新喜TMT 發表于 歷史2023-01-23

特斯拉降價後,各種資料顯示,價格戰對市場的攪動作用是巨大了,特斯拉7天就賣了近9萬輛車。部分門店訂單數環比增幅達500%,多位消費者退訂比亞迪轉購特斯拉,但這還沒完了,因為特斯拉降價空間依然還存在。

近日,特斯拉在社交平臺表示:4680大型圓柱電池的量產,取得了重大突破,上週加州弗裡蒙特工廠生產了86。8萬顆大圓柱形鋰離子電池電芯,能夠支援1000輛Model Y裝車。接下來可能會迎來批次化生產裝機。

而這個產量距離德國柏林工廠與加州工廠的周均3000輛生產需求已經相當接近了。

4680電池有何特別之處?這種電池相比上一代的2170電池,能量密度提升了5倍,續航里程提升了16%,輸出功率提升了6倍,並且成本降低了14%。

而根據去年3季度馬斯克的說法是,特斯拉汽車使用4680電池後,

再結合材料與車輛設計的改進,生產成本最高可降低54%。

特斯拉降價的背後,表面是市場份額的搶食,但背後是電動汽車的成本之戰打響了。2023年,能不能把成本降下來,把價格打下來,可能是新能源市場競爭中非常關鍵的一環。

國產電車壓力大了

特斯拉把車價降下來,現在特斯拉銷量暴增,國產車已經受到影響,傳聞比亞迪銷量在下滑。

當前國產車主流陣營還在漲價,問界與小鵬已經跟進降價。對於國產車而言,當前陷入兩難。不跟沒銷量,跟了沒利潤,總的就是,特斯拉這條鯰魚攪的大家日子都不好過了。

那麼對國產新能源來說,當前其實要打贏這場仗,可能要有三個前提,其一是,

國產車也把生產成本降下來,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性競爭,這是與特斯拉競爭的關鍵。

其二,特斯拉成本一降再降,影響汽車質量與品質,如果未來再出安全事故問題,可能又一次讓消費者轉入國產新能源陣營。

其三,國產車陣營透過創新力的產品扳回一局,讓消費者無視特斯拉價格優勢。

從目前來看,國產車可能更多需要思考如何跟上特斯拉降低生產成本的節奏。特斯拉規模大,成本控制能力又極強,再加上特斯拉對供應鏈的掌控力度,所以特斯拉的成本,理論上來講,就算同樣的配置、效能, 也會比國產新能源車更低,並且低很多。

國產車就不同了,早在在2021世界新能源大會論壇上,工業資訊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就指出,中國新能源車目前的製造成本依然偏高,作為製造動力電池的重要材料,鋰、鈷、鎳等礦產資源的價格一直在持續上漲,而這就會導致新能源車的製造成本也會隨之提升。

但除此之外,國產新勢力的一大共性短板在於,還未形成規模化投入,研發成本高,又喜歡堆配置,比如鐳射雷達等,且對供應鏈的掌控程度也不高,成本是高於特斯拉,目前像蔚小理、問界、零跑、哪吒等還不具備與特斯拉打價格戰的底氣。

特斯拉的成本優勢首先在於,汽車直銷模式,減少了渠道中間環節的費用和支出;其次是廣告少,銷售費用更低;其三是,車型少但單車銷量大,研發成本分攤降低;自動化程度高,降低了人工成本,一體化壓鑄這種壓縮成本的破壞性創新,這也是為何特斯拉一個上海工廠就能達到百萬產能的重要原因。

當然國內比亞迪也很厲害,全產業鏈優勢,核心零部件自行研發和生產,部分零部件外採,主流的新能源車是純電動新能源汽車,主要成本是電池、電控、電機、電驅動部分和其他。

其中電池佔整車成本的比重大概42%,三電系統佔整車成本的63%。

平臺化的三電能力則讓比亞迪有能力快速推出各種高性價比的車型

,佔領各個細分市場。也避免上游供應商價格波動帶來的成本上漲等。

拼成本,比亞迪也打不過特斯拉

但整體上,比亞迪還處於發展階段,研發投入很大,需要利潤來推動研發正迴圈,比亞迪採取的是經銷商模式,經銷商需要分走一部分利潤,這是對決特斯拉的一個短板。

因此,如果要與特斯拉來比成本控制的話,比亞迪優勢也有限。

根據雙方二、三季度財報,特斯拉單車毛利率約27。9%,比亞迪單車毛利率大約18%,不過比亞迪的優勢是品牌口碑逐漸起來,汽車的安全質量被認可,包括網友曝光的耐撞性好以及危機情況主動剎車、刀片電池的安全性,包括近期比亞迪仰望帶來的4電機技術等,其產品品質與技術創新帶來了更高的溢價,因此,比亞迪受到的價格衝擊可能相對同行會更小一點。

總的來說,對於國產電動汽車廠商來說,如何應對這場成本對決,可能會有更大的壓力,特斯拉還有進一步降價的空間,而國產電動汽車已經沒有了,從國產廠商這邊,本來已經想著怎麼進一步提升利潤了,誰知道特斯拉打亂了節奏。一升一降,是競爭力的攻守互換。

如何從整車整合設計、產線設計、供應鏈管理等方面,去學習控制成本,把價格打下來,可能是國產電動汽車當前需要應對的方向。

對於國產廠商來說,不要總想著怎麼走高階搞利潤,而是要想著怎麼把成本降下來,多賣車才是正途。毫無疑問,2023年可能是變局之年,國產電動廠商在今年面臨的競爭局勢更難了,壓力也更大了。

燃油車陣營也難了

特斯拉降成本,打的也是燃油車陣營。燃油車的生產成本為:裝配、底盤、電子電氣(E/E)架構、白車身/外型、內飾、動力總成/傳動系統、發動機和輔助性成本。

從目前來看,燃油車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是三大核心技術,成本也在這三大件上。資料顯示,四缸發動機機佔車價的10%-15%的製造成本,緊湊型車的發動機至少需要2萬以上的成本,相比之下電機的製造成本也才發動機的二分之一。一個變速箱,其實它2萬元的身價都已經是電驅動價格的4倍。因此從整車來看,燃油車成本在於動力總成,而電動車則不需要這部分。

相對來說,許多歐洲老牌車企的內燃機已經有幾十上百年曆史,成本控制與技術上已經很成熟,但是燃油車需要利潤來支撐它的發展,尤其是它的渠道經銷商模式,需要預留更多的利潤給經銷商。

根據奧緯公司的資料,

製造一臺緊湊級(C級車)燃油車的總成本約為13,900歐元。如果在國產車陣營,這個成本還可以更低。

但總的來說,電車的成本控制越來越好,價格越來越低,給燃油車壓力也越來越大。

尤其是特斯拉的利潤對比燃油車更有優勢,資料顯示,在2022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出售每輛車獲得的毛利潤為15653美元,是大眾汽車的兩倍多,是豐田汽車的四倍,是福特汽車的五倍。

而根據KBA(德國車輛登記機構)的資料顯示,2022年,特斯拉在德國銷售了69962輛純電動汽車,擊敗大眾汽車的63206輛,成為該國最大的電動汽車品牌。根據KBA(德國車輛登記機構)的資料顯示,2022年12月份,德國銷量排名前三的汽車是特斯拉Model 3、菲亞特500和特斯拉Model Y。

特斯拉成本再降54%:國產電車壓力大,還是油車更難?

當前,Model 3的最低售價已經是22。99萬,這個價格,衝擊到了日產天籟、本田雅閣、豐田凱美瑞、豐田RAV4榮放等20多萬價位的燃油中級車。

降價之後25。99-35。99萬的特斯拉Model Y,在二十五萬級的這個價位,給19。59-25。68萬的賓士GLA、27。98-33。98萬的寶馬X1、26。88-34。88萬元的豐田漢蘭達、27。88-32。62萬元的奧迪Q3、27。97-36。07萬元凱迪拉克CT5等車型還是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特斯拉成本再降54%:國產電車壓力大,還是油車更難?

當然,在國內市場,

BBA因為品牌溢價的因素,可能受到的衝擊不會有日系車或者國產燃油車那麼大。

當然整體而言,購買燃油車的使用者相對而言,是更傾向於對燃油車有偏好,特斯拉的降價對多數人影響並不大,但影響最大的是那些在電車與油車中搖擺的使用者,這部分使用者可能更容易在新能源車的價格比燃油車價格更香,價效比更高的時候,倒向電車陣營。

國產電車要準備戰鬥了

從目前來看,歐洲市場正在遭遇衝擊,國產電車陣營的衝擊也肉眼可見,燃油車陣營因為體量巨大,被衝擊的效果不會立馬顯現,但從長時間來看,隨著特斯持續透過控制成本壓低價格,國產電動車跟進調價,那麼燃油車市場陣營進一步收縮是可以預見的。

特斯拉圍繞降成本不斷減配,也有負面效應

,一方面是拉低其本身的品牌溢價,定價很難往上走,高階市場難做。其次,減配帶來的外觀內飾的視覺觀感與舒適感降低,也有可能將注重內飾、外觀等觀感體驗的使用者推入國產電車陣營。

再次,特斯拉過於自動化的造車模式(特斯拉工廠零部件生產自動化規模大於75%)與過於偏向軟體化的造車理念,其實也帶來了安全隱患,

一旦出現問題,往往也不知道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產電車在降成本的同時,要準備戰鬥了,特斯拉降價,如果在成本上壓不下去,那麼可以從服務與模式的最佳化層面來降低購車成本,建立差異化亮點。

比如此前有人建議透過普及車電分離、電池租賃的服務模式,降低使用者的購車門檻;也可以為車輛匹配標準箱體且支援拓展的動力電池,使用者可選擇電量及加裝,合理調配預算。

當然,也可以加快新型燃料電池的試點與推廣,從充電、能源補給端實現突破,降低使用者補能時間和續航花費以及放大充電續航的便利性。

與此同時,需要尤為注重汽車安全與質量、品質與品味、在服務層面與產品技術層面有新的亮點,要有自己的打法與理念,

產品帶來的殺傷力同樣是對沖特斯拉降價衝擊的有效武器。

由於消費者的胃口與對定價的下調預期也調動起來了,人們的購車預算與預期都可能要低於往年,因此,一眾車企可能面臨銷量下行的巨大壓力,在這種形勢下,緩衝高階,

銷量優先於利潤,在今年可能需要成為國產電車的共識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

炒股開戶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紅包,100%中獎!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

TAG: 特斯拉成本國產燃油比亞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