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野堇菜,能做菜能入藥,連色彩也有一個以它來單獨命名

由 晚安墨然控 發表于 歷史2021-05-15

野堇菜,古時候包含了早開堇菜、紫花地丁、東北堇菜等種類。叫的名字也多,除了我們熟悉的紫花地丁外,還有犁頭草、玉如意、苦地丁、地丁草,扁豆秧、小雞菜、黃瓜菜、三角草、泥頭尖……有的名字是形象地表現出堇菜的形態,有的名字就只是突出它的味道了。

堇菜,是堇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長得也不高,就4~14cm,嫩葉就像短小的柳葉,成簇集中生長在筷子般粗細的根莖之上。

一枝或數枝淡紫色小花就在葉腋下伸出,花型側面看就像西方巫師戴的錐形帽子,那看似是紫色,卻又偏向紫紅色的花,讓古人覺得它的顏色特異,便將這種色彩,給了個單獨的命名”堇色”。堇菜開花的時間在2~3月份,不過在11月份也可以有少量的花開的。

堇菜的果是個長橢圓形扁平的傢伙,表面灰綠色,熟了之後就會離開,變成三個杈,每個杈裂開後,就能看到裡面有數顆扁圓形的種子,有點像粟米。

都說這種堇菜從前很多。在我國的東北,華東至西北,在低的田埂邊,在路旁和田圃裡,在屋前屋後草地。春天一到,那山野草叢裡便是一大遍一大遍嬌豔的紫花。

在廣東倒是沒有見過這樣的盛況。我也只是在爬山的途中,不時才能

發現

一兩棵。

小時候,在江門市區的花園新村會經常見到。它就長在黃泥土的小山崗上,和紫色的馬蘭花開在一起。現在,那黃泥岡早已變屋屯,馬蘭花與堇菜也早已不見了。

從前,在新會的圭峰山也能見到。在爬山的途中偶爾就會見到。雖然長得嬌小,但那一叢紫色的小花著實吸引人,在大叢的綠色中,單獨地長在黃泥土上,嬌怯怯地窺人。

不過,現在這種野草也只能在山中偶然會讓人遇上。在網上無意中翻到有堇菜賣,還帶著一大束的紫花,一小盆便賣五元錢,店家誇耀說耐寒耐旱,在南方北方都可以種植。

堇菜的種類多,都說葉子略寬、開花較早的是“早開堇菜”,葉子狹長,開花晚一點是“紫花地丁”。不過,我還是分辨不清。

紫花地丁是民間常用的中草藥,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作用,所以在網上也有幹品出售,還賣到30幾元一斤。

紫花地丁的鮮品要在太陽下自然曬乾。在溫度不夠高的季節採收的話,不要洗乾淨後再曬乾,因為溫度不夠高,洗了之後就不好曬乾,紫花地丁的顏色就會發黑,整棵紫花地丁就會變得軟塌塌的,不好看,藥效也沒保證。

紫花地丁使用方法是全草煎煮或泡茶喝,可以去火消炎,對面板有好處,據說能修復傷口。

紫花地丁草會有一種獨特的清香味道,有人告訴我製作紫羅蘭的香水原料就是它。不過,用紫花地丁的花朵,用糖醃製食用,倒是香甜可口。

所有堇菜倒是都可以用來做菜吃。用來煎雞蛋的口感還不錯,也可以拌粉蒸著吃,哪怕是用來包餃子也是可以的。

野堇菜,能做菜能入藥,連色彩也有一個以它來單獨命名

堇菜的口感略苦。也是一般的野菜所特有的本來的味道。感覺我們現代人越來越愛吃野菜,就是為了這種苦後回甘的口感。是喜歡苦盡甘來的感覺,還是因為經歷得太多,覺得這個口味就是人生的寫照?難以探究。

不過,據說堇菜是要吃根莖的。把根莖洗淨蒸熟後,那味道就跟山藥一樣。大家有機會不妨一試,代我去驗證一下真實與否。

可惜,很多人見過的生長在地裡的堇菜,現在卻也越來越少見了。

TAG: 堇菜紫花地丁曬乾口感根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