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石磨豆腐 文江初昕

由 終南文苑 發表于 美食2021-06-24

在過去,鄉下過年,家家戶戶都要磨豆腐。用豆腐製作出來的菜餚還真不少,過年誰家都得做上幾盒豆腐。

做豆腐,首先要把大黃豆撿乾淨,然後依照做一個豆腐需要的數量泡在大桶裡。浸泡黃豆之前,母親要把壞豆、癟豆以及混在豆子中間的豆梗清理出來。豆子要在清水中浸泡一天一宿,泡好的豆子一粒一粒飽滿鮮亮,比干豆子要大一倍。母親把自家種的黃豆洗淨,浸泡在清水中過夜。那時都是用石磨來磨豆漿。石磨,就是兩塊直徑五十釐米左右的大石頭摞在一起,放在一個比較牢固的架子上。上下石頭都開鑿有槽子,上面的一塊中間有一個圓的孔,邊上安有一根木柄,也叫推把。下面的石磨邊上有一個孔,泡好的豆子和著水從上面石磨中間的孔放進去,推動推把,白白的豆漿便從下面石磨的孔裡流出來,流進接在下面的大桶裡。

磨豆漿時,豆子不能一次加得太多。下料多了磨不細,磨出的漿粗,做出的豆腐不好吃。還容易堵了磨眼兒。小時候,最怕推石磨了,人小力氣不夠,剛開始推動石磨要耗費很大的力氣,等推動起來,由於慣性的作用,石磨推起來也還比較輕鬆。石磨邊推邊往洞眼裡加料,這就需要配合默契。等石磨的推把剛過,瞧準洞眼就是一勺,做到不偏不倚。之後,又迅速把手縮回,轉動兩圈,接著添料。要是掌握得不好,動作慢了,石磨上的推把就會碰到手上,把挖勺裡的黃豆打翻,這就需要把石磨停下來。如此,再推動石磨,不但吃力,而且也很費時間。

隨著“隆隆”的石磨聲,乳白色的豆漿從石磨縫隙中流出來,心裡很有一種成就感。推磨是很單調的,一圈又一圈,兩腿走得發麻。這時,母親忙完其他活兒,叫我們休息一下。她把我們姐弟倆的手摸了摸,捂在溫暖的懷了。安頓好我們以後,只見母親右手緊握推把,左手持挖勺,石磨“轟隆隆”轉得飛快,母親身體前傾,邊推動石磨,邊新增黃豆,動作流利,有條不紊,大半桶的黃豆轉眼間就磨好了。

接著再把豆漿裝進布口袋中,過濾出豆渣,再把柴火灶燒旺了,跳動的火焰映在牆壁上,閃著橘紅色溫暖的光芒。母親把磨好的豆漿倒進大鍋中,等煮開以後,邊攪拌,邊點入石膏水,煮沸的豆漿遇到石膏水,頓時凝固了。

趁著熱勁,母親在自家的門口,架起腳盆、豆腐格,攤開麻布,把白花花、嫩生生的豆腐腦,一勺一勺地舀入四方方的豆腐格子裡。滿格之後,先輕壓上木板,上面擱置個木桶,豆腐格子裡的水不停地往地下流淌。豆腐一般要做兩種,一種水豆腐,一種是幹豆腐。水豆腐一般壓至半乾溼時,就起出,切成小塊,浸泡在清水中,隨吃隨拿,隔三五天換一次水,可以存放蠻久。而幹豆腐則需壓榨時間長點,榨乾水分後,切成三角形,投入油鍋中進行油炸。炸出來的油豆腐金黃透亮,和魚或肉放在一起,放在暖鍋上小火慢煨,也是一道經典菜餚。

後來村裡有了電,很快又有了電磨,但年邁的母親依然堅持用石磨磨豆漿,做豆腐。石磨上的推把被揣摩得錚亮發光,顯現出歲月的痕跡。豆腐裡也因為摻雜了母親的慈愛和辛勞,尤為細嫩美味。

TAG: 石磨豆腐豆漿豆子黃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