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專家熱議“高分低能”現象:培養學生情商成關鍵

由 中國青年報 發表于 體育2023-01-21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做過一張“教育發展生態圖”,試著從數學的角度討論教育問題。他發現,在知識、技能、解題能力、認真、勤奮、刻苦、踏實、謹慎等基本特徵方面,中國學生沒有太多問題;但在實踐能力、創造性、好奇心、興趣愛好等方面,卻有一定結構性的缺失。

在前不久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九屆年會上,劉堅分享了這一觀點。他表示,一些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問題值得關注。而解決這些問題的“藥方”,指向一個關鍵詞:“教育的情感轉向”。

在國際教育領域,社會與情感能力是一個熱點,不少教育專家認為,該能力是21世紀的關鍵技能,教育學正在經歷由“認知”向“情感”的轉向;在國內,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認識到,單純的知識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提升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形成健康的身體、健全的心智和積極情感,有利於學生的教育福祉和心理健康。

那麼,如何促進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發展的家校共育、整校推進?如何透過系統設計,在“五育”發展的過程中使社會與情感能力得到培育與提升?這些問題引發三十人論壇上專家的深入探討。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袁振國談到,社會與情感能力是一個學名,通俗地講,就是情商。就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對特定環境的認知,實現自己需要的調控能力。

“我國恢復高考制度以後,有幾千名狀元,這些狀元后來的發展是我們所想象中的那樣,在各行各業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擁有最高的生活質量嗎?恐怕並非如此。”袁振國表示,工作以後,人的智商、知識、能力或許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而是人和人相處的能力。情商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比智商、知識更重要。

為什麼成績好的人,心理健康可能很差,為什麼存在“高分低能”?袁振國稱,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面,就是要從“認知能力”轉向“情感能力”的拓展。現在更多強調“認知”這部分,而對於“情感”部分的認知才剛剛開始。

袁振國談到,現在大家談專案式學習、任務式學習,這些學習模式的過程是形成人與人之間合作的一個重要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是怎樣合作的、形成了怎樣的合作品質,這些需要被重視。

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原校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李鎮西表示,長期以來,一些學校教育過於注重書本知識傳授,忽視社會與情感能力,造成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不足,導致了一些消極的社會現象。“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我國教育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此背景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經合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司創新和測量發展部主任蒂亞·盧科拉介紹了對於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研究:社會與情感能力和學生的學業成功、福祉密切相關。好的師生關係也與更高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密不可分。

她還分享了一項調查結果,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學生自我評價越高,有創造力和好奇心的學生,在其他的社會與情感能力上也更強。

香港大學原副校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程介明認為,學習是人的天性,教育卻不是,教育是人類為人類設計的學習系統。他談到,現在世界變了,社會變了,經濟生產變了,生產的形態變了。以前是一條直路,拿到教育學歷,就前途無限。現在像攀巖一樣,每一步都需要思考。

“這對個人的要求也不一樣,就需要我們學會共處,也要學會自處。”程介明說。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任黃忠敬介紹,從國際視角來看,社會與情感能力的轉向經歷了三次。第一次轉向是從認知到情感的轉向,也就是從智商到情商的轉向;第二次轉向是從心理到教育的轉向,從心理學領域轉到了教育學領域;第三次轉向是從國家到國際的轉向。從國際層面來看,尤其是發達國家,把社會與情感能力作為一個政策的優先發展領域。

“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崛起,意味著教育領域一場具有顛覆性的變革正在到來。”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理事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楊東平說,“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係指“可以接受的”標準,主要體現在辦學條件上,今天需要發展人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教育需要增進幸福感的作用。

當前,一些學生在情感上出現了危機問題。“是不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對情感重視不夠?”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項賢明認為恰恰不是。

在他看來,真正的原因主要還是應試教育對學生的扭曲,導致人的情感發展出現很多危機。“假如把情感教育納入課程中,甚至有一天上大學必須要考試,EQ低了不能上北大清華,這可能會出現災難性的局面。”

項賢明談到,透過教育科學控制的教育,很有可能培養出像演員表演一樣的情感。這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情感。情感轉向不能是脫離生活的情感,教育不能去訓練孩子的虛情假意。

社會與情感能力如何測量?袁振國表示,現在對認知能力的測量有成套的試卷,而且使用得非常成熟。情感能力如何測量、用什麼樣的手段和方法進行統計和分析,這些研究和實踐才剛剛開始。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認為,教育的情感轉向應該是在技術突破前提下的轉向中堅守,堅守基礎上的轉向。

他表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必須科學理性地認識目前教育資訊科技面臨的情感困境。教育情感轉向的條件與時機,一定是人工智慧技術或元宇宙的理念成熟,能夠從技術上為教育情感性帶來保障,為個性化學習提供技術支撐。只有到這個時候,教育的情感性才有可能存在轉向或根本轉向。

“資訊化時代當好人,而不是當好機器人。”王旭明說。

TAG: 情感教育能力轉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