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老年兒的人們是怎麼種田的——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三十六)

由 作家張梅英 發表于 體育2023-01-14

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三十六)

老年兒的人們是怎麼種田的

文/崔金山 蒐集整理

靈壽縣農業歷史悠久,從本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用以農耕的石錛、石鏟算起,農業歷史至少已有4000年。由於農民自古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日子,農技農藝發展緩慢。明朝天啟五年(1625)至崇禎二年(1629),本縣東關人耿允樓總結家鄉農民生產經驗,寫成《國脈民天》一書。但由於絕大部分農民都不識字,農民種田時令技藝更多的還是靠父子親友鄰居口傳身授,並在時代沿傳、不斷實踐的漫長曆史過程中逐步積累充實,逐漸成為社會上廣為流傳的農村節令、農業氣象、耕作技術、管理訣竅等方面的諺語。靈壽古代的農民,就是靠這些諺語種田的。

穀子是本縣也是北方地區最古老的糧食作物,同時也是古時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因此關於穀子的諺語也比較多。“穀雨前後,種瓜點豆”。這個節氣本身就因谷而生,也說明了種穀的最佳時間。“辰兒南種穀申兒南割。”說的是清晨種穀,下午收谷。“夏至不種山地禿,平地還種十天谷。”告訴我們夏至後再過10天,是種穀子的最後期限。 “六月六,見谷秀”。到了陰曆六月初六,穀子就開始抽穗了。“處暑割黍,白露割谷。”說的是收穫時間。“處暑不出頭,割了喂老牛”。告訴我們,穀子到了處暑再不抽穗,就只能收谷癟子啦。“家有千頃地,不種黍和稷,穀子萬年收,高粱撞時氣。”說明穀子是收成最保險的農作物。

麥子也是本縣傳統作物,從兩漢時期開始推廣種植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本縣麥子有大麥和小麥之分,大麥春天播種,小麥一般上年冬天播種。由於大麥收成低、口感差,本縣種的相對較少,諺語也沒有幾句。“頂凌種大麥”。“楊絮長,大麥耯”。說的都是大麥的最佳播種時間。而小麥自古以來都是金貴的“細糧”,農民對小麥的關注度也就比較高。“頭伏蕎麥二伏菜,三伏有雨多種麥。”首先告訴我們如果三伏有雨,秋後就要多種小麥。“秋分麥入土。”“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最應時。”說的是種麥最佳時間。“二月雪,藥死麥。”指的是農曆二月再下雪,小麥會受凍。“穀雨麥懷胎。”告訴人們小麥穀雨開始孕穗。“麥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說的是小麥必須保水。“立夏見麥芒,芒種見麥茬”。“芒種不開鐮,不過三五天。”芒種這個節氣本身就是為收穫小麥設立的。“蠶老一時,麥收一晌。”“夏至麥茬幹。”“秋爭日,夏爭時。”都說明抓緊收麥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棉花也是本縣一種傳統作物,元朝、明朝時就具有一定規模。由於棉花種植技術要求較高,因此流傳到現在的種田諺語有關棉花的也較多。“收花(棉花)不收花,單看正月三個八。”當年棉花的收成怎麼樣,要看正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這三天的天氣。怎麼看,現在的人還真不懂。“棗發芽,種棉花”。“立夏的花(種的棉花)大車拉,小滿的花不回家”。告訴我們立夏種棉花最好,過了小滿種的棉花就收不上了。“幹鋤黍,溼鋤麻,不幹不溼鋤芝麻,下過雨後鋤棉花”。是說下雨之後,是鋤棉花的最好時機。“棉花立了秋,大尖小尖一齊揪”。告訴我們,立秋後棉花就該打尖了。“花(棉花花)見花,(花朵)四十八(天);花(花)見瓜,二十八(天)”。“處暑見新花(棉絮)”。說的是棉花的生長期和收穫季節。“想發家,種棉花;想致富,多栽樹;想好過,栽山藥。”這應該是近代的諺語了。

除了穀子、小麥、棉花,還有一些其它農作物、果品和蔬菜的諺語。“栽蒜不出九,出九往回扭(不出苔)。” “楊絮落,栽山藥(紅薯)。”“小滿點麥茬,玉米堆滿家。”“小滿的芝麻芒種的黍,立夏的高粱賽如虎。”“七打核桃八卸梨,九月的柿子紅了皮。”“七月十五棗紅圈,八月十五棗上杆。”“霜降不出蔥,必定半節空。”“立冬不出菜,必定有一害。”“滿簾芝麻折莛黍,耷拉頭的玉蜀黍。”“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還錢。”

關於農業氣象和農技的諺語也不少。“二月裡清明花開放,三月裡清明花不開。”“清明杏花開,燕子飛回來。”“雨下清明,狗吃蒸餅。” “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伏天彎彎腰,秋天背一遭。”“地上不上糞,必定瞎胡混。”“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耕地深一寸,地上一茬糞。”“深耕細耙,不收秋收夏。”“糞大水勤,不用問人。”“有錢買籽,無錢買苗。”“稀留稠,稠留稀,不稠不稀留大的。”“越旱越鋤田,越澇越澆園。”

隨著農業技術的飛速發展,這些古老的諺語越來越不被人們所重視。大棚變換了時令,農機代替了牛馬犁耬,化肥代替了農糞,農藥省去了除蟲、除草,農業規律已經被科學技術打破。古老的農業諺語也正逐步退出歷史,成為農業歷史專家們研究的符號。

TAG: 棉花諺語小麥穀子本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