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醫典·山一大一附院結直腸肛門外科|至精至微守護“腸”安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體育2023-01-12

近年來,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以學科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青年英才”培養工程,著力打造臨床學科專業品牌特色,結合疾病譜變化和患者就診需求,精耕亞專業細化細分,在推進醫院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程序中,竭誠為廣大患者提供精準、高效的診療服務。

記者 秦聰聰 通訊員 毛瑞鋒

當前,腔鏡手術已然成為普通外科手術的主流方式。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以下簡稱“山一大一附院”)普外中心結直腸肛門外科在不斷突破中領跑區域專業發展,以微創化、精準化、規範化、個體化的診療模式,造福了無數深受結直腸疾病困擾的患者。

精準極限保肛

免低位直腸癌患者造口之憂

結直腸癌是威脅居民健康的常見消化道腫瘤,其中低位直腸癌佔據相當比例。如何為這部分患者精準切除腫瘤同時保留肛門,是長期困擾醫學界的一大難題。

山一大一附院結直腸肛門外科主任陳景波坦言,手術切除腫瘤時,需要保證一定的遠切緣和環周切緣,但距離肛門5cm以下的直腸癌位置低、解剖位置深,很多患者要面臨“保命”和“保肛”之間的單選題。

這是一道難題,但並非無解。

近年來,隨著腔鏡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經肛門內鏡微創技術(TEM)、腹腔鏡結直腸手術、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TaTME)等術的應用,在減少手術創傷的同時,實現了分期偏早的直腸癌患者的精準切除和低位保肛,為低位直腸癌患者帶來越來越多保肛的曙光。而腹腔鏡下經括約肌間切除術(ISR)更是突破了安全保肛的極限距離,讓能否保肛不再取決於腫瘤距離肛門有多遠,而是腫瘤浸潤程度有多深。

“只要腫瘤沒有侵透肌層,不管距離肛門多近都有機會保肛。”陳景波表示,經括約肌間切除是建立在全直腸繫膜切除基礎上極限直腸癌保肛手術,在內外括約肌之間切除腫瘤,透過切除部分或者全部肛門內括約肌來獲取足夠的遠端切緣。這樣,以往不能保肛的患者實現了極限保肛,腫瘤處於直腸末端、齒線處的患者也擁有了保肛機會。在保證腫瘤徹底根治性原則下,保留患者肛門,不需要預防性造口,避免切除肛門、人工造口的痛苦,改善了患者術後的生存質量,也徹底消除了患者心理上的困惑和負擔。腫瘤切除後從自然腔道取出,腹部不會有切口,患者恢復更快,住院時間也更短。

超低位直腸癌保肛難題迎刃而解,他們打贏了一場場“保肛”之戰,守護了直腸癌患者的尊嚴,利好卻不止於此。

吻合口瘻是食管癌術後的常見併發症,陳景波團隊還獨創了經肛門拖出套袖式降落傘縫合方法,避免了吻合口瘻的發生。

微創終結便秘

解頑固性便秘患者排便之困

低位直腸癌患者希望保肛,希望可以自主控制排便,而對於多數人來說正常的排便動作,對於便秘患者來說就顯得尤為困難。

“很多人不認為便秘是一種病,實際上它困擾著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陳景波指出,隨著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改變和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便秘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大多數便秘可以透過調整生活方式、改善飲食結構、藥物治療來進行緩解,但少數頑固性便秘患者或需要手術治療。

陳景波介紹,造成頑固性便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結腸慢傳輸型便秘是一類以結腸傳輸減慢為主要特點,以排便困難或排便時間延長、糞質乾結、依賴藥物排便為主要表現的功能性便秘。研究表明,慢傳輸型便秘實際上是腸壁神經叢發生病變,如神經元變性及相關腸神經遞質缺乏,因此,全結腸切除術逐漸被認為是治療頑固性慢傳輸型便秘的最終手段。

“對於這一類患者,我們需要透過結直腸肛門外科、消化內科、肛腸科、神經內科等多學科專家介入,共同討論,篩選出那些需要做手術的患者。”陳景波強調,先有精準診斷,才有規範治療。其診斷主要依賴於羅馬Ⅲ標準,若保守治療三年到五年後無效、七天內不排便,則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據瞭解,以往的全結腸切除術需要開腹手術,得益於腹腔鏡外科手術的發展,腹腔鏡全結腸切除術已成為患者首選。但是,由於該手術範圍大、鏡下解剖層次複雜、涉及腹腔多個視野、手術難度大、手術時間長、技術要求高等原因,截至目前還沒有大規模普及。

技術走在前,腹腔鏡全結腸切除術聯合腹腔鏡下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手術(NOSES)的常規開展,標誌著山一大一附院結直腸肛門外科微創外科手術水平的再突破。以技術革新賦能預後改善,他們也將在一例又一例的臨床實踐中,以匠心妙手書寫出更多生命的奇蹟。

TAG: 保肛患者肛門直腸癌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