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喜歡閹割俘虜,擁有非洲特色重灌騎兵,衣索比亞帝國有多能打?

由 冷兵器研究所 發表于 體育2022-12-02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洗兵大秦海上波

字數:4663,閱讀時間:約12分鐘

編者按:衣索比亞,作為唯一一個一直保持基本獨立、沒被西方列強所徹底征服的非洲國家,而被世人所熟悉。但其實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衣索比亞擊敗義大利侵略者前,衣索比亞就已經擁有很強的軍事力量長達幾個世紀之久了。

衣索比亞曾是世界有名的文明古國,甚至是最早的幾個基督教國家,但早期阿克蘇姆帝國卻因為基督教而受到重創——基督教在中東的擴張,使得當地在非基督教宗教儀式中大量使用的香料、沒藥和松香跌價,極大地削弱了衣索比亞的收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崛起,導致衣索比亞在阿拉伯半島屬地的喪失,使古國衣索比亞進一步衰落。

災禍接連不斷,印度洋海岸被班圖人的辛吉王國控制,港口落入波斯或阿拉伯移民商人之手,來自非洲之角——索馬利亞地區的山民,南方湖泊與青尼羅河地區的奧羅莫民族同鄉,皈依了猶太教的登登人則不斷入侵衣索比亞,摧毀當地的基督教勢力。

▲衣索比亞版聖騎士屠龍

為了抵禦外侮,振興王朝,相信古國衰落是因為上帝惱怒於衣索比亞拋棄科普特正教,而親近敘利亞與拜占庭的基督教的衣索比亞人,漸漸去擁抱有勢力的科普特基督教寺院,所羅門王朝由此崛起。

▲衣索比亞地區

所羅門王朝並非中央集權,儘管在整個中世紀,衣索比亞戰爭頻繁。“國家的統治者一直在戰場上”,與“叛亂的國內附庸”或王國外圍的其他敵人作戰。由於這個原因,衣索比亞的軍隊通常集中在邊境地區,特別是在東面的要塞對抗穆斯林,甚至會讓皇帝的朝廷在邊境地區呆了“很多年”,以至於兩代衣索比亞君主都在這裡出生。衝突是如此普遍,以至於“每年”許多戰士“大部分時間”都在打仗。

葡萄牙殖民者阿爾梅達這樣描述衣索比亞人:“他們在戰爭中長大成人,在戰爭中長大成人,因為所有非農民的生活都被戰爭佔據。”

大多數士兵的生活也在由皇帝和他的指揮官的流動營房裡度過的,這些營房通常建在平坦的平原上,最多時可能有五六千頂帳篷,住著數不清計程車兵和營房僕從。

所羅門王朝的國王也往往在流動的軍營中對他們遼闊的領土進行管理,只不過流動的朝廷與固定的國都具備一樣的功能。經常有許許多多來自帝國各地的人民隨同朝廷一起漂流。從各附庸國徵召來的軍隊和王家衛隊更是始終依附於朝廷,軍事指揮官不論國君走到哪裡都緊隨不離。

除此之外,皇帝還有數以千計的隨從和家屬,他的許多高階官員同樣也是如此。還有一支特殊的教士隊伍長期跟隨著朝廷,他們來自於眾多王家小教堂的神職人員,為國王及其追隨者的宗教需要服務。國王的大本營不管駐紮在哪裡,這個地方也就隨之成為交換貨物和供應物品的主要中心,於是商人、手藝人和工匠全都帶著他們的商品彙集到這裡來進行交易或提供服務。

有一位衣索比亞皇帝的營地非常擁擠,以至於營地看上去像城市而非軍營。“十分之一是衣冠楚楚的人,九分之一則是平民,有男有女,有年輕人,也有窮人。他們有的穿皮衣,有的穿破爛衣服。窮人還帶著罐子,用來釀粥,而富人住著非常好的帳篷,大領主則有相當於一個小鎮的帳篷陪同,有騾夫負責運貨”整個營地可能包括至少5萬頭騾子。

皇帝則用“四五個非常大的帳篷”組成行宮,安排教堂和後宮,在夜晚時,大量的篝火被點燃,構成了一個壯麗的場景。

“帝國”的下屬有許多小王國,而14-17世紀的衣索比亞皇帝則扮演“周天子”的角色,屬國的國君去世時,男性後嗣全都會去求見皇帝,並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以博得他的恩寵。而在新徵服的地區,皇帝會派出駐屯軍長期駐守,並由一位直屬於皇帝的貴族指揮,但兵力征募於當地部族,以保證能夠為帝國鎮壓叛亂和繳納貢賦,以及主要商路暢通無阻。如果地方叛亂不能平定,皇帝就會親自率兵討伐叛亂。

▲衣索比亞的法西爾蓋比古城堡

衣索比亞的動員機制龐大而“質樸”,皇帝不支付任何軍餉,只是免除將士的稅收。出征的戰士被要求自行攜帶所有必要的給養。然而,皇帝的軍隊無論走到哪裡,都有權大肆掠奪。葡萄牙武士卡斯塔霍索指出,當軍隊陪同皇帝時,搶劫也不受任何懲罰,因為無論皇帝走到哪裡,“一切”都是“免費的”,這也是所有人都追隨衣索比亞皇帝的主要原因。

衣索比亞的兵役制度也和土地所有制掛鉤,一言以蔽之,“無服役,不分封”。封臣擁有或被授予封地的條件是他們必須當兵,如果他們不當兵,他們的土地就會被沒收給別人。因此大量的軍隊被皇帝召集起來,葡萄牙人甚至驚呼衣索比亞皇帝能兩天之內集合“十萬大軍”,甚至兵力“少於20萬或30萬”就不出動。

但實際上,投入一線的衣索比亞軍隊遠沒有設想中的多,在許多關鍵戰役中,衣索比亞軍只有2萬步兵和2000騎兵,因為“其餘都是軍營的後勤人員甚至婦女”。後來,在17世紀早期,葡萄牙人記載,皇帝經常派出“三四萬士兵,其中四五千騎馬,其餘步行”。即使人數少了,衣索比亞軍隊也會形成一個“過大的營地”,因為營地雜役隨從和輜重隊人數“比士兵多得多”。

衣索比亞軍隊的戰士吃苦耐勞,“他們騎術很好,相當強壯和健康,並習慣了勞動,能忍受飢餓和口渴,耐受所有的不適和嚴酷的太陽、寒冷和雨水”,但是軍紀十分感人:衣索比亞士兵戰鬥時十分衝動,結果導致往往是戰鬥“一開始就結束”,以一方或另一方逃跑告終。在戰爭中,逃跑行為“沒有受到太多譴責”,因為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衣索比亞的基督徒也如宋襄公一般,從來都不願意在週六、週日,或大齋節期間戰鬥。結果15世紀的穆斯林軍隊在大齋節期間攻擊基督徒,飢餓的衣索比亞人“很少能夠攜帶武器”。

在漫長的冬天,雨季也讓衣索比亞幾乎從未爆發過戰爭,當地學者寫道:“衣索比亞的冬天是不可能發動戰爭的;敵人不攻擊我們,我們也不攻擊他們,因為降雨導致河流泛濫,泥濘難行”。

在武器裝備上,中世紀的衣索比亞戰爭基於兩種主要武器:用於攻擊的矛和用於防禦的盾。匕首和棍棒在近戰時使用有限,貴族雖然也帶著劍,但根據葡萄牙人的說法,“很少”使用它們。

當時衣索比亞人常用的矛有幾種不同的型別。步兵主要有兩種。第一種帶有狹窄的鐵刃,用於投擲,其力量足以刺穿盾牌甚至盔甲。第二種長矛的的刃頭更寬,用於隨後的肉搏戰,士兵無論步騎都右手揮舞武器,左手拿著盾牌,騎兵則裝備一些短劍。盾牌大部分是由野生牛皮製成的,非常堅固。

▲衣索比亞戰士與盾牌

鎖子甲和頭盔的使用也在逐漸增加。最初衣索比亞人的護體裝備十分落後,在15世紀末,據說只有“少數幾個人”身穿鎖子甲,而且質量也很差,但到了17世紀初,“多達700或800名”衣索比亞騎兵裝備了鎖子甲。

喜歡閹割俘虜,擁有非洲特色重灌騎兵,衣索比亞帝國有多能打?

▲宗教繪畫上的衣索比亞騎兵

1520年葡萄牙使團離開衣索比亞時,宮廷裡的火槍不超過14支,都是從土耳其商人那裡買來的,但到17世紀早期,全國有超過1500支火槍,只是衣索比亞人的火器水平還是很差,參加任何一次遠征的“火槍手不超過400或500人”,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技能很差”,火槍手甚至不能“在任何戰鬥中射擊不止一次”,因為火藥和子彈是“如此稀少”,很少有火槍手能在一年裡“練習四次實彈射擊”。

喜歡閹割俘虜,擁有非洲特色重灌騎兵,衣索比亞帝國有多能打?

▲衣索比亞戰士

所羅門王朝衰落之後,貢德爾王朝隨之崛起,效忠於單一君主的大型中世紀軍隊被各地封建首領組成的小型軍隊所取代。士兵的武器裝備也在發生變化,進口的槍支數量在不斷增加,更多的宮廷侍衛裝備了盔甲。

喜歡閹割俘虜,擁有非洲特色重灌騎兵,衣索比亞帝國有多能打?

▲貢德爾王朝都城

不像所羅門王朝,貢德爾王朝的軍隊規模更小,但更高效,18世紀末期,一支2萬人的貢德爾王朝軍隊就橫掃了國內諸多叛亂勢力,火器的數量更是大幅度增加,達到了一個半世紀前的五倍之多。

儘管中央集權進一步衰落,貢德爾王朝皇帝的私人衛隊仍然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他們由四個“家”團組成,比如“獅子之家”、“大象之家”和“黃金之家”戰團。

每個衣索比亞禁衛軍戰團擁有1600-2000人,由絕對效忠皇帝,且擁有的特權的“外國人”組成下級軍官團,每名下級軍官負責指揮20個或150人,四個戰團一共擁有2000支火槍和500名精銳騎兵。

喜歡閹割俘虜,擁有非洲特色重灌騎兵,衣索比亞帝國有多能打?

▲復原的衣索比亞古王朝近衛軍

普通的衣索比亞騎兵的裝備是極其簡陋的,他們的頭和身體沒有任何鎧甲和頭盔保護,他們的馬鞍很小,馬鐙更是十分落後——傳統衣索比亞馬鐙水平十分低劣,有如兩漢時期雲南滇國保護騎手登山的“趾鐙”,只是一個鐵環,總是“扣住大拇指和第二個腳趾”,讓騎手的腳“總是腫脹”,腳趾變得“疼痛和擦傷”。

但皇家衣索比亞騎兵既模仿西非的遊牧民重灌騎兵,騎手身披鎖子甲,戴著銅頭盔和護鼻,頭盔上有黑色馬尾的大帽冠,軍官們的頭盔上還有銀色的星狀裝飾,馬匹都戴著銅製鑲鐵的馬胄,馬身上蓋著一種棉甲,上面有兩個口子,以便騎手把大腿和腳塞進去,幾乎一直能提供到腳踝的保護。

馬鐙則是奧斯曼式或摩爾式,掛得很高,使騎手能輕鬆地站起來,“像站在平地上一樣堅定”,馬鞍也是摩爾式的高橋馬鞍。

每個騎手都裝備著一支4米長的重型長槍,使用非洲傳統的四刃槍頭,末端用一根長長的鐵釘平衡,以便向敵人衝擊。除此之外還裝備了一把小戰斧。

歐洲人聲稱這些皇家騎兵非常強大,他們可以擊潰“阿比西尼亞其他所有的騎兵”。

喜歡閹割俘虜,擁有非洲特色重灌騎兵,衣索比亞帝國有多能打?

▲非洲重灌騎兵,護甲能夠保護騎兵脆弱的大腿

喜歡閹割俘虜,擁有非洲特色重灌騎兵,衣索比亞帝國有多能打?

▲傳統衣索比亞輕騎兵,可見不合適的馬鐙

貢德爾王朝計程車兵動員機制看似與中世紀變化不大,但皇帝加強了紀律,每次動員都約法三章:一,兵士需要準備騾子、食物和僕役;二,事先砍掉行軍道路上的荊棘;三,不應徵召的人,就要服七年的苦役。

同時,貢德爾王朝禁止了所羅門王朝軍隊那無休止的現地劫掠式後勤補給方法,要求“所有的人,無論士兵還是其他人,如果沒有事先支付金錢,就試圖用武力拿走任何糧食,將被當場絞死”,但是行軍的當地人,只要“擁有大量麵粉或大麥,就必須將其帶到皇帝營寨所在的市場,否則他們的房屋將被大軍洗劫一空。”

貢德爾王朝的構思是進步的,但是依舊造成了混亂,凡是皇帝出征,就有無數的軍營追隨者,比如“揹著食物、酒和磨谷機的女人”,有一次蘇格蘭探險者看到了三萬名士兵就有多達一萬名隨軍婦女,以至於人群“呈現出如此混亂的樣子”,“超出了所有言語描述”。

儘管信奉了基督教,但是衣索比亞的軍事行動仍然充斥著更古老的迷信——例如占卜。如果皇帝的寵物蛇沒有按時吃東西,那麼厄運就會“近在咫尺”,如果敵人要發動偷襲,蛇就會躲起來,無影無蹤。這種信念是如此鑑定,以至於衣索比亞皇帝認為“如果他養的蛇拒絕吃東西,他就不會騎馬或者離開自己的營帳”。

戰爭依舊殘酷,特別是戰鬥結束之後,經常會有大規模閹割俘虜的行為。勝利的貢德爾王朝士兵,為了顯示他們的英勇,會拿著割下的敵人生殖器官,作為戰利品在指揮官面前展示,比起首級和耳朵,這無疑更“聳人聽聞”。

1769年,戰士們甚至將一大堆“戰利品”扔到了皇帝的後宮面前,“就像富農田裡的一堆穀物”。據編年史記載,皇帝的公主和侍女們當場故作驚訝地叫道:“這是什麼?”,可史書也隨即調侃道:“好像她們不知道似的,其實她們很清楚。”

在整個18世紀下半葉,衣索比亞地區遍佈戰爭,使許多地區嚴重貧困,甚至耕牛都被殺死,犁也被砸毀了。內亂更是綿延不斷,自從1706年貢德爾第三位皇帝伊蘇亞一世被殺害之後,之後的皇帝幾乎都沒有得到過善終,政變、弒君層出不窮。最後貢德爾王朝難逃覆滅的命運,取而代之的是提格雷、阿姆哈拉、紹阿、戈賈姆等地方勢力,真正的大亂之世、無中央政府狀態就此降臨在古老的衣索比亞地區。

參考文獻:

《The Oromo of Ethiopia:A History 1570-1860》

《A Social History of Ethiopia——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Highlands from Early Medieval Times to the Rise of Emperor TewodrosII》

《非洲通史》

TAG: 衣索比亞皇帝貢德爾王朝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