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秦國官僚體系:皇帝皇后宰相是怎麼樣的權力關係?

由 尋文鏡子 發表于 體育2021-12-14

先回到秦漢時期,特別是秦朝,在郡縣制開始實驗和推行的時候,當戰國時期開始,戰爭變得頻繁、規模變大、事情變得複雜的時候。也是各國需要大量人才、需要管理系統的時候,各國的貴族精英們開始招納門,。這個時候就是官僚系統的萌芽階段。這個時候,平民子弟、落魄貴族,原本是沒有機會參與社會和諸侯國的管理工作的。一個普通人沒有一定的家族勢力作為基礎,是不可能享受古代官員的特權和福利的。這就是天命、命運論的盛行的時候。

為什麼說是從戰國後期的秦國開始出現官僚制?為了搞清楚整個問題,我們要先定義一下什麼是官僚制。官僚制是一種管理體制,也是一種組織結構。一個真正的官僚系統,要具有三個特徵,包括具有階層間的流動性、流程化及制度化的管理特徵、明確定位的上下層級。官僚制的正常來說應該在工業社會,而不是封建或帝制社會。官僚制也需要技術的支援,比如之前討論過的資訊科技對社會管理的促進作用,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大資料對現代政府的影響等等,都是技術促進官僚制發展的作用。

在這個官僚體系中,最高位置也是最特殊的是皇帝,他並不在官僚體制內。而是在官僚體制外,是建立、維護、管理這個體系的人,但他也因為官僚體系的存在而存在。如果沒有官僚體制,就沒有後來的皇帝,也就沒有帝制國家。只能像歐洲那樣,只有封建國家。在秦朝時期,國家是皇帝的,因為秦國最初由周天子賜予他家的,而周天子對天下是合法擁有的。後來,秦國的官僚體系在秦始皇的聘請下,幫助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偉業,這天下仍然是皇帝的。這就是皇帝為天下之主的基本邏輯。所以,秦國是秦始皇的,而不是天下人共有的。官僚體系的皇帝權力結構中的一部分,皇帝是在官僚體系之外的存在的。

這個情況到了漢朝就完全改變了,因為劉邦並不是天下 主人。據劉邦稱帝時的說法,劉邦和所有功臣們商量後,決定以劉邦為天下“共主”。這個“共主”不是天下人共同的主人,而是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的這個團隊共同擁有的天下,劉邦作為代表稱帝,以便維護大家的利益。很明顯這個天下是共有的。所以,後來等於漢朝前期皇帝重走了一遍秦始皇的路,利用建立官僚體系取代了功勳集團管理國家,所以劉邦要殺功勳,其實是為奪權,為了建立自己能控制的官僚體系。

所以,官僚體系和皇帝是一種共生、共存、共發展的關係,並不是純粹的上下級關係。故而在秦漢時期,宰相有相國的說法。皇帝當需要一個人當宰相的時候,也不是完全是任命,而是有“拜相”的之說。在秦未統一之前,諸侯王是要雙手舉著宰相印鑑,以拜的方式遞給宰相的,所以稱之為拜相。只是後來隨著皇權日盛,這個儀式才逐漸式微。

秦朝時期的官僚體系叫“三公九卿制”皇帝下設太尉、宰相和御使大夫,太尉管軍事,宰相管百官和地方行政,御使大夫是監察官。很明顯的中國式三權分立,是當時最先進和最高效的制度。之所以給人宰相是官最大的感覺,主要是影視劇、小說等文藝作品的宣傳;第二是因為宰相是施政官員,也是後來科舉制下文官們的最高理想,所以影響最大;第三是因為宰相是百官之首,所以和皇帝衝突最多,歷史故事也最多,從而我們很容易形成所有官員之中,宰相最大的印象。

歷史上宰相這個位置的稱呼是不固定的,比如有相國、相邦、大司徒、丞相等等。在秦漢時期,宰相是管轄百官的第一人,統管九卿,也就是九個部門,包括:衛尉,郎中令,太僕,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內史。後來,宰相的事務太多,秦始皇還設立左右丞相來協助宰相,丞相的丞字就是協助輔助宰相的意思。相當於現在的助理或者副職,後兩宰相和丞相就變成同一個官職的不同稱呼。

從九卿的名字可以看出,這個九卿的分工模式完全是按照皇帝的家事的種類來進行的,而不是像後來的六部,按國事的種類進行設立的。如衛尉,就是宮廷的守衛;郎中令就是負責管理皇帝的日常事務的,包括出行、安保、日常所有事物,相當於辦公室主任秘書長之類職位;典客就是管理諸侯國、外交事務的;宗正是管理皇家宗族事務的。所以說,家天下就是這個意思,皇帝家裡的事,就是天下的事,就是宰相要做好的事。一個負責管理皇家所有的事情,還要管理天下各地方事務的宰相,能沒有權力嗎?皇帝也不能隨意換人,隨意處罰呀。

秦朝體制是郡縣制,所以,中央下來就是郡。郡設定郡尉,郡守,監御史,和中央一樣三個職權分開設定。而郡這一層級的管理上司就是宰相。郡守負責日常行政和管理工作,下一層級是縣,設縣尉、縣令、縣丞,一般縣丞是縣令的助理或副職之類的功能;縣一級是沒有御史督查的職務的。

縣以下沒有正規的官僚機構的,·具體行政事務由縣令管理,下屬各鄉,鄉下設遊徼,三老,有秩,這些其實都是地方勢力,官方給予承認和管理而已。三老以下還設亭長、里長之類的輔助人員,嚴格來說並不是官僚系統的一員,因為他們是不可能升到縣令這層級以上的。只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大亂,很多人才並不是透過官僚的系統渠道出現,而是透過軍功等獲得更大的職位,才打破了這種隔閡。

從王朝的權力體系來看,除了皇帝、官僚系統,其實國家還存在一個在各種史書上並不顯現的權力,那就是後權,也即是皇后的權力。很多小說情節結構有帝族、後族的之說,可見皇后不只是皇帝的正妻這麼簡單。皇后有“一國之母,母儀天下”的說法,是國家女性的最尊貴的身份,最高權威。皇后在禮儀上與皇帝平等,出同車、入同座。在元旦、皇帝以及皇后生日同樣要接受百官的朝賀的。而且,如果皇帝早逝,接班人太小,皇后在升級為皇太后後,是主理朝政的第一人,是直接代替皇帝辦公的。如果平時沒有權力作為鋪墊,是不可能掌控朝廷的。

皇后背後的權力包括家族、太子的培養、皇宮內部的管理權等。歷史上皇后相當於一個官職,設有三卿,掌管著自己衛隊、禮儀、皇宮皇帝家事的各項事務。皇宮裡面的宮女、太監都是有品級的、有高低秩序的。皇后就像皇帝和宰相一樣,是設署開衙辦公的,也就是有專門的辦公地點,議事的大殿等。在家國一體的古代,掌握皇帝家事的人,不可能沒有足夠的權力。這也是為什麼皇帝只能有一個正妻,因為權力只能一個人掌握。這也影響到了民間和官僚的夫妻制度和觀念。

秦國開始正式出現的官僚體系,在初期是比較簡單明瞭的。三層結構,上下直線管理,可以有效的擺脫地方諸侯及貴族們勢力和對行政事務的控制與干擾,讓皇帝有了控制國家的能力。權力從此慢慢轉向了官僚體系和皇帝手上。而作為百官之首的宰相,權力更大,甚至可以和皇帝直接抗衡。一直到西漢前期,皇帝與宰相的關係還是很平等的,一般見面是不用下跪的。皇帝接見宰相時還要起身迎接,以示尊重。雙方無論在任何場合,都是坐著談話,而不是跪著或站著,這種情況是到宋朝之後才慢慢改變,宰相的權力才逐步失去的。失去權力,也等於失去的尊嚴,這是很現實的事情。

TAG: 官僚宰相皇帝權力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