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劉備兵敗夷陵,為何留在白帝城至死也不回成都?四點原因解釋

由 無果的恩怨 發表于 體育2021-12-10

章武二年六月,劉備在夷陵被吳將陸遜擊敗,非但沒有報得荊州失陷之仇,自身也險遭不測。從兵敗一直到章武三年四月病死,其間十個月的時間,劉備一直駐蹕在白帝城,再也沒有回到他建立霸業的成都。究其原因,我認為有四點:

一、白帝不是無船渡,恥向西蜀再起兵

當年楚霸王項羽在垓下決戰失利,突破重圍來到烏江,卻恥於再見江東父老,拒絕了渡江的建議,最終自刎而死。此時的劉備雖然沒到項羽那般絕境,卻也狼狽不堪。猇亭一戰,蜀軍精銳盡失,幾乎全軍覆沒,收羅的殘兵加起來也不過兩萬。劉備一生不乏失敗,早年他和曹操、呂布、袁術等人爭奪地盤,可以說屢敗屢戰,屢戰屢敗,老婆孩子也多次陷於敵手,自己幾乎沒有立錐之地。但這次失敗不同於以往,他不再是四處流離、實力薄弱的小軍閥,而是三分天下兵多將廣的帝王,對手也不是曹操、呂布這樣的亂世梟雄,而是名不見經傳的“黃口孺子”陸遜,在經歷無數大風大浪的劉備看來,這樣的失敗無異於陰溝裡翻船,是一種侮辱,實在是難以接受。

此次徵吳之前,蜀漢集團內部存在巨大的反對聲音,諸葛亮認為這有悖於“聯吳抗曹”的基本戰略方針,趙雲也直言:“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秦宓也冒著下獄的危險上書諫阻。但劉備被荊州之仇衝昏了頭腦,對這些反對意見置若罔聞,執意要興兵殺盡“吳狗”。現實是劉備並沒能兌現出徵前的誓言,卻使自己大傷元氣,想起大臣們勸諫之言,劉備心裡怎是一個“悔”字得了?想必他的心情和當初的項羽差不多,只不過項羽是恥見江東父老,劉備是羞見蜀中諸臣罷了。

二、江東子弟多才俊,吳兵攻來未可知

潰退到白帝城之後,劉備沒有再後退一步,這和當時的戰場形勢也不無關係。此時吳軍並沒有見好而收,而是挾勝利之威,一路尾隨追擊劉備,將軍李異、劉阿等人一直追擊到了蜀國境內,屯紮在離永安不遠的南山之上。徐盛、潘璋、宋謙等吳軍將領更是主張趁機攻取白帝城,叩開入蜀之路。而曹魏方面則大軍雲集,企圖坐收漁利,既有偷襲吳軍後方的意圖,也有併力取蜀的可能。

劉備所處的白帝城是蜀漢的門戶要地,東面是東吳的荊州,北面則是曹魏的上庸、新城,此地一旦失陷,敵軍可溯江而上,水陸並進直插益州腹地。依託三面環水一面臨山的險要地形固守待援,無疑是解除魏吳兩路大軍威脅的最佳選擇。但是軍中的將領不是戰死就是投降,除了劉備本人外,沒有人能擔起這項重任。況且新敗之下,士氣低落,如果劉備脫離部隊自行西撤,勢必會雪上加霜動搖軍心,因此無論從哪方面來說,劉備都必須堅守在白帝城。

三、誰無虎落平陽日,待我東山再起時

猇亭慘敗,劉備表示並不服氣:“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他把這場失敗歸咎於天意,大有虎落平陽被犬欺的意味。他堅守白帝城,除了確保蜀漢門戶不失之外,還有想以此為橋頭堡,尋機東山再起的意思。果然,不久之後曹軍三路伐吳,劉備聽說後立即寫信給陸遜示威:“賊今已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不?”陸遜則答覆他:“但恐軍新破,創痍未復,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若不惟算,欲復以傾覆之餘,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大意是你戰鬥力還沒恢復,還是老老實實休養為好,如果敢率殘餘軍隊前來送死,定讓你有去無回!儘管東吳方面措辭很強硬,但是劉備駐紮在白帝城還是讓孫權感到“甚懼”,為了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危險境地,孫權還是遣使與劉備達成了和平協議。

劉備兵敗夷陵,為何留在白帝城至死也不回成都?四點原因解釋

事實上,劉備最終沒有出兵而選擇和談,一方面是元氣尚未恢復,更重要的是出於全域性的考慮,吳蜀之戰只是盟友之間的內鬥,而真讓曹魏滅掉了東吳,劉備難免陷入唇亡齒寒的危險境地。此時同意和平,可以讓東吳全力與曹魏抗衡,他則從參戰方轉變為觀戰方,趁機恢復元氣,坐收漁翁之利。

劉備兵敗夷陵,為何留在白帝城至死也不回成都?四點原因解釋

四、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除了局勢複雜讓劉備不得不留在白帝城之外,他的身體也不允許他再回到成都。夷陵之戰時劉備已年屆六旬,在當時已是高齡,猇亭慘敗讓這個遲暮英雄的身心受到嚴重的打擊,不久就一病不起。如果要回到成都養病,就得經過難於上青天的蜀中道路,這段路,在他身強體健的時候也走了數月之久,而此時他的健康狀況再也經不起長途顛簸,只能在白帝城靜養。

參考資料:《三國志》

TAG: 劉備白帝城陸遜曹魏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