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蘇聯模式的遺毒有多重?東北發展就是蘇聯工業模式的在現

由 齊遇念別離 發表于 體育2021-12-08

可以說,在我國範圍內,東北是蘇聯模式最早,最成熟,最發達,最徹底的地區。而且我們學習蘇聯模式並不僅僅是建國以後。不論是民國政府還是東北軍閥在某種發展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的仿效了蘇聯模式。可以說在效仿初期,東北建立起了世界水平的工業叢集。

日本之所以能夠以戰養戰,直接原因就是其兵不血刃的掌握整個東北的工業體系。這一工業體系也被世界列強垂涎欲滴,甚至在擊敗日本人以後,美國和蘇聯對這一地區趨之若鶩,競相爭奪。發生了蘇聯大哥不計一切後果和影響,將所有裝置搬入國內的強盜行徑。

但是這工業基礎已然存在,在20世紀50年代初,雄厚的工業基礎,尤其是重工業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家的各項政策,資金,專案都向東北傾斜,致力於恢復和發展東北工業。

由於戰爭的爆發,中美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而東北地區的工業也迅速實現並在此基礎之上就快速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在上世紀50年代東北地區所佔有的國家投資佔國家全年總預算的40%。投資達到了全國的1/3。同時,在那個關鍵時期,佔到了全國總投資的一半兒以上。

之後接受蘇聯援助,東北地區承接了70%以上的專案全都是重工業,可以說,即便到當下為止,我們的工業體系也依然是以東北為主,軍工產業依然是全國第一。我們不僅僅開始學習蘇聯的工業模式,更開始學習蘇聯的企業管理制度——高度集中的計劃性公司管理制度。尤其是在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模式在東北完整確立,走上了蘇聯模式特色的重工業主導的工業化發展道路,但是問題也隨之出現。

尤其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暴露了蘇聯建設社會主義過程當中的問題,引起了我們的高度重視,在吸取他們經驗教訓的同時,也開始摸索了自己的工業化道路。當時我們充分意識到了過度重視重工業帶給整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危險,因此調整農輕重的比例成為當務之急。

但是這一個過程是有曲折的,而且不易。雖然大家都知道增加輕工業和農業的投資可以滿足人民對於消費品日益增長的需要。但是由於沒有任何基礎,國家的初期資本積累也全部投入到重工業上。而且更大的問題是當時已經在進行的大躍進,導致八大的很多正確經濟發展計劃被擱置也造成了我們發現的問題,知道要去調整農輕重的比例,但是最終的結果是農輕重的比例比過去失調的更為嚴重,工業生產陷入了混亂狀態。

尤其是在前期接受國家重大工程專案以後的東北地區,其工業比例失調更為嚴重,嚴重影響了地區經濟的發展。為了能夠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不得不精簡職工,壓縮城鎮人口,調整生產線,大量工人的失業代辦。前期的一些工業投資也因此打了水漂,再加上沒有持續性的政策保護推進,使得很多人在當時離開了重工業企業,生存造成困難。

加之前些年,蘇聯又撤走了所有的專家。農輕重三個產業體系全部受到直接影響。

可以說,蘇聯工業模式帶來的教訓是慘痛的。也是到目前為止,也是東北沒能走出自己發展困境的直接原因,後遺症甚至要伴隨很長一段時間。具體來看,無非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是重工在整個工業水平中的比例佔比過高。任何一個後發制人的國家都是優先發展重工業開始。東北地區憑藉著資源稟賦和重工業基礎雄厚等優勢,成為蘇聯工業化模式就走最成熟,最徹底的地區,並且是東北工業全國保持高位。隨著工業化的推行,農輕重的發展比例不協調,問題也暴露出來。

尤其是進入21世紀市場經濟體制之下,東北經濟斷崖式下跌。原因就是重工業偏大,而輕工業和農業過度萎縮而造成的經濟活力匱乏,資源嚴重向國有企業傾斜,市場上很容易形成國有企業一家獨大,無法充分競爭,掌握由幾乎所有資源的國有企業有轉型困難無法,增強和發展經濟活力。

第二個原因是,管理體制僵化,缺乏活力,在當時東北和全國的經濟體制都受到蘇聯模式的影響快速走向計劃化。並且簡單的將計劃管理等同於社會主義體制。沉浸在自己的幻想當中,把指標作用是為高於一切的任務仍為主要指標,達到經濟就會繁榮,每個部門都有各項指標。從來沒有真正符合社會經濟規律和發展的意見被提出,被採納。計劃看的越重,靈活度自然也會越低。幾乎所有的人都限制在了體制之下,等待著資源的分配。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想執行計劃,萬事大吉。

也引出了第三個原因,那就是創新機制的匱乏。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之下生產什麼,怎麼生產,如何生產,由誰生產,都是由國家規定的。企業並不負責。市場經濟時代以後,整個生產邏輯都完全改變。長時間處於被動執行的企業失去了自己的動力,研發和創新,在市場上出現新競爭者的時候,東北的工業企業往往存在產品單一,技術含量低。擁有雄厚基礎,但是毫無創新的窘境。蘇聯模式長期影響了東北經濟的發展,也使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以來的東北經濟發展到理念和制度上的制約。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精耕細作,憑藉東北原有的工業基礎優勢向高技術,高附加值領域轉型。沒錯,即便到現在來講,東北的雄厚工業基礎依然是其他任何一個地區無法相比的。不是南方各個省份有錢了工業就可以得到輕易彌補的簡單線性邏輯關係。

蘇聯模式的遺毒有多重?東北發展就是蘇聯工業模式的在現

在東北地區的機器加工,汽車,飛機制造等重工業領域還有不俗的實力,承擔著國家的重大軍政領域的專案,但是這些都不計入到GDP的計算當中。在拋開軍工和重大工業體系生產以後單靠服務業,農業和輕工業等方面時候給我們造成了東北已經徹底衰敗的假象,但實質並非如此。除了摒棄蘇聯的固有僵化模式以外,我們更應該學習德國魯爾工業區的傳統工業部門。

他們是如何轉型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德國魯爾工業區也因為這種大企業病和僵化模式的束縛,在經濟發展上遠遠落後於德國其他地區。但是,很快,德國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對原有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發展旅遊,資訊科技,環保服務,並且在原有的重工業基礎之上與國家工業製造智慧化相配合。落後的古老工業區,成為德國高精尖機械製造工業的最大基地。

蘇聯模式的遺毒有多重?東北發展就是蘇聯工業模式的在現

實現的產業升級,而且也有力支撐了整個德國的製造業創新發展。而東北地區的工業體系在歷史的特定一段時間內甚至比德國魯爾工業區更具工業實力,可以說我們的工業基礎支撐得起這樣一種轉變,只不過問題在於,符合這種轉變的方法,我們依然沒有找到。

另一方面,要加強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和經營機制,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力。這些其實都是官話,翻譯過來,最主要的也就是建立一個現代的企業運營體系,保證企業的資源不被惡意利用。真正將資源用到生產力發展以及企業改革方面來。嚴抓貪汙腐敗,同時還要注重的是,國有企業的適度退出。

蘇聯模式的遺毒有多重?東北發展就是蘇聯工業模式的在現

可以說東北執行的最完善的計劃經濟。企業辦社會之下,企業無緣無故進入了太多領域,造成了嚴重的財政負擔和經營問題。最主要的就是把該交給社會的交給社會,該交給民間的交給民間。國有企業迴歸自己的主業。效益低下的部分和結構兼併重組,外包,實現社會力量進入這些部分的歷史任務。

各位重要的是要加強自身創新機制的發展。透過企業制度和地區政策等方面突破原有的計劃屏障。在工業文明方面引入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競爭機制,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杜絕各種隱性規章。讓本地區的投資者真正得到改革紅利。總體上來說,東北需要第二次改革開放,將過去40年的路再走一遍,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邏輯走。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有很多南方配備到北方政策性思維。

TAG: 東北蘇聯工業重工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