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吃雞不算吃肉!李世民為了他和小吏詭辯,卻盡顯用人智慧

由 每躺談歷史 發表于 體育2021-04-14

文/花開無田

古代但凡有為帝王,莫不是能夠知人善任,選賢與能如此才能夠成就一番偉業。也正是如此,才有了漢高祖劉邦,七年滅亡秦朝,消滅項羽,建立漢朝,蓋是能夠任用張良、蕭何、韓信等人之功;而明太祖朱元璋能夠從乞丐成長為開國皇帝,賴其任用李善長、胡惟庸、徐達、常遇春等人;但在對待功勳之上,大多數帝王則選擇了狡兔死走狗烹,即便身背惡名,也要將大臣盡皆屠戮,消弭隱患。但是結果卻又往往適得其反,不但未給後代帶來好處,反而卻造成國家動亂,七王之亂,靖難之役莫不是如此。

但卻恰恰有一個帝王,卻另闢蹊徑,用他的人格魅力,高情商,為我們打造出了一個大唐盛世,而他便是唐太宗李世民。

19歲便慫恿父親李淵起兵,1年便能夠建立新朝,可想他的文治武功,而帳下名將謀臣更是不勝列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秦瓊等人無不歸心,難能可貴的是即便如秦瓊,多次跳槽,他依舊委以重任,信任有加。除了這些,殺伐果決的性格也體現的淋漓盡致,626年的玄武門之變,他借勢上位。而在幾十載的帝王生涯中,他卻沒有誅殺忠良的記錄,而在對待大臣之上,他靠的不僅是法度,更是個人的人格魅力,高情商。而在對待馬周事宜上便可見一斑。

馬周,幼時喪父,家中拮据。但好在他喜愛學習,能夠精通《詩經》、《春秋》。但是在講究門閥世家的年代,他又有自持才華,性格不拘,好不容易謀了一個助教的職位,卻不通人情,常常被刺史責難。幸虧在好友趙仁本的資助之下能夠前往關內,但卻還是落得被小縣令奚落的結局。可謂是仕途坎坷,諸事不順。

好在,在長安他在中郎將常何家中,當了門客,有了落腳之地,總能衣食無虞。貞觀五年,唐太宗下詔言論朝政得失,身為武將,常何自然不能應付,便讓馬周為他捉刀,所陳20條,而唐太宗看後,感覺皆是直擊要害,切中時弊。便召常何詢問,常何也不做掩飾,便將馬周說出。

喜得良才,唐太宗喜不自禁。趕忙下詔接見,左等右等還不來,更是派人敦促了四次。這可是早已天下遂寧時代,而太宗李世民的求賢若渴,也是讓人欽佩。

最為有意思的則當屬唐太宗李世民為馬周的“詭辯”。在召見馬周之後,唐太宗非常重用,轉年更是委以監察御史的重任。

雖然馬周機敏,處事更是能夠切中要害,處理問題也是周到細緻。但是他卻偏偏這位還有個好酒好食的嗜好,一斗八升,尚能悠然自得;巡查州郡,每餐必須要吃雞。唐太宗李世民為了防止地方鋪張浪費,滋生腐敗,早有明文,禁止御史食肉。

於是這地方接待的官吏自然是苦其所巡,便向太宗上書。這位怕不是要吃空我們了?而留給我們雄才大略印象的唐太宗,卻如孩童一般,玩起了狡辯的把戲,我禁御史食肉,恐州縣廣費,食雞尚何與?“我禁止御史吃肉,是怕州縣花費太大不假,但這和吃雞肉又有何干系?”

估計當時的接待官吏,心裡會有一萬匹馬。而這些也只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對待賢能上的體現,在封建社會,高度專制之下,官員、人才都是依附於皇權之上的,只要將人才籠絡在其身邊,又何愁國家不會大治?法的目的是為了治,靈活的變通,更能夠收買人心,又豈不會天下歸心?

而事後的馬周,自然更是盡心竭力,出謀劃策不在話下,選拔良才,上言廢除世襲,約束藩王,鞠躬盡瘁。而唐太宗也毫不吝嗇褒獎,累進其光祿大夫,還提字贈書—“鸞鳳沖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可惜的是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後來馬周患上了消渴病。即便是太宗親自探望,修建宅邸,還親自為他調藥,都已經於事無補。而太宗用知遇之恩換來的不僅是大唐的盛世,還有彌留之際,馬周把奏章全部燒掉,以期不像管仲晏子那樣靠顯露君主過失,來博取名聲計程車為知己者死。

貞觀二十二年,馬周去世,年僅48歲。唐太宗更是下令陪葬昭陵。一樣的皇帝專權,但唐太宗李世民卻用不同與劉邦、朱元璋等人的治世方略,寬柔並濟,恩威並施,靈活變通,得賢才之心,得賢才而能為之用,也就是如此才我們塑造了一個大唐盛世。

參考資料:《新唐書·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三·馬周傳》

TAG: 馬周唐太宗李世民能夠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