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秦王破陣樂”——盛世大唐睥睨寰宇的血性狼舞,踏出萬邦來朝

由 玉濤娛樂 發表于 汽車2021-12-12

“秦王破陣樂”是由唐太宗李世民親自編導、設計,魏徵人等作詞的唐代武舞,是一部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歌舞劇。

(秦王破陣樂)

貞觀元年正月,李世民大宴百官,命人演奏《秦王破陣樂》。這是它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之中,這部大型舞劇再現了戰爭的場景,表演時氣勢磅礴,震撼人心。

《通典》上說:“破陣樂,大唐所造也。太宗為秦王時,征伐四方,人問歌謠有“秦王破陣樂”之曲。及即位,貞觀七年,制破陣樂舞圖:左圓右方,先偏後伍,魚麗鵝鸛,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戰陣之形。令起居郎呂才依圖教,樂工百二十人,被甲執戈而習之。凡為三變,每變為四陣,有往來疾徐,擊刺之象,以應歌節,數日而就。”

《唐會要》對它的評價是:“觀者睹其抑揚蹈厲,莫不扼腕踴躍,懍然震悚。武臣列將,鹹上壽雲:此舞皆陛下百戰百勝之形容。”

(李世民)

秦王李世民在討伐劉武周的時候,軍隊裡面就有‘’破陣樂‘’的曲子。

李叻《太平廣記》載:“太宗之平劉武周,河東士庶歌舞於道,軍人相與作“秦王破陣樂”之曲,後編樂府雲。”

李世民使用‘’堅壁挫銳‘’的戰術,以較少的代價取得討劉的勝利,唐軍歡欣鼓舞。‘’秦王破陣樂‘’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秦王破陣樂‘’是在軍事實踐中走出來的、以‘’破陣‘’為名、表達戰爭場面的一出大戲,是李世民指揮才能的集中體現。是唐軍對戰無不勝的渴望。

(秦王破陣)

“破陣”一詞,始於《舊唐書》李世民徵高麗之役:“(太宗)因名所幸山為駐蹕山。令將作造破陣圖,命中書侍郎許敬宗為文,勒石以紀其功。”

唐太宗編導的‘’破陣樂舞‘’,隊形取材於‘’八陣圖‘’。‘’以八八六十四人為正軍:三八二十四人為遊軍;天、地、風、雲四正也,龍、虎、鳥、蛇四奇也。

十六陣為天衡,衡重列居兩端,左右為挾,各二隊。十二陣為地軸,軸單列居中間,上下為比,天衝四面,地衝六者,八陣為風,八陣為雲。分合之機,陰陽之節,剛柔之宜,非智者莫能窺”。

(秦王破陣樂演奏者)

“秦王破陣樂”自產生至完善,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通俗到高雅的漸進過程。這個過程展示了李世民作為一名開國君主治國安邦的韜略,同時也體現和凝聚了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的音樂審美追求。

舞隊演出“秦王破陣樂”時,左面呈圓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戰車,後面擺著隊伍;隊形展開像簸箕伸出兩翼,形成打仗的態勢。舞者身披銀甲,手中持戟,全舞共分三折,每折為四陣,以往來擊刺動作為主,歌者相和。

據《舊唐書》記載,舞隊擺出各種陣勢,“發揚蹈厲,聲韻慷慨”,伴奏音樂“聲震百里,動盪山谷”不僅具有濃厚的戰陣氣息,還有強大的威攝力,令觀者凜然震竦。

( 古畫中的秦王破陣樂)

‘’秦王破陣樂‘’在各個章節儘量做到進退有節,變化有據。

它有八種陣型的變化:第一變‘’四門陣‘’;第二變‘’雁行陣‘’;第三變‘’七門陣‘’;第四變‘’雙門陣‘’;第五變‘’八門陣‘’;第六變‘’四天陣‘’;第七變‘’張翼陣‘’;第八變‘’蛇行陣‘’。

表演時‘’交錯屈伸,首尾回互‘’,總共可以形成十二種陣式的變化,令人眼花繚亂。

‘’秦王破陣樂‘’所用的曲稱為‘’燕樂‘’同,又名‘’法曲‘’。用西域‘’龜茲‘’樂器伴奏,《樂府詩集》載:

‘’唐太宗貞觀中,始造燕樂。。。。立部伎八:一安樂,二太平樂,三破陣樂,四慶善樂,五大定樂,六上元樂,七聖壽樂,八光聖樂。自太平樂以下用龜茲樂。‘’

‘’破陣樂‘’的歌詞,是圍繞音樂的主旋律創作的,既有七言、五言,也有六言。。其中著名的有:‘’秋來四面足風沙,塞外徵人暫別家。千里不辭行路遠,時光早晚到天涯‘’。

“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也有古風味道的“武功既成,綴兆有翼。以節八音,以象七德。俁俁蹲蹲,朱干玉鏚。發揚蹈厲,其儀不忒”。

“秦王破陣樂”——盛世大唐睥睨寰宇的血性狼舞,踏出萬邦來朝

唐代貞觀時期,政治穩定,國家統一,為文化藝術的發展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經濟發達,全面走向繁榮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為文化藝術的繁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同時,唐朝統治階級實行全面開放的政策,強大的國力吸引了大批外域文化,尤其同朝鮮、日本以及西域的交往甚密。

在這種交往中,大唐文化在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的同時,這些外來文化對盛唐文化的影響也是極其明顯。

也正是對外來文化的不斷汲取,才促成了博大精深澤被四方的大唐文化不同經濟文化的相互補充,互為影響,使得唐朝時期的文化藝術全面繁榮。

這種文化藝術的大發展也正是秦王破陣樂產生及發展的源動力,容納一切,融通一切的大唐氣魄使得“秦王破陣樂”始終處在一種發展完善的過程中,同時也使它成為唐代整個社會的一個縮影。

‘’秦王破陣樂‘’影響深遠。早在唐代名聲就傳到了遠在千里之外的印度、日本。

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載:“王摩揭陀戒日王曾言:嘗聞摩訶至那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鑑,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海內,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成歌秦王破陣樂,聞其雅頌,於茲久矣!盛德之譽,誠有之乎?”

“秦王破陣樂”——盛世大唐睥睨寰宇的血性狼舞,踏出萬邦來朝

(日本版的秦王破陣樂)

唐穆宗長慶二年,唐朝結束了與吐蕃的戰爭,兩國結盟時,吐蕃也為唐朝使節表演了《秦王破陣樂》,可見它在國際上的影響有多深遠。

武周時期,日本遣唐使粟田道磨將《秦王破陣樂》帶到了日本,從此在日本生根發芽,形成了九種傳譜。

有琵琶譜、箏譜、笙譜、笛譜等等,是日本當時大型國家慶典時必演的保留歌舞。

‘’秦王破陣樂‘’也是後世宋詞詞牌名稱。

柳永有《破陣樂》寫道:‘’露花倒影,煙蕪蘸碧,靈沼波暖。金柳搖風,木未系彩舫,龍船遙岸。千步虹橋,參差雁齒,直趨水殿。”

‘’秦王破陣樂‘’作為大唐盛世時的樂舞,顯示了大唐的文治武功,能夠激勵三軍、砥礪士氣,它的藝術性體現在音樂、服裝、動作、佈局的合理調配,有很強的震撼力。

是我們研究唐朝練兵操練、宮廷表演的範例,為我們再現了古代戰爭中兩軍勢均力敵的對戰場面,讓我們看到了大唐軍隊從佈陣到進攻,從衝突到勝利的戰爭畫卷。

“秦王破陣樂”——盛世大唐睥睨寰宇的血性狼舞,踏出萬邦來朝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秦王破陣樂‘’的藝術性直到今天還有著很強的審美特徵。

1990年北京亞運會開幕式的大型團體操中的‘’中華武術‘’就是借鑑了‘’秦王破陣樂‘’,2008年第29屆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的武舞,也是受到‘’秦王破陣樂‘’的啟發而作。

唐代宮廷一般以歌舞伴酒筵的情況比其他朝代更為普遍,“每宴遊,酒酣既舞”,藝術和娛樂結合在一起,激發出人們卓越的藝術創造力。

據《新唐書》載:“秦王破陣樂”是太宗宴會必奏之曲,《秦王破陣樂》作為唐代歌舞大麴中的典型代表,以其出色的藝術特徵相容多種文化性質,集宮廷、宗教、民俗音樂為一身,在唐朝各個時期,屢屢出現在政治外交娛樂享受以及宗教祭祀活動中,它與《霓裳羽衣曲》一樣,是唐代歌舞藝術的集大成者,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塊瑰寶。

參考資料:

劉餗《隋唐嘉話》《舊唐書·音樂志》《太平廣記》

TAG: 破陣秦王李世民大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