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一盞春茶,清潤你的生活

由 兒童護理阿曼 發表于 體育2021-04-12

柴米油鹽醬醋茶,若是你把這每天都要面對的7件小事拆開來仔細看,便會發現“茶”在其中似乎有些異樣——柴米油鹽,無一不是與維持基本生存有關的部件,而“茶”似乎並不具備如此強烈的天賦,可也正是因此,反倒證明了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漫長的時光浸潤後,它已經成為了我們每日的生活所需,亦變成了一種深入到骨子裡的生活方式。

春季的茶園,風光甚美。

在江南,綠茶几乎是每家每戶都會備上一點的東西,講究的人會將時令作為選擇標準,“明前”、“雨前”是斷然不可混淆的標準,至於產區亦會有細分化的要求,樸素的人家則更多是量力而行,也不管什麼時令產區了,買上一些在承受能力範圍內的,給自己泡上一杯,便有著浮生半日的悠閒。至於選擇的品類,大多也是江南地區常見的那幾款,龍井、碧螺春是響噹噹的品種,而太平猴魁、黃山毛峰等亦是常見——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茶到底有什麼區別?

西湖龍井 色與味聚齊

要說綠茶中鼎鼎大名的,非龍井莫屬,名字首上“西湖”二字,便又多添一份“煙雨空濛”的感覺,似乎一下子便能將春日裡的西湖色味盡攬懷中。

龍井二字,指的不僅僅是茶,還是泉名和地名——位於西湖翁家山西北麓的龍井村便是其來源,據說,此地之所以得名,是因為東吳在這裡求雨得雨,故而被稱為“龍井”,而產自當地的茶會聲名鵲起,則不僅僅是因為北宋時候的高僧喜用之待客,更是因為它的“出圈”故事和喜歡下江南的乾隆有關。據言,乾隆下江南之時,曾在獅峰山採茶,之後聽聞太后染病,便匆匆趕回,連茶葉也忘記從袋中取出。到了京城,乾隆立刻去見太后,不想太后卻被他身上的香氣吸引,細究之後才發現是龍井飄香。機靈的宮女立刻取茶葉沖泡,喝完之後,太后頓覺神清氣爽,病都好了。就此,龍井茶與乾隆的緣分便這麼結了下來,之後更是御封十八棵茶樹,為其增加了不少傳奇色彩。

以龍井為代表的綠茶,多以玻璃杯為容器進行沖泡。

乾隆帶去京城的龍井到底有沒有經過炒制、是否真的好喝,這暫且不論,但光是看他選定的採茶地點,懂行的人多會忍不住點點頭。雖說都叫龍井茶,但產地不同,這當中的區別也相當之大。

如今的龍井茶核心產區,被稱為“獅龍雲虎梅”。“獅”字號產地以獅峰為中心;“龍”字號產地以滿覺隴為代表,與“獅”字號西湖龍井茶生產區域接近;“雲”字號代表為雲棲;“虎”字號產茶地以虎跑知名,而:“梅”字號產地,指的則是在梅家塢。在這五個產地中,又以“獅”字號產地的龍井茶最為出眾——水分、光照、土壤、微氣候……這裡的風土最為出色,種植出來的龍井亦是品質上乘。

至於龍井茶的沖泡,則以85℃-90℃的山泉水為宜,注意在沖泡時不要蓋蓋子,以免造成溫度過高、茶葉發黃等問題。

碧螺春 一抹洞庭春色

不說別的,“碧螺春”這三個字一出,便是一場江南春雨霧濛濛的朦朧之感呈現在了茶客的面前,以至於很多人在尚未品嚐這來自蘇州吳中太湖之濱的洞庭山香茗之前,早已經知道了“碧螺春”的大名。

作為與龍井齊名的另一款來自江南的茶葉,碧螺春的原名卻並沒有這般風雅。在清人汪應魁的《柳南續筆》裡,就曾記載了這樣一樁趣事,“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每歲土人持竹筐採歸,以供日用,歷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康熙某年,按候以採,而其葉較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茶者爭呼‘嚇殺人香’,‘嚇殺人’者,吳中方言也,因遂以是名茶雲……”所謂“嚇殺人”,寫做“嚇煞人”或許更容易理解,作為吳地方言,這三個字指的便是“十分”、“特別”、“出乎意料”等意,這篇短短100多字的小文詳細描述了碧螺春的曾用名的典故,而接下來的半段,則將碧螺春得名的原因講了個清楚,“己卯歲,車幸架太湖,宋公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題之曰‘碧螺春’……”——仔細看看,這江南茶葉的美名典故,竟大多都與喜歡下江南的皇帝有些關係。

炒茶,靠的是技術,尤其是手工炒茶,對於溫度的把握更是要靠長時間的積累。

碧螺春之所以如此叫人念念不忘,這顏色想來是十分讓人驚豔的。在加上其外形捲曲如螺、白毫朦朧畢露的模樣,更是有嬌嫩之氣,沖泡之後,因獨特風土而產生的花果香氣是這款茶的一大特色所在,伴隨著煙煙嫋嫋的香氣,甘厚鮮醇的滋味著實回味無窮。

碧螺春的獨特造型,也是茶客欣賞它的一種方式。

有意思的是,碧螺春的沖泡手法也有些不同。燙杯之後將90℃左右的山泉水倒入其中,之後再投茶,待其自然浮沉,等茶湯涼至合適的溫度後,即可入口。此外,亦有將茶葉放入燙好的杯中,之後再沿杯壁輕柔注水的方式,都是為了不燙傷燙老茶葉,使其可以在最舒適的狀態下,自然釋放其風味。值得一提的是,相比較龍井茶的名聲在外,碧螺春似乎顯得更低調了一些,可實際上,太湖洞庭山不止有碧螺春,還有極為美味的河鮮,在蘇州吳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節上,除了碧螺春之外,你還可以看到許多本地船點與精心烹製的河鮮,滋味甚美。若是春日得閒,亦可去到當地,尋一處民居,吃吃碧螺春茶,再品品吳中美食,篤悠悠地感受一下煙花三月的江南味道。

太平猴魁 高山裡的純淨滋味

要講太平猴魁,可能得先說個故事。據說最初太平猴魁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山民在採茶時發現長於峻嶺石峰間的野茶品質卓越,香氣高揚,但苦於無路可抵達茶樹所在地。回家之後,他突發奇想,透過訓練猴子來替代人,藉助它們強大的攀巖能力去採摘那些品質卓越的野茶。當人們嚐到了用猴子採摘的茶葉製作而成的茶時,紛紛表示其品質出色,便將它取名為“猴魁”。

這個故事的發生發展具有很強的傳奇色彩,它巧妙地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但和事實的真相卻相距甚遠。實際上,茶界很多人都認為“太平猴魁”的前身是產於太平縣的太平尖茶,而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隨著越來越多的太平人到南京、揚州、武漢等地經商、生活,來自太平縣的茶葉也開始逐漸走紅。彼時,住在猴崗的茶農王魁成憑藉著自己豐富的茶葉生產經驗,敏銳地將茶葉挑選的步驟進行了提前,從鮮葉開始精挑細選,並精心選擇茶園,輔以精工細作,生產出了一批高品質的尖茶。由於王魁成的名字中有個“魁”字,而這些尖茶也屬於“魁首”之作,再加上茶葉是來自太平縣的猴坑、猴崗一帶,“太平猴魁”就此得名——時至今日,太平縣已經成為了黃山區,太平猴魁也已經走上了大面積種植加工的道路,但對於真正的茶客來講,能被稱為“太平猴魁”的茶葉,還是得來自安徽黃山的黃山區新明鄉三門村的猴坑、猴崗和顏家一帶,其中,又以猴坑高山茶園的為上上之選。

太平猴魁從樣貌上來講,便跟龍井、碧螺春大不一樣。

和形貌動人的龍井、碧螺春不一樣,太平猴魁的樣貌看上去便威武不少。兩葉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隱伏,“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說的便是如此,也有人更形象,直接用“兩刀一槍”來形容,更是多加一分來自山地的豪邁氣質。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猴魁本身並沒有什麼“明前”的說法,蓋因為這種茶樹生長在高海拔地區,本身氣溫就低,等茶葉到了能採摘的時候,或許早已經過了清明這一節氣,所以若是有人打著“明前猴魁”的旗號來賣茶,那可得多加小心了。

TAG: 碧螺春猴魁龍井太平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