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興兵五十餘萬,卻頃刻間土崩瓦解,吳王劉濞的辛酸有誰知?

由 格羽網路秋雯 發表于 體育2021-04-11

引言

公元前154年,整個西漢王朝叛亂四起,很快九州萬方陷入了戰火之中。然而戰事並沒有持續多久,叛軍首領西漢吳王便在東越軍手中死去,劉濞身首異處,宣告了造反一事的失敗。與之相應的,在這場戰亂中,楚王、趙王等共八王直接牽扯於造反事,盡皆死去。

最初,吳王聯落濟北王、楚王、膠東王等大大小小、四面八方的諸王,準備共圖大事,起兵之時由叛軍規模更是達到了五十萬之眾。轟轟烈烈的一場“西漢靖難大戰”,卻頃刻間被周亞夫統帥的漢軍挫敗,而吳王劉濞所組建的五十萬大軍,也頃刻間土崩瓦解。

這場戰役充滿了傳奇色彩,後世的評說也各執一詞,或曰吳王為求自保,或曰吳王賊心不老,活曰吳王為求復仇,活曰吳王治國安民天下無雙……但歸根結底,都離不開對吳王劉濞本人的評說。本篇文章,筆者從《史記》和《漢書》的記載入手,為您解開西漢吳王劉濞的神秘面紗。一、血性少年,追隨高祖征戰四方,立誓不反

劉邦建漢第十一年,曾經分封的異姓諸侯王開始出現異動,但整體上卻相對平靜。很快,以淮南王英布的起兵反叛為標誌,這種尷尬而又沉悶的平靜氣氛瞬間被打破。淮南王英布起兵未久,便兩向進兵,先是吞併荊地,劫掠人員物資,緊接著渡過淮河攻楚,囂張以極。

白手起家的高帝自然不會置之不理,更不會派遣大將去平叛,因為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以沙揉眼。故而聞訊不久,高帝率軍御駕親征英布,而劉濞,就在平叛的軍中,也正是這一場戰役,造就了後期率軍反叛的西漢吳王!史載: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東並荊地,劫其國兵,西度淮,擊楚,高帝自將往誅之。劉仲子沛候濞年二十,有氣力,以騎將從破布軍蘄西,會甀,布走。荊王劉賈為布所殺,無後。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以填之,諸子少,乃立濞於沛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

這是司馬遷在《史記》當中的記載,拋卻司馬遷的立場,單就吳王劉濞的這點功績而言,絕非是泛泛之輩!年紀輕輕,才二十多歲便能將戎馬一生的英布挫敗於蘄西,會甀二地,這種能力可見一斑。

他每每充當先鋒,一身肝膽率領將士衝鋒陷陣,小小年紀便有戰死沙場亦無悔的氣魄。也正是他的這種豪邁與勇武,使他得到了包括劉邦在內的一干宗親和朝中大臣的認可。

時也命也,恰恰是平叛之後,這位有著軍功而且業已弱冠的劉濞,這位高帝劉邦的親侄子,得到了一個裂土封疆的絕妙時機――鎮守吳地。當時劉邦宗親已無人可派,而子侄都還年幼,吳地民風彪悍,非勇武之人不可鎮守,這種絕妙的機會,悄然落在了劉濞的身上。

很快,劉邦下詔拜劉濞為吳王,統領三郡之地,轄制五十三城,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一方諸侯,而此時的劉濞,不過二十歲出頭而已。而劉濞的父親,劉邦的兄長劉仲,也才一個侯爵而已,還是個有過未罰的侯爺。擬製詔令後,劉濞入帳謝恩同時覲見皇帝,而見面之際,劉邦突然想到了之前聽說的一句話:四五十年後東南有反者。

此刻,東南三郡之地都已交付給了這二十歲的大侄子,一言既出就無法反悔,劉邦看著這位大侄子怎麼看怎麼都像是日後要造反的人。但木已成舟,此刻除卻大侄子怕是沒有第二個合適的人選鎮守東南了。再看劉濞,二十出頭,豪情萬丈、野心勃勃也不過三四十歲之間,時間也對不上。

經過一番心理鬥爭,劉邦下定決心交付三郡之地於劉濞,同時用宗族血親的感情去感化他,讓他好好鎮守吳地,劉邦的原話便是:天下同姓是一家。劉濞頓首叩拜說絕不造反,但誰又能料到,這位亂東南者,恰恰就是劉濞!二、喪子之痛,削藩之實,老來興兵反漢廷

劉濞造反一事,究其原因不過“喪子”與“削藩”二事,第一事誅心,第二事誅人!可謂是死路、活路,皆要絕矣。

吳王劉濞的喪子之痛,與孝文帝和孝景帝二人脫不開干係,而景帝還同時是“使吳王喪子”和“使吳王失地”的“元兇首惡”。孝文帝年間,吳王遣太子劉賢入宮陛見,當時吳太子年幼,而文帝的太子(景帝)同樣年幼,兩位太子糾纏在一起嬉戲打鬧,結果皇太子失手砸死了吳王太子。史載: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於是遣其喪歸葬。

也就是說,吳王劉濞派遣太子去都城侍奉,結果年紀輕輕的吳太子被皇太子打死了,皇帝沒有撫卹給答案,反而是派人把屍體送回了吳國境內。

這是赤裸裸的挑釁,是對藩王的尊嚴踐踏,即便是大明的藩王都不會善罷甘休,更何況是手握一方軍政大權的西漢藩王?要知道,吳王可是下轄三郡五十三城之人,加之其地民風彪悍,軍隊可以說是虎狼之師。

但劉濞並沒有興師問罪,只是稱病不朝,而且老早就給了一個明確的答覆:“天下同宗”。這句話是不是似曾相識,不錯正是高帝當年對劉濞說的話:天下同姓是一家。

但事情還遠沒有結束,就在劉濞稱病不朝之際,朝廷卻三番兩次派使者來“興師問罪”,原因就是劉濞沒有行人臣之禮。結果是什麼呢?當然不會是起兵,而是劉濞“乃後使人為秋請”,什麼是秋

請,在西漢“東當斷獄,秋先請擇其輕重”,也就是劉濞自請論罪!這是怕事嗎?不是,這是對朝廷無聲的反抗,就是想要一個朝廷的態度。

然而,劉濞失望了,朝廷給他的答覆是“賜吳王几杖”。這是什麼意思呢?朝廷的態度簡潔明瞭,吳王劉濞有罪,天子寬仁不加刑罰,之以賜几杖表示處罰。怎麼樣?朝廷不但不給吳王一個答覆,反而吳王成了被赦免的人,何其荒謬。從司馬遷的話語間,也不難看出大漢朝廷對吳王的態度,司馬遷在記載中說“吳得釋其罪,謀亦益解。”

顯然,想讓朝廷明白自己的苦心是不可能了,這口氣,姑且積攢之。很快,第二大苦難如約而至――削藩王之地。孝文帝時,晁錯為太子家令,給皇帝上書闡述藩王之弊,請求削減封地,文帝沒有理睬。

然而景帝的上位,打破了所有的平靜,晁錯升御史大夫,三年冬,將前來朝拜的楚王削去了東海郡,標誌著削減藩王封地事正式開始。緊接著就是吳王,朝廷削吳王豫章郡、會稽郡的旨意隨即擬好,而吳王的封地總共才三郡五十三城。此時的吳王劉濞,已經滿頭白髮,年逾花甲。

聽聞朝廷削藩王封地已經開始,自己的削減詔書已在路上,吳王劉濞並沒有選擇坐以待斃,立即動手聯合其他藩王,準備起兵,聯合了楚王、膠西王、膠東王、趙王等各路藩王。老當益壯,六十二歲的吳王劉濞正式起兵,號精兵五十萬。

三、當頭一棒,蒼天不佑,身首異處氣難休

吳王起兵看似倉促,實則運籌了多年,不論是糧餉還是兵員,這位經營了吳地三郡五十三城四十多年的藩王,絕對是有備無患。自從入主吳地,尤其是高帝駕崩惠帝在位以來,在錢財方面吳王準備的十分充足。史載: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卒踐更,輒與平賈。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里。佗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訟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餘年,以故能使其眾。

由此可見,擁有一整座銅山的吳王劉濞,又有販運海鹽的暴利,別說是民不加賦稅,就算是免去百姓是徭役賦稅,仍然是富得流油。打仗打的就是錢糧,而吳王劉濞此方面顯然並不比朝廷遜色,加之有其他六國聯軍,本應該是所向披靡,但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

最初吳王劉濞聯合楚王趙王膠東王之時,還有休書一封與齊王、濟北王。然而等到起兵之時,本來商議好的齊王卻突然反水,隨即自殺!濟北王也按耐不住,不出兵了。這種情況在平時還好,但到了戰時,絕對會動搖軍心。

興兵五十餘萬,卻頃刻間土崩瓦解,吳王劉濞的辛酸有誰知?

果不其然,縱然有七國聯軍,縱然號稱有五十萬精兵,然戰略上的失誤,加之戰線過長首尾不得相顧的緣故,吳王劉濞一敗再敗。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個能夠一人下一城的天才,結果這位天才偏偏“疽發背死”。敗退之際,劉濞中計,被東越人斬首,七國之亂宣告結束,而吳王劉濞的辛酸史,也逐漸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TAG: 劉濞吳王吳王劉藩王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