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百年滄桑的東北重鎮——梨樹

由 記經典時刻 發表于 歷史2023-02-05

在梨樹這塊土地上,5000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漢朝為古夫餘國地,南北朝中期為高句麗地。唐朝為渤海鄚頡府和夫餘府夫州轄地。遼代為東京道韓州柳河縣屬地。金代為鹹平路韓州臨津、柳河二縣屬地。元朝為遼陽行中書省開元路鹹平府地,置韓州站。明朝為遼東都司遼海衛地,置漢州站。

清嘉慶七(1802年)准許南方流民出邊禁地墾荒,荒地逐漸被開墾,有大批人在此定居。道光元年(1821年)奉旨向蒙王納租稅,清政府設梨樹分防照磨,隸屬昌圖廳,最初衙署設在梨樹古城(即昭蘇城,也叫偏臉城)內。梨樹城分防照磨衙署在偏臉古城的城垣中並沒有駐多久,便移至城南(買賣街),最初的梨樹買賣街沒有城牆,四周都是開闊地,無險可依。

清道光三年(1823年)梨樹城分防照磨衙署為防“匪患”,便在聚落四周挑壕蓄水,壘土為牆,作為防禦工事。在壕上建橋以便出入,街口處連線民房立了東、西、南、北4個門,在門旁設了炮臺。城牆高4。5米,牆上築垛口高1米,城內設馬道,狀似土圍子。清同治四年(1865年),馬國良(又稱馬傻子)起義軍2000人攻破土牆,四門倒塌,起義軍衝進城內殺官逐吏,開獄分倉。

清光緒三年(1877年12月1日),由於買賣街開發面積不斷擴大,盛京將軍奏請清廷添設新縣,於十一月七日(12月21日)旨準。“一切章程均照懷德縣一律辦理”,為“疲難沿邊題調要缺,蒙民兼理”,隸屬於奉天省昌圖府。原名奉化縣,當時地處邊北扼要之地,是“盜寇出沒”“頑民盜風不息”之地,統治者為了教化當地“頑民”,故大肆宣傳要“遵奉王化”,因此起名為奉化縣。初設縣時,奉化早年修築的土圍子已夷為平地。光緒五年(1879年),知縣錢開震開始修知縣公署、典史署,建文廟、文昌宮和學署,但尚未修城牆。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知縣王順存為防義和團和散兵土匪,組織大規模修築城牆,由紳士賀殿寬、弓惠遠督工,分段修築。王順存升任後,知縣鮮俊英接修,建成為“井字形”,設東西南北四門,東大門叫啟東門;西大門為振武門;南大為拱化門;北大門為致和門。門牆為青磚砌成,牆高5。5米,寬7米。城牆是用土築的,牆基寬5米,牆高5米,收口3米(馬道2米、牆垛1米),城牆周長9000米。城外壕溝(護城河)上寬5米,底寬3米,深5米。

1914年2月,因奉天省奉化縣與浙江省奉化縣重名,經追溯考證,浙江省的縣治始設在先,故奉天省的奉化縣沿用從前梨樹城名,改稱梨樹縣。梨樹古城先後歷經23任知縣、10任縣知事和6任偽縣長治理建設,直到解放以後的五十年代,古修築及城牆才徹底消失。

一方古城就是一本史書,城牆是書脊,城門便是扉頁,城磚應該是那內容了。如今,梨樹縣古城這本厚厚史書的書脊,已經形消跡失,消失得難以追憶,我們已無法用雙手去觸控她斑駁的肌膚。還好,古城的扉頁還有一張圖片可見,她是那樣的高大雄偉。整個梨城永遠厚重地橫亙在我們心頭,存在於人們懷舊時的片言碎語中,也存在於泛黃的古書史籍中。

原作者:魏曉光w

原連結: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b2a1a1f0102x5so。html

宣告:本文內容來自部落格作者,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絡新浪客服。本賬號將予以刪除。

TAG: 梨樹奉化縣城牆古城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