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周瑜、諸葛亮,以及歷史上並不存在的“既生瑜何生亮”

由 張佳瑋_寫字的地方 發表于 歷史2023-01-29

周瑜與諸葛亮,歷史上並無交鋒記錄。

彼此關係,《三國志》諸葛亮與周瑜各自傳記裡,只提一件事:

周瑜傳提到諸葛亮說孫權聯劉備,諸葛亮傳提到孫權令周瑜程普引兵三萬,隨諸葛亮去見劉備。

兩人關係,如此而已。

《三國演義》卻寫得熱鬧:周瑜嫉諸葛,於是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累得魯肅居中調停。臨了周瑜死了,還要“既生瑜何生亮”,還要臥龍弔喪,都出表情包了……

這算是羅貫中醜化了周瑜嗎?

其實倒未必。

諸葛亮激周瑜氣周瑜這事,《三國演義》之前的《全相三國志平話》裡已經寫了。

換言之,安排周瑜被諸葛亮氣死,早有民間故事雛形。

羅貫中借用了這個熱鬧的情節,但加了優美的修改。

結果是,

已被民間平話醜化了的周瑜形象,又明亮了起來。

《全相三國志平話》中,周瑜的性格很糟糕。

諸葛亮說孫權,孫權決定起兵抗曹,斬案示決心。但此時周瑜卻賴在豫章,不肯來。

孫權問諸葛亮,諸葛亮斷定周瑜耽於女色,才不肯來:

“周瑜每日伴

小喬

作樂,怎肯來為帥?”

這周瑜形象,也很不堪了。

於是諸葛亮去對周瑜用激將法:

“今曹操動軍,遠收江吳,非為皇叔之過也。爾須知曹操,長安建銅雀宮,拘刷天下美色婦人。今

曹相取江吳,虜喬公二女

,豈不辱元帥清名?”

被諸葛亮這麼一激,周瑜才推衣而起,喝:

夫人

歸後堂!我為大丈夫,豈受人辱!即見討虜為帥,當殺曹公!”

即,《全相三國志平話》裡,周瑜從不抗曹到抗曹,轉折點全在小喬。而且太易動氣,輕躁之極。

平話也對周瑜待遇不好,之後孫夫人嫁劉備那段,周瑜還被孫夫人當場嘲諷:

“周瑜眾官,南見夫人,車前下馬,鞠躬施禮。夫人再言:「我家母親並家兄,使荊王過江,即合準備船機。」周瑜高叫:「劉備負恩之賊!」夫人笑,令人搭起簾兒,使周瑜再覷車中。周瑜叫一聲,金瘡血如湧泉。眾官扶起周瑜,孫夫人到江北岸與皇叔過江。”

到周瑜被諸葛亮氣死了,遺言也很糟糕,只想著小喬:

“吾巴丘已死也,大夫帶骨殖卻歸江吳,倘見小喬,再三申意。”

如此《全相三國志平話》中,周瑜心無東吳,只有小喬;被諸葛亮用激將法激了,才去赤壁抗曹;被諸葛亮氣到臨死,還讓諸將去跟小喬申意。

再怎麼說夫妻恩愛,格調也不是很高。

與此同時,諸葛亮也高不到哪裡去:在平話裡,他一直在耍詐,與周瑜互坑。結果就顯得諸葛亮狡詐,周瑜小氣。倆都不是啥好人。

不少經典民間故事,都有類似問題:故事很熱鬧,但大人物往往鬥氣,還都是小家子氣。

羅貫中何以要用這個“周瑜嫉諸葛”的設定?

細想卻也不奇怪。

小說需要矛盾,有矛盾才熱鬧。赤壁之戰前後,如果只是諸葛亮說服孫權、周瑜劉備合力抗曹,那戲份便過於平鋪直敘;又《三國演義》自三十來回之後,視角全是劉備諸葛亮這幾位,得安排戲份嘛。

恰是有周瑜諸葛亮這虛構的對臺戲,戲份才好看。

劉孫一面合力對抗曹操,又內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周瑜請諸葛亮去打聚鐵山,被諸葛亮激發了;周瑜群英會,被諸葛亮看穿了;周瑜讓諸葛亮去玩草船借箭,與諸葛亮共商火計,安排了苦肉計周瑜打黃蓋,還關心諸葛亮是否看出來了;借東風,華容道;周瑜取南郡,被諸葛亮拿了,引發出荊州爭端;周瑜安排美人計,對應歷史上孫夫人嫁劉備;周瑜早逝,安排三氣周瑜——如此,一段赤壁,外面抗曹操,內部周瑜鬥諸葛;故事結構精彩絕倫。

當然這麼改,是犧牲了周瑜形象的,但羅貫中的修改很精彩。

首先,保留了諸葛亮智激周瑜,但從平話裡的周瑜只愛小喬不肯抗曹,變成了周瑜城府暗藏早打定主意,被諸葛亮用小喬一激,才說了真心話:

“吾承伯符寄託,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適來所言,故相試耳。吾自離鄱陽湖,便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加頭,不易其志也。”

對比一下:

平話裡諸葛亮說服孫權,但周瑜心念小喬,不肯抵抗;被諸葛亮用小喬激了,才肯出戰。

演義裡諸葛亮說了孫權一半的心意;周瑜則早已決心抗曹,假意試探諸葛亮,被諸葛亮用小喬激了,說出心裡話,心念孫策舊恩,早就決心抗曹;所謂不抵抗,只是試探諸葛亮;之後慨然說服孫權,出兵抗曹——這才是雄烈多智的周瑜啊!

之後周瑜忌憚諸葛亮,也不再出於嫉賢妒能了,《三國演義》裡,周瑜兩次要殺諸葛亮,都說清了原因:

“此人見識,勝吾十倍,今不除之,後必為

我國

之禍!”

“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若留此人,乃

東吳

禍根也。”

周瑜恨諸葛亮,不是私心,而是為東吳。

之後孫夫人和劉備跑路,羅貫中也沒讓周瑜被孫夫人當面羞辱,給周瑜留了顏面。

終於周瑜被諸葛亮氣死了,大家都知道他感嘆“既生瑜何生亮”,但在那之前呢?

周瑜先寫信給孫權,然後對諸將感嘆:

“吾非不欲

盡忠報國

,奈天命已絕矣。汝等善事吳侯,共成大業。”

他給孫權的信則是:

“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統御兵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圖報效。奈死生不測,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軀已殞,遺恨何極!方今曹操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茍,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鑑,瑜死不朽矣。”

羅貫中這改寫,讓周瑜對諸葛亮的嫉恨從私心提升到了東吳大義之上,可不比平話裡那個周瑜高出百倍?

既兼顧了故事的熱鬧與可讀性,又盡力描繪了諸葛亮與周瑜的智略。更寫清了:

周瑜對諸葛亮實非私仇,只是自始至終心念孫策孫權,心念整個東吳。

最後,還加了那一場臥龍弔喪。

雖然這段小說裡也寫,諸葛亮來吳,別有心思,但看這段文藻:

“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財,讓舍以民。

吊君弱冠,萬里鵬摶;定建霸業,割據江南。

吊君壯力,遠鎮巴丘;景升懷慮,討逆無憂。

吊君丰度,佳配小喬;漢臣之婿,不愧當朝。

吊君氣概,諫阻納質;始不垂翅,終能奮翼。

吊君鄱陽,蔣幹來說;揮灑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籌略;火攻破敵,挽強為弱。

想君當年,雄姿英發。”

實是周瑜輝煌生涯的完美總結。

最瞭解一個人的往往不是他的朋友,而是他的敵人。

大概正史周瑜與諸葛亮沒啥關係;平話裡周瑜和諸葛亮很熱鬧,但倆人一個小氣一個狡猾。

羅貫中改寫的版本,是既熱鬧有戲劇性,又體現諸葛亮足智多謀,周瑜心繫東吳。

畢竟是小說,講熱鬧;這改寫方向,也是對的。

所以老三國的劇本,也秉承了這段精神,特意加了一段諸葛亮的感嘆,說得格外明白些。

周公瑾並非忌我之智有勝於他,而是恨我之才不能為東吳所用。周公瑾風雅超群,一代儒將,壯志未酬,如星殞落,怎不令天下英雄同悲!”

這裡的“壯志未酬如星殞落英雄同悲”,細想極有意思。諸葛亮此時,彷彿預言了二十四年後,自己將來出師未捷身先死、星落秋風五丈原。

“怎不令天下英雄同悲!”

唯其是公義而非私仇,才顯得周瑜是諸葛亮真正的知己。

魯肅大概是最明白這點的人。

TAG: 周瑜諸葛亮平話孫權抗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