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不同的質感,是在各種不同的筆墨技法對比中產生的

由 Enjoy悅生活_vu 發表于 歷史2023-01-23

中國畫美育專欄

二七

質感之美

by 張國樟(浙江省文化館副館長)

用筆的快慢、輕重、粗細,用墨的濃淡、乾溼,以及各種筆法、墨法的混合運用,就使物體的不同質量感,在不同筆墨對比中顯現出來。

質感是我們對於物件品質的感覺。不同的質感給人以軟硬、虛實、滑澀、韌脆、透明與渾濁等不同的感覺。中國畫流傳幾千年有許多表現物象質感非常有效的筆墨技巧和手段,如人物畫的十八描法、山水畫的各種皴法等。

在敦煌千佛洞元代壁畫中,常常在一個畫面裡同時運用三種以上的線條:用鐵線來描畫頭面、手、腳等,表現肌肉具有彈性的質感;用蘭葉描來畫衣裙、飄帶等,表現綢布質料輕薄的質感;用遊絲描來表現發、須等。五代西蜀時期的畫家黃筌,他非常重視觀察體會花鳥的形態習性,所畫的翎毛昆蟲,質感逼真,手法細緻工整,色彩富麗典雅。特別是傳世的寫生珍禽圖,所畫的各種鳥類堅硬的鳥喙(即鳥的嘴),和鬆軟光油的羽毛質感,都十分漂亮到位。

近代新文化運動以後,西方的許多表現質感的技法被中國畫家吸收,運用到了中國畫中,表現力進一步加強。當代畫家方增先先生的畫作在質感上表現力就比較到位,他把西方藝術和中國畫筆墨相結合,產生了新的浙派人物畫的風格。在《怎麼畫水墨人物》一書中有具體描述。在他的《豔陽天》的插圖作品中,他把女人的頭髮都畫得非常逼真有髮質,湊近看,全是中國畫的筆墨。

優秀的畫家或優秀的作品會讓我們盡情享受到中國畫的質感之美。

方增先先生講到,棉花是輕、軟、松的纖維質,鐵塊是堅硬而沉重的金屬體,它們之間不僅外輪廓各有不同,而且在質感和量感上,應有明顯的區別。

在國畫中表現不同的質量感,要依靠不同筆法和墨法的運用。元人有畫梅訣雲:“濃寫花枝淡寫梢,鱗皴老幹墨微焦”, 表現梅樹的老幹、枝條和嫩梢時,就應運用焦渴、濃淡等等不同的墨色來表現。可見,不同的質量感是用不同的筆墨技法去表現的,是在各種不同的筆墨技法對比中產生的。

物體不同的外形輪廓,也能反映一定的質感。但要豐富它、強調它,中國畫家就必須藉助於用筆、用墨的多樣對比。用筆的快慢、輕重、粗細,用墨的濃淡、乾溼,以及各種筆法、墨法的混合運用,就使物體的不同質量感,在不同筆墨對比中顯現出來。譬如畫一個搬運工人,他肩上的麻袋或術箱,草帽或衣服相互都形成了質量感上的對比。假如用粗重的墨線勾勒麻袋或木箱,再皴上幾筆以加重質感,然後以渴筆細線表現草帽,而用挺勁的淡墨線表現布上衣,它們互相間就會因反襯而顯出不同的質量感。其他如農婦的頭巾和棉祆,邊防軍的皮毛帽和呢軍裝,鋼鐵工人的石棉衣與汗衫、毛巾等等都可以利用強調質感的特徵,使在對比中更加顯得鮮明、突出。綢、呢、皮革等質料的一個共同點是彈力強,中國畫家在勾勒中會注意含有弧形的彈力感,線條韌而挺。它們各自的特點是表面光滑或粗糙,厚與薄,輕與重等。

所以中國畫家在表現它們的

勾勒線

時也會注意輕、薄、厚、糙等特徵。質輕的東西,總是與墨的較淡,線的較細較軟聯絡在一起;粗糙的東西常與毛的、渴的,或顫筆相聯絡;厚重的東西常與重墨、粗線相聯絡。

我們在審美中國畫的時候可以注意這些質感的變化。

與構成之美一樣,質感之美是中西美術交流後所強調的美學內容,在我們古代歷史上講的並不多。是現代美術體系的新發展和組成部分。在審美的時候,中國畫形可變,誇張的變形亦可,反而主題更加突出了,更加有味道了。但是質不能變,鐵質的不能畫的像棉花,蔬菜畫的像布匹,這樣就不美了。需注意感覺其中不同的質感和味道,這樣就可以品味中國畫的奧妙了。

▲現代  方增先  《豔陽天》插圖

方增先,浙江浦江人(今屬蘭溪)。20世紀後半葉現實主義中國人物畫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畫壇具有影響力的“新浙派人物畫”的奠基人與推動者。

這是為小說《豔陽天》而創作的一組中國畫插畫中的一幅。在這張作品中,不同的物件用了不同的表現手法來達到質感的效果。人物身上所抓的布條就用蘭葉描來展現,看起來非常飄逸。而人物的頭髮就是用遊絲描。畫的非常精緻,質感非常真實。

在另外兩張1975年和1983年的人物寫生作品中,方增先先生同樣以精緻入微的筆法技法,把不同物象的質感表現的韻味十足。讓人體味到了中國畫帶來的獨特的藝術魅力。

▲現代  方增先  1975年人物寫生

▲現代  方增先  1983年青海寫生

往期

張國樟

中國畫美育專欄

釋出於:浙江

TAG: 質感中國畫方增先不同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