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在傳承中耕出喜劇試驗田,《金牌喜劇班》的示範藍本與意外之喜

由 傳媒內參 發表于 歷史2023-01-12

為什麼喜劇綜藝在經歷過熒屏的集中爆發期後,即便是擁有廣泛的受眾基礎,也很難再有節目擁有更為持久的生命力?為什麼喜劇新人大多曇花一現,卻很難持續輸出優質的作品給觀眾?為什麼從表現形式上最為討巧的語言類節目,卻越發難以抓住觀眾的心?

一個個問題的提出,不只來自於觀眾,更源於喜劇本身。而紓解和治癒這些癥結的重要性,也不僅僅關乎喜劇的當下,還有未來。

3月20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文藝節目中心製作的國內首檔喜劇傳承類節目《金牌喜劇班》第二階段考核宣告完成。隨著節目賽程的深入,不僅學員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觀眾對於喜劇演員“培養”的探討也愈發深入。圍繞“表演”與“作品”,“行業”與“個人”,《金牌喜劇班》深入在行業與觀眾認知空缺的空間展開敘事,不斷尋求答案。

節目中,喜劇演員所面臨的種種成長瓶頸,在一次又一次的學習和表演中直觀暴露於公眾面前,學員們也在藝脈傳承中重塑舞臺人格。而作為承載這些成長故事的“試驗田”,《金牌喜劇班》自然也就引發了更多關於行業的深入思考。

迴歸喜劇表達本質

不煽情真動人讓喜劇與觀眾站在一起

從某種程度來講,近幾年喜劇大環境的火熱,推動了喜劇綜藝越來越高產。但也陷入了觀眾期待大於節目口碑,喜劇創作套路化,傳播度高的作品越發稀缺,從節目走出的喜劇新人後勁不足難以給觀眾帶來新鮮感等困境。

尤其是一些競賽性質的喜劇綜藝,出現了很多喜劇演員為了贏得比賽,將喜劇作品簡化為“喜頭悲尾”的程式化操作,讓觀眾頗為反感。很多觀眾與行業資深人士不免發出拷問:難道就沒有一個作品高於表演,甚至破除套路化創作、讓喜劇創作高於一切的節目出現,來挽救現在的局面?

《金牌喜劇班》的橫空出世,讓看慣了強煽情的觀眾眼前一亮。據統計,《金牌喜劇班》開播,即收穫播出同時段全網收視第一,全國所有上星頻道同時段收視率第一的成績。《金牌喜劇班》強勁勢頭不減,連續六期實時收視資料第一,微博主話題#金牌喜劇班#閱讀量破6。7億。無論是節目口碑,還是社交熱度,《金牌喜劇班》都已然成為前兩季度喜劇綜藝市場中的重量級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觀眾表示,在聽過導師的點評分析後,很多作品即使已經看過仍有不少細品之處。除了《忘不了》《絕密檔案》《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師找我爸》等作品片段在社交平臺被廣泛熱議,成為觀眾的解壓首選,也有相當一部分觀眾開始關注到喜劇人在作品創作中加入的巧思。

比如最新一期的《毛巾的事》,這個由旁聽學員董建春、李丁相聲組合和上海戲劇學院木偶專業組合聯袂帶來的表演,藉由一條毛巾巧妙地將相聲幽默風趣的語言框架和木偶戲的表演形式融合在一起,呈現出完全高於絕活展示的藝術水準。再如京劇醜行演員談元、曹陽陽帶來的《真假武大郎》,創造性地將矮子功與著名影視劇橋段、臺詞、好漢歌配樂等相融合,讓觀眾看到喜劇作品從傳統文化與藝術中攫取靈感的文化積澱。

可以看到,觀眾真正的記憶感都源於作品本身的閃光點,而對於一檔喜劇綜藝來說,本不應該摻雜太多雜念,喜劇作品始終都應該是主角。《金牌喜劇班》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用持續不斷的新鮮優質作品釋放節目強大的生命力,才讓喜劇作品與所有觀眾進行一次傳遞歡樂、傳遞知識、傳播優秀品質的旅程,完成和大眾的集體狂歡。

賽制創新啟用多元風格與豐富表達

打造更加高階的縱深質感

如今觀眾的笑點越來越高,也越來越難以滿足,選手荒、題材窄、創新難都是擺在喜劇節目面前的制約因素,喜劇節目究竟該往何處走才能繼續抓住觀眾的心?大多數喜劇節目給出的答案是,強化競技,在強壓力下激發喜劇新人的創作能力。

面對同樣的行業難題,《金牌喜劇班》並未將競演作為唯一的觸發機制,而是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是把多種不同風格的喜劇人、甚至是不同行業的喜劇愛好者召集在同一個舞臺上。節目用包容的視野和專業的標準為所有熱愛喜劇的人們敞開了大門,讓小品、相聲、戲曲小品、音樂劇、木偶戲、魔術戲劇、吉劇、諧劇等藝術形式有機碰撞,為喜劇節目的多題材和多樣化表達提供了新的樣本。

事實上,隨著上週英達“麼麼達”班完成班內小考,《金牌喜劇班》第二階段已全部結束。縱觀《金牌喜劇班》的賽程設定——入學考核、班內小考、班級大考、畢業大戲,節目以“舞臺競演+真人秀”為差異點,透過引入師承概念和深度挖掘喜劇背後的故事完成創新升級,把“藝術傳承”作為首要任務,打破了過去以競技為核心立意的喜劇綜藝概念。

透過導師對每個喜劇作品的點評與帶隊訓練,《金牌喜劇班》把行業和觀眾關注的問題逐一顯性化地搬至臺前來進行解構,並進一步喚醒了節目對喜劇演員本身,乃至整個喜劇行業高關注度後的冷思考,能擁有如此廣闊的反思空間和高階縱深質感,在同類型的節目中應該算是極少數的存在了。

在韓云云和汪東城表演過後,陳佩斯在“能夠把這個根本不流暢的故事,能一直在咬著牙往前走,在我看你們演的時候,我就感慨,這些年輕人的內心真強大”的嚴格點評下,飽含了對學員真切的鼓勵,引發了觀眾的廣泛探討。

其實,每個作品過後,導師們的中肯點評和專業探討,讓大眾明白匯聚什麼樣的要素最終才能雕塑出一部優質作品,也引發節目外的話題討論,喜劇從業者、觀眾等多個圈層的人們都在其中。這些不同的聲音也是為了讓喜劇迴歸到品質的初心,為了行業向好發展。

錨定喜劇行業核心根基

以人才培養直面生態挑戰

作為國內首檔喜劇傳承類節目,《金牌喜劇班》聚集了陳佩斯、郭德綱、英達這三位中國幾十年喜劇發展的代表性人物。在節目的第二階段,陳佩斯、郭德綱、英達三位行業重量級導師也各自設計了不同特色的課程培訓。

在傳承中耕出喜劇試驗田,《金牌喜劇班》的示範藍本與意外之喜

陳佩斯“不可斯議”班,陳佩斯六小時的教學課程幾乎全程站立,為學員們從喜劇定義講解到喜劇的表現手法,為學員普及了喜劇的來處,更點明瞭它的未來;郭德綱 “綱綱好”班,郭德綱以撂地演出致敬傳統,告訴學員們喜劇表演需要紮實的基本功,更需要創新表演模式;英達“麼麼達”班沉浸式排戲體驗,全新演繹眾多經典人物形象,讓學員將喜劇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領略真正喜劇人的實力和素養。

在這樣的言傳身教中,節目一方面將把喜劇演員推出舒適圈,讓演員們適應不同挑戰,漸入佳境,另一方面也呈現出喜劇人對於表演和創作專業度的追尋,讓學員們在未來一次次的表演中逐漸開悟、成長。正如有著十三年表演經驗的相聲演員陳印泉變戲法失手露餡兒後,他深有感觸地表示:“之前對撂地就是聽說過,今天這麼一試,真的是一個警醒,如果你要是不用功,想靠小聰明,真就給撂地下了。”

在傳承中耕出喜劇試驗田,《金牌喜劇班》的示範藍本與意外之喜

經歷了英達組的旁聽生相聲演員董建春也在節目外留下了這樣的感慨:“雖然今天已經29歲了,但是再次看到和同學們一起合作的這次難得經歷,想起當初排練參賽時被他們的青春活力一次次打動,我覺得自己仍然是19歲時的那個少年”。這份難得的警醒與初心的迴歸,恰恰是觀眾與行業所喜聞樂見的。

花大量時間和精力,試圖從喜劇行業發展更上游的人才培養找突破點,這是一個慢功夫,急於在資本市場獲得大量利潤的人,是沒有精力去做培育產業這樣的基礎事情的,而《金牌喜劇班》能夠錨定於此,並在內容中不斷注入人文情感和關懷正是它的難能可貴之處。

在傳承中耕出喜劇試驗田,《金牌喜劇班》的示範藍本與意外之喜

以高密度輸出迴應大眾需求

讓語言節目離高階更進一步

不可否認,現如今觀眾的鑑賞水平和眼光越來越高。哪些作品是披著喜劇的外衣,實際卻是流水製造,哪些作品是懷揣敬畏之心、細心雕琢的產物,觀眾心裡明明白白。對創作走心、觸及人心的作品,觀眾從來不吝嗇掌聲和讚美。創作者以真誠表達和走心態度去鍛造喜劇作品,是觀眾對喜劇的深深期許和文藝需求。

在傳承中耕出喜劇試驗田,《金牌喜劇班》的示範藍本與意外之喜

節目中,無論是導師們對傳統喜劇創作“包袱需要三番四抖”“創作追求邏輯性和合理性”等理念的呼喚與迴歸,還是對喜劇創作細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較真,亦或是在對喜劇傳承發展與演變的歷史講述中,蘊含著對喜劇的獨特理解,真切傳達了“好表演應建立在好作品”上的創作思考,同時引導年輕人更關注內容創作。

透過導師們的倡導與喜劇和京劇、木偶戲、文學經典的對話,節目在作品中探尋傳統文化底蘊,挖掘當下年輕群體的人生價值觀,可以看出,《金牌喜劇班》這檔節目已經不僅僅滿足大眾的娛樂需求,而是成為兼具文化功能的一種內容載體,也為語言節目質量提升與高階感打造帶來了推動作用。

在傳承中耕出喜劇試驗田,《金牌喜劇班》的示範藍本與意外之喜

《金牌喜劇班》之傳承、突破和創新,讓人看到節目沒有一味地追求製造話題與噱頭,而是從喜劇行業發展的初心,對原創喜劇的持續探索。節目高密度輸出優質原創作品、把更多喜劇人推向市場,同時直面行業生態,這對於語言類節目煥新與喜劇行業的未來發展而言,顯然都是一件幸事。

釋出於:廣東

TAG: 喜劇節目觀眾金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