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讀古事132.完璧歸趙

由  發表于 歷史2023-01-11

【周紀篇之五十九】

時間:戰國後期(公元前

283

年)。地點:秦宮章臺(舊址在陝西長安故城西南)。人物:藺相如、秦昭王、趙惠文王。古事:趙國大夫藺相如受趙惠文王之命,帶著寶玉和氏璧去秦國換取十五座城邑,見秦昭王沒有誠意,便憑著自己的勇敢與機智,終於使和氏璧完好迴歸趙國。史稱“完璧歸趙”。

讀文

原文:趙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請易以十五城。趙王欲勿與,畏秦強;欲與之,恐見欺。以問藺相如,對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許,曲在我矣。我與之璧而秦不與我城,則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臣願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請完璧而歸之!”趙王遣之。相如至秦,秦王無意償趙城。相如乃以詐給秦王,復取璧,遣從者懷之,間行歸趙,而以身待命於秦。秦王以為賢而弗誅,禮而歸之。趙王以相如為上大夫。(原文見《資治通鑑•周紀四》公元前

283

年)

譯文:

趙國得到楚國寶玉和氏璧,秦昭王想要,願意用十五座城來交換。趙王想不給他,又畏懼秦國的強大;給他又怕被秦王欺騙。便徵求藺相如的意見。藺相如回答說:“秦國用城來換寶玉而大王不允許,是我們理屈。而我們給他寶玉,他不給我們城,是他們理屈。衡量兩種辦法,我看寧可讓秦國在道義上有負於我們。我願護持寶玉前去,假如秦國不交出城來,我一定能完璧歸趙。”趙王便派他前往。藺相如到了秦國,看出秦王並無真意用城來換趙國的寶玉,就哄騙秦王,取回和氏璧,派隨從藏在懷中,從小道潛回趙國,而自己留下來聽任秦王處置。無奈之際,秦王只好稱讚藺相如的賢能,不但不殺他,反而以禮相待,送他回國。藺相如回到趙國,趙王封他為上大夫。

敘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趙惠文王時期,趙國得到了一塊楚國已丟失

50

多年的名貴寶玉“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就派人給趙王一封親筆信,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邑來換“和氏璧”。趙王看信後與大臣們商量:要是把寶玉給了秦國,恐怕不能得到秦國的城邑,白白地受欺騙;不想給呢,又怕秦軍馬上來攻打。如何解決始終沒有拿出辦法,想找一個使者到秦國去回覆,也未能找到。後來,在宦官繆賢的推薦下,趙王召見了大夫藺相如。藺相如對趙王說:“大王如果確實無人可派,臣願意捧護和氏璧前往出使。城邑歸屬趙國了,我就把寶璧留給秦國;城邑不能歸趙國,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無缺地帶回趙國。”這樣,趙王就派遣藺相如帶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昭王坐在章臺上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璧獻給秦王。秦王大喜,把寶璧遞給妻妾和左右侍從傳看,左右看後高呼萬歲。藺相如這才看出秦王根本沒有交換之意,便走上前去對秦王說:“璧上有個小紅斑,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趕緊叫人把交給相如,藺相如拿著璧往後退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怒髮衝冠,對秦王說:“大王您想得到寶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全體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得無厭,倚仗自己的強大想用空話得到寶璧,所謂交換城邑是不可能的事。’商議的結果不想把寶璧給秦國。我認為平民的交往尚且講誠信,何況秦國這樣的大國呢!為一塊璧玉就讓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也是不應該的。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寶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國書。為什麼要這樣?因為是尊重大國的威望以示敬意呀。如今我來到貴國,大王卻在一般的臺觀接見我,禮節非常傲慢,您拿到寶璧後,傳給姬妾們隨意觀看,這等於在戲弄我。我觀察大王沒有給趙國十五城的誠意,所以我要收回寶璧。大王一定要逼我,我的頭今天就同寶璧一起在柱子撞碎!”秦王怕他真做出這等事來,便向他道歉,求他不要如此,並召來主管的官員檢視地圖,指點從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割讓給趙國。

藺相如看出秦王是在演戲,實際上是不可能給趙國城邑的,就暗自想出另一應對計謀。他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懼怕貴國,不敢不奉獻出來。趙王送璧之前,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賓大典,我才敢獻上寶璧。”秦王考慮到此事,畢竟不可強力奪取,就答應齋戒五天的要求,並讓藺相如住在高階的廣成賓館。此時,藺相如認為,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但指定是背約不給城邑的。當即派他的隨從穿上粗麻布衣,懷中藏好寶璧,從小路逃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賓大典,引見趙國使者藺相如。藺相如鎮定自若地來到殿堂上,他對秦王說:“秦國從穆公以來二十幾位君主,從沒有一個信守盟約的,我實在是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王,所以派人帶著寶璧,從小路已經回到了趙國。現在的情況是秦強趙弱,大王可派一位使者到趙國,即可將寶璧領回來。不過條件是,秦國應該先把十五座邑割讓給趙國。如今憑您秦國的強大,趙國不敢留下寶璧而得罪大王。我知道我已冒犯了大王應受死罪,我情願下油鍋被烹,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細核計好這件事。”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覷,並有驚怪之聲。有侍從準備把藺相如拉下去處置,秦王趁機說:“如今殺了藺相如,終歸還是得不到寶璧,反而破壞了秦趙兩國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國,趙王難道會因為一塊璧玉而欺騙我秦國嗎?”最終還是在殿堂上接見藺相如,辦完大典後讓他回到趙國。趙王對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大加讚賞,並加封其為上大夫。

讀後隨筆

圍繞“和氏璧”,在秦國與趙國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交鋒,實際上是一次爭奪與反爭奪的較量。當時論實力,秦國是“七雄”中首屈一指的超級強國,趙國仍為二等強國。按理說,在秦強趙弱的情況下,秦國以十五城交換為幌子,行爭奪和氏璧之實,完全是可以得逞的。然而,處於弱勢的趙國憑藉大夫藺相如的勇敢與機智,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反爭奪,最終獲得了“完璧歸趙”的勝利。完璧歸趙給人的啟示是,以弱制強還有一門重要的武器,那就是勇敢與機智。同時,從另一角度警示後人,無論是集體還是個人,不管是爭奪還是反爭奪,都有責任保護而不是毀壞歷史文物。

完璧歸趙中的“璧”,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文物呢?史籍記載,它稱之為“和氏璧”。

據傳,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的一塊璞玉。卞和將璧獻給楚厲王,經玉工辨識為石頭,因犯欺君之罪斷卞和左足。後楚武王即位,卞和又獻此玉,仍以欺君罪再斷其右足。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給以關懷,並使人剖璞,果是稀世真玉。故命名為“和氏璧”,簡稱“和璧”。此後,“和氏璧”被譽為“天下共傳奇寶”。

和氏璧原本是楚國的國寶。楚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王以和氏璧賜之。旋昭陽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期間,有人大呼:“淵中有大魚!”眾人離室臨淵觀魚,回席後和氏璧不翼而飛。當時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於是拘儀而嚴加拷問無果。張儀受此凌辱,便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後拜為秦相。數十年後,趙國太監繆賢在市上以五百金購得此璧,隨即被趙惠文王據為己有。接著,便有勇敢與機智相融合的千古絕唱——完璧歸趙。此後,無人再提以城換璧之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說: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秦國沒有把城邑給趙國,趙國也始終不給秦國和氏璧,表明和氏璧一直藏於趙國。

又過去了數十年,公元前

228

年秦滅趙,和氏璧終落入秦國手中。旋天下一統,嬴政稱始皇帝,命丞相李斯書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由著名玉匠孫壽將和氏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玉璽,稱之為傳國璽。

傳國璽,又稱傳國玉璽。它就材於和氏之璧,已成為皇帝行使權力的信物,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其樣式為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自是,其隨江山易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千餘年。劉邦滅秦,子嬰跪捧傳國璽獻於漢,成為“漢傳國璽”。漢哀帝劉欣病死,幼帝登基,國璽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璽,她氣得將它擲於地,砸掉一角,莽令玉匠用黃金補之。王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國璽,獻於更始帝劉玄。赤眉軍殺劉玄,國璽傳至漢光武帝劉秀。漢獻帝時,孫堅得此璽,後被袁術所奪。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國璽重歸漢室。司馬炎稱帝后,國璽歸晉。南朝時,國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隋一統華夏,國璽遂入隋宮。隋亡,蕭後攜國璽遁入突厥。唐貞觀四年(公元

630

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蕭後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國璽歸於李唐,唐太宗龍顏大悅。唐末,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得此璽,建後梁。後梁被滅建後唐,此璽歸後唐。公元

936

年,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就此失蹤。可見,由和氏璧加工而成的傳國玉璽,歷經風風雨雨,數隱數現,最終徹底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實在叫人嘆息與遺憾。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和氏璧隨著完璧歸趙作為成語,永存人間

。聯絡實際生活,人們將這句成語泛化為,把原物完好無損歸還本人,從而廣為運用,滲透人心。明•汪廷訥《種玉記》第十五出促晤:“再休思重回蘭房,那虜騎如雲不可當。便得個完璧歸趙也,怕花貌老風霜。”清•採蘅子《蟲鳴漫錄》第一卷:“女故無利心,只求偽飾外觀,終當完璧歸趙耳。”

原作者:徐美東

原連結:https://blog。sina。com。cn/s/blog_3dd00bfa0102wd1g。html

宣告:本文內容來自部落格作者,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絡新浪客服。本賬號將予以刪除。

TAG: 和氏璧藺相如趙國秦國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