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吃高階中餐繞不開的話題:我們和日料,誰模仿誰?

由 表態網ctime 發表于 歷史2023-01-08

自己模仿自己

撰文 | 魏水華

頭圖 | pixabay

如果讓你開一家人均RMB2000元的中餐廳,你會選擇怎樣的風格路線?

中餐日做,是個可行性很高的方案。

東亞文化天然的契合性,讓中餐元素能很輕易地融入日本式的飲食場景裡;在食材採購、場地裝修、團隊培養等方面,日料有完整的架構,不需要多花精力學習探索;

量少、清淡、貼近自然的理念,讓成本變得可控,有效提高利潤空間

當然最重要的是,充滿和風的儀式感擺出來,會讓很多中國客人發自本能地覺得“高階”、“值”

人均2000的溢價由此締造。

在今天的餐桌美學語境下,相比傳統中餐,日本料理的呈現確實更成熟、更成體系、也更容易摸到餐飲業定價的上限。這是無論願不願意,都必須承認的客觀事實。

同樣可以賣到2000元/人以上的北京歷家菜日本銀座店的菜品

眾所周知,中國是包括日本料理在內的,日本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為什麼歷經千年後的中餐,會模仿日本料理以提高身價?

「 上、仿製隋唐貴族餐 」

日本最早從何時開始向中國學習飲饌之道?

史學界最普遍的觀點是,日本料理的起源是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戰。為了爭奪朝鮮半島的利益,中國和日本在今天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了一次海戰。戰爭的結果是日本慘敗,勢力退回對馬海峽以南的九州島:經此一役,日本認識到與中國的差距,開始派出留學生“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的各種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

但事實上,最早有記載的日本遣唐使,早在630年就登陸中國大陸。白江口之戰,只是助推了這種單向學習的風潮。

公元630年,中國發生了什麼?這一年裡,唐軍攻滅東突厥,活捉頡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稱“天可汗”,接受四方來朝;唐朝進入貞觀之治的極盛時期。

顯然,日本遣唐使並不是無的放矢,在空前強大的東亞帝國冉冉升起之時,嗅覺敏銳的日本人就萌生了向強者學習的意願。無論是複雜的三省六部制,還是艱澀難懂的漢字,亦或是極盡奢華的唐饌,都照單全收。

這和一千多年後的“黑船事件”發生時,日本明治維新,全面學習西方的做法如出一轍。

它源自日本 “慕強”的民族性。

和中國人遇到強勢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羞答答地選擇性接受不同。日本民族歷來就有慕強的傳統,對強者抱有無條件的服從、效法和信任。

它決定了日本層級森嚴的社會結構、高度秩序化的社會體系和領域專精式的社會分工。

簡言之,日本天皇的生活方式,千年來一直是普通日本人學習的模板。天皇吃的、天皇用的、天皇玩的,乃至天皇的生活作息,一直被平民階層所模仿。

這是一份2004年明仁天皇生日宴的選單:

一、汁物:白味噌、卷鯉、柚子。

二、作身:比目魚、松笠烏賊、烏魚子。

三、取餚:日出蒲弁、松風燒若雞、鶴龜羹。

四、燒物:鹽燒姿鯛。

五、溫物:茶碗蒸、鰻、銀杏、薄打筍、菠稜草。

六、加藥飯:鯛曾保呂、椎茸、幹瓢、筍、錦絲玉子、紅生薑。

七、溫酒。

顯然,這就是更豐盛一些的日本民間飲食。

吃高階中餐繞不開的話題:我們和日料,誰模仿誰?

但古代中國卻完全不同:

如果說古代日本

的社會結構

是自上而下的有序整體,那麼古代中國就是上下二元撕裂的對立體。

當中國的上層貴族士大夫讀著詩書禮樂、聽著霓裳羽衣、吃著金饌玉膾、和青樓裡的頭牌名妓眉來眼去詩詞唱和的時候;中下層的平民階級過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活。他們的娛樂場所是勾欄瓦肆、聽的是評書雜劇、信奉的飲食方式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那個時代的中國中下層平民,對上層的生活方式或許有嚮往,但也僅僅是嚮往而已。真的要他們跨越階級,去嘗試貴族士大夫那些清淡的飲食,不出三天,就會“淡出個鳥來”。

這不是話本小說裡的戲劇情節,而是二元社會撕裂狀態的真實寫照。

吃高階中餐繞不開的話題:我們和日料,誰模仿誰?

《水滸傳》插圖/戴敦邦

骨子裡,它反映出唐宋以前中國社會的多元和包容,也呈現了今天中國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善於變通的品質。

但這種二元化的社會結構,卻被慕強的日本人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裡,遣唐使們帶回日本的,並不是整套的中國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而是中國官方的制度體系,和上層貴族士大夫的生活方式。

這是中國人今天在日本看到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飲一啄都會覺得特別“精緻、完善、有禮貌“的原因;也是吃久了日本食物會覺得不夠意思、不夠味道的原因——本質上,這是對唐宋時代中國上層文化的傾慕和疏離。

但很快,日本人對中國上層制度的照搬就出現問題:運營成本太高。

吃高階中餐繞不開的話題:我們和日料,誰模仿誰?

「 中、大刀闊斧本地化 」

貴族的生活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社會資源,這是人類顛撲不破的真理。如強唐富宋,也只能供一小部分如此揮霍;

對社會發展程度更低的7-9世紀的日本來說,經濟基礎決定了不可能全民照搬中國上層階級生活方式。

日本人發揮了他們的另一擅長:改。

吃高階中餐繞不開的話題:我們和日料,誰模仿誰?

奈良時代之後日本料理的發展趨勢/apxt

中國貴族流行的喝煮酒、就青梅,被改成了更容易儲存和運輸的,用蒸餾酒和青梅泡製的梅子酒;中國貴族流行的點茶、分茶,被省略掉了製作工藝要求高的茶瓶,改用更容易製作普及的茶釜茶碗,並增加了精神層面的“侘(わび)”,成了日式茶道;中國貴族流行的複雜的肉膾、魚膾,在天武天皇頒佈的一紙“禁肉令“之後,縮減成了只有海魚肉的刺身……

根據《萬葉集》的記載,日本奈良時期,有一種

“盛饌料理”

,其工藝之高超、品類之繁複,堪比唐朝同時期的皇家宴席。但到了十世紀之後的鎌倉時代,它就被縮減成了一道道上菜的

“本膳料理”

,和僧人階層以素食為底色的

“精進料理”

,除了做法打折扣之外,菜量也明顯減少。

吃高階中餐繞不開的話題:我們和日料,誰模仿誰?

今天的日本料理中,最豪華的“盛饌料理“已經徹底消亡,只存在於博物館和歷史書中;次一等的”本膳料理“也只在極少數最隆重的宴會上才能看到。最常見的高階宴席,莫過於分量少、製作精緻,也是最被國人詬病為”餵狗式上菜“的

懷石料理

;和江戶後期商品經濟飛速發展下誕生的,由庶民商人階層,將普通食材精細化重構、並吸納了相當多西洋元素的

會席料理

吃高階中餐繞不開的話題:我們和日料,誰模仿誰?

總而言之,今天的日本料理,可以視作一種形式大於內容的、改良版的唐宋貴族餐;又或者是建立在日本本土物產上的,由中西合璧的儀式感所呈現的“混血兒”。

追根究底,很多中國人所崇拜的,日本保留下來的唐風,事實上已經是個似是而非的東西。它與崖山之前真正的中國不同,更與中國民間生生不息的市井煙火相去甚遠。

吃高階中餐繞不開的話題:我們和日料,誰模仿誰?

「 下、中國飲食觀流變 」

有記載的最後一次遣唐使,在公元894年戛然而止。

此時,距離唐帝國最終的覆滅只有十年;唐昭宗已經失去了對各路節度使的節制能力;朱溫、李克用、楊行密等人相互征伐,國勢凋敝。

對慕強的日本人來說,此時的中國,已經失去了學習的價值。雖然後來崖山之役時,據說日本為南宋的滅亡舉國哀悼茹素,但宋以後軍事上衰微、國土上縮水的中國,對日本的影響越來越小,也是不爭的事實。

吃高階中餐繞不開的話題:我們和日料,誰模仿誰?

再之後的中國,經歷了數次異族征服和底層庶民階級當權的歷史波折。關於飲食的審美,也發生了完全不同於唐宋時期崇尚謙恭、儒雅、清淡本味的改變。

這是《大明會典》記載的明成祖朱棣時代的宮廷宴席內容:

桌——

酒五盤,果子五盤,茶食,燒炸鳳雞,雙棒子骨,大銀錠,大油餅,湯三品,雙下饅頭,馬肉飯,酒五盅;

上中桌——

酒四盤,果子四盤,燒炸,銀錠油餅,雙棒子骨,湯三品,雙下饅頭,馬肉飯,酒三盅;

中桌——

酒四盤,果子四盤,燒炸,茶食,湯二品,雙下饅頭,羊肉飯,酒三盅;

僧官

等——

素席,按酒五盤,果子,茶食,燒炸,湯三品,雙下饅頭,蜂糖糕飯;

將軍——

酒一盤,壽麵,雙下饅頭,馬肉飯,酒一盅。

顯然,這一頓由高油脂、高澱粉、大魚大肉構成的飯菜,充斥了東北亞民族高熱量的飲食習慣,和中國平民階層但求果腹的淳樸追求。

吃高階中餐繞不開的話題:我們和日料,誰模仿誰?

但擰巴的是,元明清三朝掌握中國輿論的,依然是文人士大夫階層。他們骨子裡看不上這些粗鄙的食物,依然引唐宋風尚為政治正確。

《閒情偶記》《隨園食單》裡描述的種種美饌(分別是李漁和袁枚所著,成書於清代),很大程度上可能並不是當時中國主流的飲食,而是文人們對逝去美好的追懷。

這是很多中國人,尤其是有錢有閒的知識階層,自己看不上自己國家出品餐食的歷史原因;也是刻意儲存唐宋古風的日本料理,能在中國長期佔據“精緻”、“健康”、“有文化”、“書卷氣”、“匠人精神”等等褒義標籤的根本來源。

而對當代的中餐從業者來說,不管是想走捷徑獲取更高的利潤,還是真心試圖拓寬中餐的邊界,都會或多或少地加入日式元素,迎合中國民眾對“唐宋古風”的嚮往,這是魚龍混雜之下的一道必選題。

吃高階中餐繞不開的話題:我們和日料,誰模仿誰?

「 尾聲 」

1871年,明治天皇執政第三年,日本發生了兩件大事。

6月,日本政府與清政府擬訂兩國建交的文字。在簽署階段,清政府堅持自稱“中國”,遭到日本方面的拒絕。最後,儲存在清朝的文字是《中日修好條規》,而儲存在日本的文字則是《日清修好條約》。

吃高階中餐繞不開的話題:我們和日料,誰模仿誰?

11月,日本政府派出由巖倉具視、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人組成的大型使團,對歐美十幾個國家進行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全面考察學習。為了宴請歐美政要,日本使團舉辦了史上第一次國宴。根據記載,

但這頓飯不是日本料理,而是地道的法餐,選單包括蝦茸濃湯、烤羊腿、煎小牛排、豌豆泥和甜點布丁。

甲午之敗,早有伏筆。

吃高階中餐繞不開的話題:我們和日料,誰模仿誰?

吃高階中餐繞不開的話題:我們和日料,誰模仿誰?

吃高階中餐繞不開的話題:我們和日料,誰模仿誰?

釋出於:上海

TAG: 日本中國日本料理中餐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