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鳩摩羅什的《阿彌陀經》遺失了二十一個字的經文?

由 青翠高山 發表于 美食2023-02-06

在鳩摩羅什翻譯的《阿彌陀經》裡,有古代碑刻顯示,有“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這廿一字,但現在流傳的經文裡並沒有這些字。史料稱這段遺失的經文為“脫文”。

脫文,史料中關於其的最早記載,是宋朝王日休居士(?-1173)的《龍舒增廣淨土文》,他說:襄陽石刻阿彌陀經乃隋陳仁稜所書,字畫清婉,人多慕玩。自一心不亂而下雲“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今世傳本脫此二十一字。

比王日休早幾十年的元照大師(1048-1116)在《阿彌陀經義疏》中也提到了襄陽石刻的脫文,不過他所說的脫文是廿五字: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緣。疏中說:彼石經本梁陳,竊疑今本相傳訛脫。這句話表明,元照大師只是懷疑其為脫文,並未下定論。

襄陽石刻《阿彌陀經》指的是刻在湖北省襄陽龍興寺石碑上的《阿彌陀經》,這個石刻國內無存,日本學者說:《襄陽石刻阿彌陀經》存放於日本福岡縣的宗像神社,京都的百萬遍知恩寺和小松谷正林寺等處,也有它的複製品。(11)

無論從元照所說的南朝梁陳(502-589)還是王日休所說的隋朝(581-618)算起,石刻距記載都有四五百年的時間,在此期間,有智顗(538-597)、慧淨(578-?)、窺基(632 -682)、元曉(617-686)、智圓(976-1022)等多位高僧為《阿彌陀經》註疏,疏中均未提到這段脫文,可以說在這四五百年間,關於脫文的歷史記錄是空白的。近代出土的《阿彌陀經》梵文字亦無這段脫文的梵語,因此可以確定,這段脫文是後人為了註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而新增進去的,新增的時間大約是在唐末宋初。

我國的淨宗祖師對這段脫文,基本都持謹慎和懷疑的態度,但日本人卻高度重視和肯定它,日本淨土宗創始人法然在《選擇本願唸佛集》第十三章中,引用了廿一字脫文,文中說:不可以少善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者,諸餘雜行者,難生彼國,故云,隨緣雜善恐難生。少善根者對多善根之言也。然則雜善是少善根也,唸佛是多善根也。故龍舒淨土文雲,襄陽石刻阿彌陀經乃隋陳仁稜所書,字畫清婉,人多慕玩,自一心不亂而下雲,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今世傳本脫此二十一字。非但有多少義,亦有大小義。謂雜善是小善根也,唸佛是大善根也。亦有勝劣義。謂雜善是劣善根也,唸佛是勝善根也。其義應知。

淨土真宗創始人親鸞在《教行信證》化身土卷中,引用了廿五字脫文,文中說:稱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昔作此解,人尚遲疑,近得襄陽石碑經本,文理冥符,始懷深信,彼雲,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緣。

如上,法然和親鸞認為,持名唸佛是多善根、大善根、勝善根,雜善(12)是少善根、小善根、劣善根;同時結合《無量壽經》十八願的“乃至十念”,推匯出了“以淨廢聖”,即把淨土宗與聖道門放在完全對立的位置,以持名唸佛取代整體佛法理的偏激和錯誤思想。

中國淨土宗在上千年的歷史上,建立起淨宗十三祖的傳承體系,發揮了“以淨攝聖”的正面積極作用,並形成萬宗同歸淨土的漢傳佛教格局。但是十三祖之間,既無師承,亦無法脈傳承,思想有同有異,因此,從諸多祖師思想裡拼湊堆砌出來的淨土教理,經不起推敲和質疑,甚至對同一位祖師的思想,不同的人,理解和詮釋往往也有所區別;這就是現在混亂現狀的原因所在。

摘自《朱亞仲淨土文集》

TAG: 善根脫文阿彌陀因緣專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