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遭遇這類父母,人生最累的事情是回家

由 張德芬空間 發表于 歷史2023-01-01

朋友在一傢俬企上班,某個週五下班前,老闆在群裡號召全體週六加班,理由是老家地裡的玉米好了,已經找好了銷路,只缺人手打包,幹完活每人拿些玉米回家作為酬謝。

第二天,算上老闆,幾位70後憑“覺悟”悉數到場;80後除了請假,稀稀拉拉來了2個;95後線上線下人影未見,全當沒這回事。

朋友有點看不慣:

“現在的年輕人可真自我啊,哪像我們這個年代的人,父母和領導的吩咐都是天命,聽就完了。”

我笑問:

“除了看不慣,沒有點兒暗爽嗎?”

她憋不住樂出聲來:

“看著老闆那張撲克臉,我心裡真的是偷笑的表情。”

我戳中了朋友的小心思,她輕輕在我肩上給了一拳,說沒法和我處了。

代代掌控何時了?

當一個人在意識上習慣於被掌控,徹底與父母和權威認同,內心另一頭的抗爭總在伺機而動。或者顯得麻木沒有精神,而實際上麻木也是一種抗爭。

朋友公司的這件事情有點意思,它一方面展現了權力之下不同人的反應,另一方面又解釋了權力在一個系統中此消彼長的過程。

如果把公司裡的三代人看作一個家庭的話,上一輩的人受封建文化影響較深,在他們看來,順從為孝,我的孩子由我說了算,子女是要把自己的主體性奉獻給父母的,這很符合舊時代的倫理。

於是處在中間的這代人,鮮少有在自由家庭氛圍下長起來的人,讓父母滿意,是很多人所追求的目標。

那麼問題來了:

既然我必須讓父母滿意,那麼我的孩子也要讓我滿意。自己做了父母,意味著終於拿到向下行使權力的機會。

順便說一句,這些基本都是在潛意識層面悄悄進行,自己渾然不覺但會在與孩子的關係中以不同方式表徵出來。

最熟悉的就是各種插手孩子的學習、擇業、婚戀,美其名曰“都是為了你好”,畢竟誰肯承認“你得受我控制”呢?那在道德上恐怕難以說出口。

人有時候別怕靠近自己“吃相難看”的內心,那不是你的錯,只是未被真正愛過、給予過。

輪到最末一代,前兩代關於掌控的張力難免釋放在這些孩子身上。他們過得自不自由,開不開心,很可能是上兩代人人格特質的合力作用。

壓抑到了無法承受的時候,一定會尋求方式表達。

從這個角度去看,當下年輕人的情感越來越趨向於不戀、不婚、不生的趨勢,與此不無關係。

有位女孩決定孤身終老,她很憤怒:

“我媽真的太掌控了,我是她的女兒也就算了,將來結了婚,連我的老公、孩子估計也逃不過,還是省省吧。”

對於女孩來說,再也不多給我媽控制我的機會,這是試圖拿回掌控的心理較量。

她媽媽為啥那麼控制呢?我們不難聯想到原由,被上一輩套牢敢怒不敢言,如果沒有覺醒,無疑將在子女或晚輩那裡加倍拿回來。

父母控制孩子,卻不自知

微博刷到一些網友的留言:

“我媽真的控制,算了,她不會懂,累了,覺得人生很沒意思,這輩子下輩子都不要來了!”

“比工作更累的是回父母家。”

“從不打電話回去,也不想家,想在外面流浪,每次離家不到一公里就有種無法言說的壓抑。”

我猜測,讓這些孩子感到如此痛苦的父母們,可能他們根本意識不到問題出在哪裡。他們往往做了很多,又最累,得到的卻是嫌棄。

他們會罵孩子沒有良心,這輩子為你操碎了心,但孩子你竟然反過來討厭我。

在某電視劇裡聽過一句很有精神動力意味的臺詞:

當你總想著對別人已經很夠意思了,說明你心裡已經打算對別人不夠意思了。

放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中是同樣的道理。

尤其是已經成年並開始獨立生活的子女,父母還是經常強調養育的不易,那麼他們只想說:

我養了你,我很夠意思;接下來我要做的不夠意思的事情是,你必須聽我的。

還有一些更離譜的父母,甚至對子女的監管無孔不入,真能被他們氣樂了:

“我一個女的,留個長髮就說我是求偶心理,讓我去留外婆的髮型。”

“我爸不允許我笑,以前大家都以為我是面癱。”

還有一個女孩的一段話把我看哭了,因為父親長期對她進行全方位的控制,不允許她有任何反駁,導致她怕得罪人,忽視自己的需求,不斷被指責而自卑,不敢爭取自己的利益。

她寫:

我改變不了他們,只有不交心,保持著距離,該孝還是要孝。我的路註定比有些人難走,但我覺得這樣的惡性迴圈,該在我這一代終結了。

我想,女孩的態度應該可以帶給有相似經歷的人一些力量和方向。

遭遇這類父母,人生最累的事情是回家

覺醒之後更焦慮了怎麼破?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當下作為未成年人的父母的一批人,覺醒力正逐漸增強。

他們一邊要揹負著傳統,另一邊要託舉著新生代的教育責任,自身沒有得到過好的養育,在對待自己孩子的問題上充滿了無數個“該不該”的糾結。

一個不小心,就犯下了“把期待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時髦錯誤被輿論所指。

父母肯反思,就比無意識的控制進了一大步。但是也要知道,那些“該不該”的問題,多半的底層邏輯仍是以父母自己為中心的考量:

我這樣做孩子會好,那樣做孩子會壞;我無法接受自己成為一名失敗的母親,等等。

仔細想一下會發現,這些擔憂的背後,還是看不到孩子的主體存在,那父母就還有掌控的嫌疑,因為我們的起心動念還是放在“你得要在我的指導下成長”,這是為了滿足自戀。

一位身體硬朗90歲的老母親,偶爾給她60歲的兒子做點好吃的,並告訴兒子,在我眼裡,你多大都是我的孩子。我們覺得這樣的場景好溫馨幸福。

遭遇這類父母,人生最累的事情是回家

一位30多歲的年輕人吐槽:

“我爸媽總覺得我是孩子,還小不懂事,總安排我,被煩死。”

所以,有時候父母不清楚自己是否屬於控制型的,不妨從孩子的反應中找找答案。

透過控制孩子來獲得自己的掌控感,還是把主體權力交還給孩子,我們在一旁幫點什麼忙,這是兩條非常不同的思路,從孩子的長期發展來看,意義深遠。

回到父母自身來看,如果總是無法放手,需要探索一下自己的內在有哪些恐懼。

遭遇這類父母,人生最累的事情是回家

真正的親密

父母渴望與子女親密,子女也是如此。但是,控制只能導致距離,無法產生親密。

無論父母與子女之間,還是戀人之間,如果身處控制的關係當中,我們只能說這段關係很緊密沒有邊界,但並非親密。

真正健康的親密,是我們被另一個人想起的時候,使對方感到溫暖和放鬆,有時間就想靠近,願意為我們做點什麼;而不是我們把對方攥在手裡反覆摩擦,讓人望而生畏想逃。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不易以及需要面對的課題。要知道,來自父母的控制,擋住了一個孩子生長所需的陽光。

遭遇這類父母,人生最累的事情是回家

我想對讀到此篇的人說一些話:

也許你正年輕,或者已中年;也許你並未擁有過父母無條件的愛,卻給出過許多無條件的遵從,心中掩埋著委屈和遺憾。

也許你已有或將有孩子,面對未來,我相信,你會如尼布林的祈禱文所言:

對於不能改變的,請給我力量讓我去接受;對於可以改變的,請給我勇氣讓我能夠改變;更重要的是,給我智慧去區分兩者的不同。

親愛的你,加油!

遭遇這類父母,人生最累的事情是回家

TAG: 父母孩子子女掌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