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安瀾 能臣治河 惠及千秋(圖)

由 媒體滾動 發表于 歷史2022-12-30

轉自:天津日報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天下長河》,以康熙朝的黃河治理工程為線索,講述了為治癒黃河水患,靳輔、陳潢志同道合、齊心協力治理黃河的故事。歷史上二人確實是治河名臣,後者出謀劃策,前者果敢實施,留下了治黃史上的千古佳話。

邂逅邯鄲道

相惜結知己

靳輔,字紫垣,祖籍山東歷城,明崇禎六年(1633)出生於遼陽。順治六年(1649)出仕為筆帖式,歷任翰林院編修、內閣中書、兵部員外郎、兵部職方司郎中、國史院學士、武英殿學士兼禮部侍郎等。

康熙十年(1671),康熙帝任命靳輔為安徽巡撫。靳輔這次被外放為地方大員,也是躊躇滿志,立即從北京啟程去安徽赴任,一路上輕車簡從,曉行夜宿。

一日,在河北邯鄲的一座呂祖廟歇腳時,牆壁上的一首題詩引起了靳輔的注意。詩云:“四十年中公與侯,雖然是夢也風流。我今落魄邯鄲道,要替先生借枕頭。”此詩借用當年呂洞賓黃粱一夢的典故,抒發了自己空有滿腹經綸,卻懷才不遇的落魄情緒。

靳輔感覺寫詩人儘管是調侃,但能看出詩中不凡的志向,推測此人或許胸中別有丘壑,如今去安徽上任,正是用人之際,說不定能遇上一個“諸葛亮”。於是靳輔就想辦法找到了此人,見他狀貌魁梧,氣度不凡,便邀其小酌交流。

在交談中,靳輔得知此人名叫陳潢,字天一,號省齋,浙江錢塘人,自幼不喜八股文章,愛讀水利書籍,並多次到寧夏、河套等地實地考察,找清了黃河洪災的原因,開始精研治理黃河之道,並且形成了一套思路。然而,作為一介布衣的陳潢卻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於是他嘗試參加科舉考試,但是屢試屢敗。這次也是到京師尋求發展機會,不僅沒有找到門路,還用盡盤纏,只好在呂祖廟棲身,遂有感而發在牆上題寫了這首詩。

靳輔透過一番考察,發現陳潢確有真才實學,博古通今,且真誠直率,性格豪爽,是個性情中人。二人相談甚歡,靳輔問陳潢是否願意跟隨自己一展宏圖?陳潢也感覺靳輔儘管是地方大員,可言談舉止沒有一絲官腔,居高不傲,平易近人,是個務實的官員,跟著這樣的官員,自己的雄心壯志一定能實現,便滿口答應,願做其幕僚。於是二人攜手奔赴安徽。

靳輔在安徽任巡撫六年,做了幾件為人稱道之事。這些無疑與陳潢的大力輔佐密切相關。靳輔在《義友竭忠疏》中寫道:“乃自抵皖署後,臣與之(指陳潢)寢食惟具,朝夕討論,講求政事,始知其識明敏,而深厚其才,肆應而曲當。臣不禁愛之重之矣。”

黃河中下游,地勢平坦,河道開闊,水流緩慢,因泥沙沉積使河床高於地面,形成“地上河”,每遇雨季,往往氾濫成災。尤其在黃河、淮河、運河交匯之處,災情最為嚴重。因為黃強淮弱,黃水灌入淮水,再湧入運河,致使漕運受阻,影響北京的糧食供應。康熙帝親政之後,便把三藩、河務、漕運三件大事,寫在宮中的柱子上,天天提醒自己,這是國事的當務之急,必須儘快解決。

康熙十五年夏,黃、淮並漲四溢,碭山以東黃河兩堤決口21處,洪水倒灌洪澤湖,高家堰決口34處,淮水衝入運河,運河大堤潰決300餘丈,水淹淮揚7個州縣,漕運一時阻塞,沿岸民眾到處流浪、無家可歸。康熙帝聞之大驚,朝廷撥款搶險賑災,並委派工部尚書冀如錫勘察河工。冀回來報告,不僅河道年久失修,而且缺乏得力的治河人才。現任河督王光裕計劃修的幾項工程,大部分以錢糧不足未動工,此人根本不具備治河才能,應撤銷他的職務。康熙帝深知河官責任重大,又是肥缺,治河須要勤政廉政的官員,既要有治河方略、恪盡職守,又要廉潔奉公、不謊報功績、不貪汙治河經費。次年三月,康熙帝經過慎重考察,決定任命靳輔為河道總督。

靳輔深知黃、淮兩河年久失修,水患頻發,歷任治河官員大多落馬,又感到自己治河專業不精,恐難以勝任。正當他猶豫不決時,陳潢勸他說:“遺大投艱,豈得無懼?但能實心力行,則天下無不可為之事。正可藉此以報君恩。即潢草茅下士,素有志於當世之務,而未獲進身,無由建白。今亦正可相佐,以報朝廷,以畢素志。”靳輔聞聽,猛然驚醒,為自己的患得患失而慚愧,說道:“子能助我宣力王事,以報君恩,我亦何敢再萌身家之慮哉!”於是走馬上任。

已著勤勞意

安瀾早奏功

康熙十六年四月初六,45歲的靳輔趕赴宿遷河工署所正式上任後,立即帶領陳潢等人視察河道,調查研究。兩個月來,他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上下千里,歷經艱辛,勘察河寬河深,觀察河水形勢,有時為了獲得一個數據,甚至要在狂風暴雨中,駕一葉扁舟,到激流洶湧的波濤中測量水的深度。並且廣泛徵求當地官員、民眾等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他在給康熙帝的奏疏中說:“毋論紳士兵民以及工匠伕役人等,凡有一言可取,一事可行者,臣莫不虛心採擇,以期得當。”由於透過實地考察,靳輔、陳潢對整個黃、淮的水流規律、水患情形、致患原因、沖決要害以及整治的關鍵都瞭如指掌,制定了一個科學的治河方案。

是年七月十九,靳輔一連上八道奏摺,史稱“治河八疏”。“治河八疏”有四疏講治黃治淮,一疏講治運河,其餘講治河管理,如籌集錢糧、裁併河官、選賢任能及設兵守護,等等。在治河總方針上,將黃河、淮河、運河視作一個整體,全盤考慮防汛、減災、通航、漕運等事宜。在治河方法上,繼承和發展了明代著名治河專家潘季馴“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理論,主張把“分流”和“合流”結合起來,把“分流殺勢”作為河水暴漲時的應急措施,而以“合流攻沙”作為長遠安排。這八疏集中反映了二人治河的理想、氣魄和可貴的革新精神。

朝廷召開議政王大臣會議,對“治河八疏”進行“廷議”。但當時正值用兵平定三藩之亂,如再大舉興河工,恐增加百姓負擔,於是朝廷令靳輔本著先急後緩、切合實際的原則做一些調整。靳輔和陳潢又進一步對方案作了修改,再次上疏。朝廷批准了他們的方案。

康熙十七年,各項工程陸續開工。治河是一項龐大的工程,既要同洪水拼搏,又要同積弊鬥爭,還要克服國家財力、人力、物力不足等困難,靳輔率領陳潢等治河官員60餘人,食宿在黃、淮河邊,巡查施工情況,櫛風沐雨,不辭辛苦。靳輔事必躬親,做到了“居中排程、反覆查勘”,即使有時身體患病,也堅持在治河工地。

清口是黃河與淮河交匯的地方,雲梯關又是黃河與淮河入海的必經之路。靳輔首開清口爛泥淺引河四道,疏浚清江浦至雲梯關的河道,創築束水堤1。8萬餘丈,堵塞王家岡、武家墩大決口16處。為防止黃河下游決口,又在上游建減水壩。每座壩各有7個洞,每洞寬1。8丈,總計可以洩水之處為12。6丈。

改變運口是靳輔治河的又一項重要內容。在康熙十八年一月開始,從新莊閘西南開新河至太平壩,又從文華寺永濟河頭開新河經七里閘,轉而西南,亦至太平壩,皆至爛泥淺,移運口於爛泥淺之上。這個運口距黃、淮交會之處僅十里,從此再無淤澱之患,漕船揚帆直上,如履平地。

在清水潭工程施工期間,靳輔吃住都在工棚,嚴查工程質量,遇有偷工減料、弄虛作假的情況,要求隨即返工,並對責任人嚴懲不貸,除了杖責後枷號河堤,還要賠付返工的全部費用。康熙十八年,清水潭工程竣工,只花了9萬兩白銀,比戶部估算的57萬兩節約了很多,受到康熙帝的表彰。

靳輔將黃河下游河道疏浚三百里,以所挖泥土加固堤壩,在臨水面修坦坡,以減消水流衝擊;在兩岸廣植柳樹,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堤壩;疏浚湖泊,設閘渠與河相通,以便於蓄洪;把淮河、運河疏通改造,同時高築分水嶺,以利於分洪。

經過幾年的努力,黃、淮、運河的治理工程取得初步成效,除了海口工程尚未完成外,各項工程多已完工,黃河歸於故道。

康熙二十三年秋,康熙帝第一次南巡。靳輔扈從康熙帝在河、淮之間,詳視黃河、淮河、運河的水勢及治河工程進展情況。康熙帝特對靳輔講了一路上的觀感,言語中透露出他對治河成果的肯定、理解與支援,又提出了原則性的指導意見,特別強調說治河民工很艱苦,決不能讓貪官汙吏剋扣工錢,對他們應加意軫恤。康熙帝對靳輔的彙報很滿意,尤其讚賞他的水利知識,便問道:“爾必有博通古今之人為之佐!”靳輔說:“通曉政事有一人,即陳潢。凡臣所經營,皆潢之計議。”他還說:“臣垂老多病,萬一即填溝壑或臥病不能馳驅,則繼臣司河者,仍必得陳潢在幕佐之,庶不歧誤。”康熙帝立即將陳潢召來一見,對他印象頗佳,破例賜座,不久就授他僉事道銜,參贊河務。

這次巡視,康熙帝大為高興,當即揮毫潑墨題《閱河堤作》一首賜予靳輔。詩云:“防河紆旰食,六御出深宮。緩轡求民隱,臨流嘆俗窮。何年樂稼穡?此日是疏通。已著勤勞意,安瀾早奏功。”這首詩表達了康熙帝關心民眾疾苦,一定要把黃河治理好,讓人民安居樂業的迫切心情。同時,也對靳輔寄予厚望,勉勵他再接再厲,向大功告成的目標前進。

曲折治河路

政聲人去後

正在靳輔、陳潢奮戰在治河工地、大展宏圖之時,朝廷內對治河工程發生了大爭論。康熙二十一年,黃河先後在宿遷徐家灣、蕭家渡決口,朝廷裡有的官員開始質疑靳輔的治河成果。康熙帝派大臣伊桑阿、崔維雅等人前往黃河兩岸驗看堤工。崔維雅無視靳輔治河成績,寫出了《河防芻議》《兩河治略》,進呈康熙帝,將靳輔治河功績全部否定,還向皇上建議撤換靳輔。工部尚書薩穆哈又提出讓靳輔“賠修”。是年十一月二十三,靳輔被召回京,討論治河事宜。會上爭論激烈,靳輔據理力爭。結果崔維雅的方案被否決,靳輔被寬大免賠,雖將靳輔革職,但仍予以留用,只是“戴罪督修”,限期完工。

康熙二十二年四月,靳輔上疏報告蕭家渡合龍,河歸故道,同時提出其他地方又出現險情,應立即修築堤壩等防汛設施。康熙帝非常支援,凡是所請錢糧都指示戶部迅速撥付。七月,當康熙帝再次向戶部尚書伊桑阿、學士胡簡敬等詢問河道情況時,他們都說河歸故道,船隻往來無阻。康熙帝很高興,誇讚靳輔。十二月,靳輔官復原職。

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靳輔和陳潢開挖了一條中河。從宿遷張莊運口起,經駱馬湖口,經過宿遷、桃源(今泗陽)至清河縣仲家莊(今淮陰區馬頭鎮仲莊村)進入黃、淮交匯的清口,長180裡。因為這條河修在黃河縷堤和遙堤之間,所以取名中河。中河的開挖,徹底結束了運河借黃行漕的歷史,避開黃河風濤之險,既加快了漕運速度,又保證了漕運安全。清初詩人王士楨在《靳輔墓誌銘》一文中評價說:“中河既成,殺黃河之勢,灑七邑之災,漕艘揚帆若過枕蓆,說者謂中河之役,為國家百世之利,功不在宋禮開會通、陳瑄鑿清江浦下。”

康熙二十七年正月,江南道御史郭琇上疏彈劾靳輔治河多年,聽命陳潢,浪費銀錢數百萬,沒有終止之期。指責他用人不當,奪取民田,妄稱屯墾,特別是違背皇帝的旨意,阻撓開浚下河。疏中對陳潢抨擊尤為激烈,斥之為“一介小人,冒濫名器”,提請嚴厲處分。二月,給事中劉楷又上疏彈劾靳輔用人不當,河工道廳之中雜職人員一百多人,而治河無成,每年只聽報告沖決而已。御史陸祖修也彈劾靳輔“積惡已盈”,暗示應當殺了靳輔。一時之間,靳輔成了眾矢之的。靳輔不服氣,上疏為自己辯護。討論的結果決定給靳輔革職處分,任命福建總督王新命為河道總督,陳潢也被革去僉事道銜。不久,陳潢憂鬱而終。

王新命任河道總督四年毫無建樹,並貪腐庫銀6萬餘兩。康熙三十一年二月,康熙帝罷免王新命,重新起用靳輔為河道總督。靳輔以體衰多病推辭不被康熙帝允許。靳輔東山再起,儘管已年老體衰,卻仍決心為治河貢獻一切智慧和力量。他上任不久,陝西西安、鳳翔地區遭災,康熙帝下令截留江北20萬石漕糧,命從黃河運到山西蒲州。靳輔接受任務後,親自督運,圓滿完成任務,得到康熙帝嘉獎。靳輔還連連上疏,就如何繼續修治黃河、淮河及運河提出寶貴意見。

靳輔為人忠義,他念念不忘幕友陳潢,上《義友竭忠疏》為陳潢申冤。他在文中敘述了與陳潢如何相識、相知,志同道合,同舟共濟。在治河工程上,陳潢起草奏章文告,核算土方料物,精打細算,悉無遺漏;不避寒暑,無分晝夜,與河工同吃同住,十年如一日。正是在陳潢的大力協助下,靳輔才能遵從聖諭,竭盡全力投身治河工程,“俾兩河復歸故道,潢與有力焉”。他列舉陳潢治河功績後,情真意切地說:“臣知潢之才,感潢之恩,念潢之功。”“潢誠不幸而死,臣若避嫌隱忍,是臣生為負友之人。念臣衰病日甚,旦夕難保,若不及早陳情,一時風燭,死為負友之鬼。逢潢地下,何以相見乎?”靳輔請求皇帝念陳潢治河有功,恢復其原職,陳潢也可死亦瞑目,光耀黃泉,自己也得以安慰,仰荷天恩。而康熙帝藉口陳潢已死,竟擱置不議。陳潢的治河經驗,後來由他的同鄉張藹生收集為《河防摘要》《河防述言》,使後人不忘陳潢治河之功。

靳輔年已花甲,日夜操勞,不久便病倒了。尤其是為知己陳潢的遭遇憤恨不平,病情日益加重。康熙三十一年冬,靳輔病逝於任所,終年60歲。清廷按例給予祭葬,並追贈為太子太保、工部尚書,諡號“文襄”。康熙三十五年,朝廷批准廣大百姓的請求,在黃河岸邊為靳輔建祠。

靳輔、陳潢治河十餘載,先後疏通下流,大辟海口,開挑爛泥淺渚引河,整治高家堰,築塞翟家壩及清水潭諸決口,修復運堤,移建南、北運口,創開皂河、中河,終於大見成效。兩岸百姓免遭水患之災,暢通了漕運,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使運河兩岸各城市商品經濟日趨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在中國古代治河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王士楨在《靳輔墓誌銘》中稱讚他“其力可以任大事,其識可以決大疑,其才可以成大功”。

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第六次南巡。視察河工,在一次對吏部官員的談話中,康熙帝對靳輔的治河作了全面的評價。他說:“朕每蒞河干,遍加諮訪,沿淮一路軍民感頌靳輔治績者眾口如一,久而不衰。”

TAG: 靳輔治河陳潢康熙帝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