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在兒子身上裝攝像頭後才發現:總看孩子不順眼,是一種“成人病”

由 尹建莉父母學堂 發表于 歷史2022-12-29

居家辦公第三天,我已經想去業主群裡問問有沒有人願意“收走”我閨女了……

嘰嘰喳喳一刻也不得停,和聲細語說了八百遍“媽媽一會兒有個很重要的會”,結果安靜不到三分鐘就把臥室門拍得震天響,同事在電話那頭以為我家著火了;

尋思陪她玩一會兒吧又得聽她擺弄,比領導還難應付,人家說自己不會搭積木,我剛張嘴說“你先拿那塊黃色的”,話音還沒落地,她就突然大哭,越哄哭得越起勁;

看她吃飯也添堵,只要沒有她喜歡的雞蛋糕,午飯活生生能吃成夜宵,勺子還在碗裡戳來戳去,米粒兒揚得滿桌子都是,我一想到一會兒還得撅著腚擦地,火就騰地一下子竄起來……

這個孩子,怎麼就這麼讓人看不順眼呢?

——只要一和孩子單獨相處就覺得心裡煩躁,孩子乾點啥都覺得添堵、不省心,總看TA不順眼,總想說兩句,你也有過這種情況嗎?

其實問題不在孩子身上,這是父母自己的“病”。

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

前段時間,有位河北媽媽拍的影片上了熱搜。

這位媽媽的孩子每次一進超市就吵著要抱,不然就發脾氣、大哭。媽媽想不通原因,換了幾家超市也都是同樣的情況。

這天逛超市前,媽媽突發奇想,她決定把相機粘在孩子身上。

看到拍出來的影片,她瞬間就明白了。

在孩子的視角里,他看不到貨架上的商品,對他而言超市裡全都是“大人的屁股”……甚至人多的時候走兩步就看不到爸媽了,他只能緊緊抓住媽媽的衣角或者食指,時常還會被大人撞到,或者被手提包碰到。

我們和孩子看到的世界大不相同,如果父母們總是從自己的視角出發,總是用成年人的思維看待孩子,那怎麼看怎麼不順眼,就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了。

“9+3得進一位啊你怎麼就是不明白呢?”

“刷個牙有什麼好磨蹭的,趕緊收拾完去躺著啊!”“不是答應了自己收拾玩具嗎?又玩上了?”

停停停,這可不是孩子故意和你作對。

磨蹭和好奇都是孩子的天性,

他們對時間不敏感,身體控制力有待提高,學習運用新知識的能力也還不成熟。但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支配身體的能力慢慢變強,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恢復“正常”,只要父母沒去破壞。

尹建莉老師說,要體諒孩子,不要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TA,也不要催促,耐心地讓孩子慢慢學習做事。

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允許TA按照自己的步伐生活,我們要做的,就是蹲下來和孩子處於相近的高度,一起看世界,尊重TA、陪伴TA,並在TA有需要時提供適當的幫助和引導,如此足矣。

在兒子身上裝攝像頭後才發現:總看孩子不順眼,是一種“成人病”

剋制期待

孩子年歲增長,父母的期待會水漲船高,而這就成了新的“不順眼”原因。

我有個朋友,37歲了,但始終孑然一身,別說結婚生子,連戀愛都懶得談。平素也不和父母親近,逢年過節頂多轉筆錢,連電話問候都吝嗇——她實在是擔不起父母的高期待了。

在她沒上學的時候,家裡還一派祥和,偶爾調皮搗蛋,父母也能一笑了之,結果剛上一年級,父母就像突然換了個人。

學業上不能讓父母操心,考了90分會被問最高分多少,考個第五名會被要求反思為什麼別人能考第一名。“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聽得她耳朵都起繭子了,父母又在她書桌前的牆上貼了幾個毛筆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不僅如此,生活上有了諸多要求,比如見了人要熱情洋溢地問好、打招呼,請客人進門要會端茶倒水、表演節目,一旦有什麼不周到之處,父母就會語重心長地說:“你已經是個大孩子了,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麻煩別人,很多事情就算我們不說,你應該也能注意到。”

她清楚記得那時怎麼也學不會繫鞋帶,求了媽媽兩次,結果被說太依賴父母。一個六七歲的孩子,不依賴父母又能依賴誰呢?

後來她學會把鞋帶勒緊後揉成一團,塞進鞋裡踩在腳下。等到成年後能決定自己穿什麼鞋了,她再也沒穿過任何一雙要繫鞋帶的鞋子。

說起那段日子,她覺得自己既被父母保護在羽翼下,又被父母遺棄在風雨中,“不得一刻喘息又孤立無援”。

其實做父母的對孩子有期待很正常,而且合理的期待確實也有可能幫助孩子進步。

但前提是,家長們得搞清楚,

這份期待是家長自己的事

,孩子能不能實現、完成得好不好,都不是我們挑剔孩子的理由,因為這本就是TA的自由。

借用心理學者李雪老師的話講,“面板之外不是我”,剋制期待或守好邊界,這才是父母們的功課。

在兒子身上裝攝像頭後才發現:總看孩子不順眼,是一種“成人病”

在兒子身上裝攝像頭後才發現:總看孩子不順眼,是一種“成人病”

還三權給孩子

高期待,往往伴隨著強控制。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不僅要優秀,還要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式優秀。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是“如何看待家長對孩子的控制慾和高期待”,提問的人在做家教時遇見了這樣一對母女:

媽媽博士學歷,現在在高校裡當老師,女兒正在讀初三,成績中等偏上,但剛被評為“校優等生”。

媽媽是如何控制孩子的呢?

家教說,媽媽把控時間非常嚴格,週末兩天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十點,給孩子安排了滿滿當當的各科輔導。好好的週末,結果過得比周一到週五還累。

不僅如此,媽媽每週都會給家教老師做補課規劃,三個小時要完成四個小時的任務,上課時也會站在門外偷聽,如果完不成計劃會同時對家教和孩子表示不滿。在這位媽媽的眼裡,她女兒的成績就應該永遠全A。

那女兒什麼樣子?

——和媽媽截然相反。性格慢吞吞的,但又有些叛逆,對別人的干涉非常敏感且抗拒。上課時常常打斷家教問些不搭邊的問題,還總是吐槽媽媽的教育方式,認為自己沒有拿全A的能力。

這還不是控制慾帶給孩子最大的傷害,小女孩有自殘傾向。每次母女倆吵完架,媽媽都會當著孩子的面大哭一場,孩子就會打自己一頓讓媽媽消氣,然後轉身給家教發微信說自己“想死”。

也有其他學科的家教老師或委婉或直接地表示不認可這位媽媽的教育理念,但爭辯過後,一切如常,甚至會變本加厲地“報復”在小女孩身上。

家教老師形容這對母女的關係時用了一個詞,

“勢如水火”

生活裡與她們相像的親子關係並不少見,也並不侷限於母女之間。

在兒子身上裝攝像頭後才發現:總看孩子不順眼,是一種“成人病”

孩子在年紀小的時候,父母指東他們不敢往西,懲罰的手剛舉起來,孩子們就會乖乖順從;但孩子們年齒漸長,自我意識逐漸覺醒,想要掌控自己生活的念頭也愈發旺盛。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還是一味控制,只會激起孩子們的強烈反感,矛盾和衝突就無法避免了。

如何解決?尹老師一早便給出過答案:

“還孩子‘三權’,即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

小到幼兒園學什麼興趣班,大到學文學理、考研還是考公,包括是否結婚生子,始終允許孩子按照TA自己的想法去做,不剝奪TA的自由意志。父母可以提出建議,但孩子有決定自己是否接受的權利。

事實上,越早擁有這三權的孩子,越知道什麼樣的選擇,是真正適合自己、對自己好的。

反之亦是同理,這三權被父母奪走越久的孩子,要麼越不會做選擇,失去自我意識,要麼越會只是為了對抗父母而無法做出理智的決定。

很顯然,這兩者都不利於孩子的長久發展。

在兒子身上裝攝像頭後才發現:總看孩子不順眼,是一種“成人病”

寫在最後

生活裡,我們常常也會對領導同事不滿意,但頂多是私底下吐槽一番,應該沒有人會真的站出去要求他們改變吧……

所以說了這麼多,我們總是看孩子不順眼、總是想改變孩子,根本原因還是我們潛意識裡把TA當做自己的

附屬物

,凡事都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做;或是

作品

,因為覺得這個“作品”的優劣會反映出養育者的水平高低,所以強加干涉。

哲學家弗洛姆說:“如果沒有尊重,愛就很容易墮落為統治和佔有。”

尼采也說過:“小心防範那些愛你的人們為你戴上打著愛的名義的鐐銬。”

承認孩子是獨立個體,尊重TA的自由意志,學習和孩子同頻,同時練習剋制自己的期待,更重要的是,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還給孩子。

這不僅是為了孩子能活得更舒展,也會讓我們自己,更自由。

在兒子身上裝攝像頭後才發現:總看孩子不順眼,是一種“成人病”

當孩子磨蹭時,你催促ta快一點

當孩子成績不如意時

你強制ta多學一點,考得再好一點

當孩子叛逆時

你怒吼“不識好歹,辜負我的好心”

這是多少真實家庭的寫照呢?

孩子被父母保護在羽翼下

卻又像被遺棄在風雨中

這些違背孩子意願的嘮叨、壓迫和怒吼

又怎麼算是愛呢?

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控制而已

父母對孩子的愛

都藏在最真實的情緒裡

[微風]​[微風]​歡迎您來好媽媽成長營, https://i。zmedc。com/RFjIfi 成就孩子,幸福自己。

TAG: 孩子父母ta媽媽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