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蘇聯核計劃揭秘:“如果西方發動戰爭,將意味著資本主義的末日”

由 冰點歷史 發表于 歷史2021-12-07

“如果西方發動戰爭,將意味著資本主義的末日!”

這是1960年,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對全蘇聯人民的承諾。

此言一經報道,世界譁然。

赫氏發言,一貫牛叉,不過這次是帶底氣的牛叉。

蘇聯何以如此自信?

一份蘇聯兩代領導人秘而不宣、接力加碼的核計劃,或許能夠告訴你答案。

一、斯大林的憂慮

1945年7月17日,也就是美國成功試爆原子彈的第二天,波茨坦會議在德國召開了。

在這場決定對法西斯日本最後一擊的會議上,杜魯門對斯大林“偶然”而頗有意味地向斯大林提到:

“美國剛剛擁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破壞力異乎尋常巨大的新式武器。”

斯大林故意繞開議題,冷靜地說,那好啊,希望美國“會充分利用它來反對日本人”。

約瑟夫·斯大林當然知道杜魯門說的是什麼,強大的蘇聯情報,讓斯大林在美國核彈試爆的當天,就掌握了美國擁有原子武器的資訊。

但在未用於實戰前,斯大林對原子彈的威力持保留態度。

3周後,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小男孩和胖子,其巨大的威力,顛覆了人們對傳統炸彈的想象力,也震驚了蘇聯軍界、科技界。

8月17日,也就是在杜魯門向斯大林“劇透”原子武器整整一個月後,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宮會見了蘇聯核專家。

“同志們,我向你們提出一個要求。”他對庫爾恰托夫等科技大佬說,“你們必須在最可能短的時間裡,給我們國家提供原子武器啊!

“你們都知道,廣島和長崎事件,已經震撼了世界。

實力的對比已經被破壞了

!儘快造成原子彈,這就會為我們除去一個巨大的威脅。”

斯大林的講話,清晰告訴世人:原子彈不一定用來炸,但它是國家軍備實力的象徵,美國有蘇聯沒有,就是威脅。

事實上,在二戰結束後的幾年內,美國正是用原子彈威脅著世界,所謂原子彈訛詐。

這讓蘇聯如芒在背。

蘇聯原子彈計劃,並非這一天運作,但作為一個標誌性事件,此事正式提上日程。

斯大林講話3天后,也就是1945年8月20日,蘇聯成立了一個核工業機構管理“特別委員會”,斯大林親自為其命名為“鮑羅金諾”。

這,標誌著蘇聯核計劃的正式、快速、全面啟動。

鮑羅金諾,是1812年俄軍戰勝法國拿破崙侵略軍時的一個戰場。以此命名,體現斯大林在美蘇核計劃上扳回一局的決心。

1945年8月啟動,

1946年第一座原子反應堆建立,

1948年分離出鈽,

1949年春,蘇聯已擁有了足夠的鈽來製造第一顆原子彈。

貝利亞,蘇聯秘密警察系統總負責人,克格勃前身之頭目,直接負責核計劃人力、物力、財力、場地、資源等一切相關的調配。

他們以國家之力,以前所未有的協調力,讓核計劃在蘇聯超燃起飛,加速奔跑。

技術靠複製,過程不重要,速度第一位。

情報系統,是貝利亞的優勢,歐洲、美國科學家實驗室的資料,能在一夜之間到達斯大林的辦公桌上。

1949年8月初,在哈薩克境內的一片隔離帶內,準備試爆的核彈由4架飛機運抵了現場。

這些核裝置,幾乎是美國首顆試爆的“三一彈”和投向長崎的鈽彈的複製品。

8月14日、18日和22日,經過連續3次的大規模演習,

8月29日凌晨4時

,庫爾恰托夫下令點火,首顆蘇聯原子彈在大氣層爆破成功。

目睹著上升的蘑菇雲和2萬噸TNT爆炸威力造成的巨大破壞,蘇聯科學家和政要們喜極而泣。

僅僅4年,蘇聯就打破了美國在全世界保持的核壟斷,這一速度大大超過美國預想,其帶給世界的震動,不亞於4年前投向日本的“小男孩”和“胖子”。

蘇聯核計劃揭秘:“如果西方發動戰爭,將意味著資本主義的末日”

二、赫魯曉夫睡不著覺了

1953年3月,在蘇聯首爆核彈3年多後,“天才的導師”、74歲的斯大林驟然去世。

他的鮑羅金諾計劃,給蘇聯核研究帶來如下啟示:

1,造出一定數量的原子彈,打破美國的核威脅;

2,核彈對戰爭本身並沒有決定性意義,但對決定戰爭的發起有威懾意義。

斯大林去世時,鮑羅金諾計劃已經執行了8年,美國情報部門研究估計,這個好戰的民族,

此時可能已經造出了200枚原子彈。

事實上,根據解密後的資料,蘇聯在斯大林去世時擁有的原子彈數量,

一共才不到120枚。

更尷尬的是,它徒有虛名。

蘇聯核計劃揭秘:“如果西方發動戰爭,將意味著資本主義的末日”

須知,打破美國核壟斷是一回事,實際威懾到美國,是另一回事。這中間,還有個現實投放的可能性問題。

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的必備條件,除了原子彈本身,

還有2個因素缺一不可

一個是B29超級轟炸機,世界最牛空中堡壘;

另一個是天寧島飛機場的控制。

這兩個因素,確保了4噸多重的原子彈能夠被B29運到日本上空,投放後,駕駛員能夠再駕機安全返回美軍基地。

B29的轉場距離,也就是滿油空載直飛,最遠距離是9010千米。

但掛上炸彈執行作業,轉一圈再安全返回,也就是它的作戰半徑,只有兩三千千米了。

天寧島至日本的距離,尚不到3000米,恰好小於B29的作戰半徑。

蘇聯核計劃揭秘:“如果西方發動戰爭,將意味著資本主義的末日”

所以,當1944年6月,美軍攻下塞班島和附屬的天寧島之後,就預示著擁有B29的美軍,已經把日本收入囊中——終結日本,只是時間問題了。

因此,

B29+天寧島+原子彈

,是原子彈投放日本必不可少的三大硬性條件。

而如今,1953年,斯大林去世了,赫魯曉夫輾轉坐上頭把交椅了,雖然他們造出了120枚原子彈,但距離美國那麼遠,快半個地球了,怎麼投放過去?

蘇聯轟炸機技術,比美國落後至少10年,即便比照B29複製出的最先進的“圖4”,也無能為力。

蘇聯核計劃揭秘:“如果西方發動戰爭,將意味著資本主義的末日”

也就是這個原因,讓斯大林在1949年成功爆破首枚核彈後,並沒有太過興奮。

也就是這個原因,讓赫魯曉夫陷入了深深的憂慮。

據赫回憶,斯大林時期,在尖端國防專案方面,除了斯大林本人,別的政治局委員對核武器和運載系統,幾乎一無所知。

所以,當他掌權、獲知這一工作情況時,毫無心理準備的他,頓時“睡不著覺”了。

即使是1956年,這個徒有虛名、對美國沒有絲毫實際震懾力的原子彈,問題依然如故。

造原子彈,耗費大量國防開支,還沒有實際用途;不造,又面臨美國核訛詐……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蘇聯的洲際導彈出場了。

蘇聯核計劃揭秘:“如果西方發動戰爭,將意味著資本主義的末日”

(配圖,非文中所涉導彈)

三、第一次見到火箭

蘇聯導彈研製計劃的負責人,是火箭設計師科羅廖夫。

一次,他在政治局會議上向赫魯曉夫等人彙報了導彈的研究。

“我不想言過其實,”赫魯曉夫回憶當時他們第一次見到火箭時的情景,“但我要說,他給我們看時,我們就像一群綿羊第一次看見一扇新門一樣。”

“當他給我們看他的一支火箭時,我們覺得它簡直像一根巨型的雪茄煙的管子,我們根本不相信它會飛。

蘇聯核計劃揭秘:“如果西方發動戰爭,將意味著資本主義的末日”

“科羅廖夫帶我們去參觀發射臺,並且給我們解釋火箭如何操作。我們就像市場裡的農民一樣。

“我們繞著火箭轉來轉去,用手去摸它,拍拍它,看看它是否結實——除了舔舔它以便知道是什麼滋味外,我們樣樣都做了……”

科羅廖夫告訴這些領導人,這枚火箭不但會飛,而且可以飛7000公里遠。這成功解決了核彈運不到美國的瓶頸問題。

1950年代中期,赫魯曉夫以全國第一專案,來全力推動洲際導彈計劃的實施。

當時蘇聯

經濟總量不足美國的1/3,軍費開支卻達到其2/3。

如此投入,確保了蘇聯在全世界率先研究製造出了洲際導彈和人造衛星。

1957年8月21日,蘇聯SS6洲際導彈全程發射成功,射程8000公里。

蘇聯核計劃揭秘:“如果西方發動戰爭,將意味著資本主義的末日”

當蘇聯向全世界宣佈這一訊息時,美國還沒有能飛8000公里的導彈。

美國的地理安全屏障被打破了,導彈+核彈技術,讓美國低下了驕傲的頭顱。

這一技術不但改變了世界軍事力量的對比,也影響了蘇聯本國的國防戰略,甚至戰爭觀,和對未來戰爭的預測。

蘇聯傳統陸海軍不再受到重視,他們轉變觀念,認為國防首要力量,是發展火箭軍。

未來的世界大戰,就武器而言,首先是火箭核戰

爭,進行這種戰爭的基礎,首先而且主要是戰略火箭軍……”蘇聯元帥索克洛夫斯基在他著名的軍事著作《軍事戰略》中寫道。

蘇聯的火箭戰略,由此確立。

蘇聯核計劃揭秘:“如果西方發動戰爭,將意味著資本主義的末日”

他們預言,未來的戰爭一定是火箭戰爭,必然具有核戰爭的性質,甚至因此而否定區域性戰爭和常規戰爭的可能性。

不打則已,一打就是“毀滅性的火箭核戰爭”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蘇聯預言的火箭核戰爭並沒有如其所說。常規戰爭,仍然是戰爭的主要形態,而核戰爭並沒有上演。

蘇聯的火箭核戰略,是在美國核武威脅的背景下,蘇聯人千方百計尋找到的破題之路,一旦證明可行,當然會不遺餘力地宣傳、誇大其威懾力。

蘇聯核計劃揭秘:“如果西方發動戰爭,將意味著資本主義的末日”

事實上,彼時的蘇聯,的確極大地震懾了美國資本主義,強力地武裝了社會主義大家庭,同時也給赫魯曉夫的執政,帶來莫大的信心。

“蘇聯擁有原子武器和氫武器,以及運載這些武器的火箭。

如果遭到攻擊,蘇聯將要把進攻我們的一個或幾個國家,從地球上消滅

。”

1960年1月,赫魯曉夫在最高蘇維埃第四次會議上作裁軍報告時說,

“如果西方發動戰爭,這將意味著資本主義的末日!”

(完)

TAG: 蘇聯原子彈斯大林美國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