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李淵求李世民放過10個孫子,大臣提到一人,李世民:全部處死

由 小龍侃伿車 發表于 歷史2021-12-07

“中允功名洗馬才,舊僚陪送有誰哀?”

一首《詠史》揭示了皇族裡面的血爭,也揭示了皇權背後的人心。提到宣武門之變,不得不說的是,唐高宗李淵與他的兒子李世民,也就是李淵的次子,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太原起兵成事後,李淵答應將皇位傳給李世民,卻將皇位傳給了李建成。

天下平定後,李建成見李世民的威名越來越大,便聯合李元吉,一齊排擠李世民。外再加李淵此時還稍稍有些猶猶豫豫,從而使得朝廷中相互起衝突的人越來越多,也就釀成了各個兒子的兵戎相見。

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猜忌、兩派大臣的相互傾軋,最終於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以李世民射殺李建成與李元吉結束,史稱“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將李建成與李元吉射殺以後,心裡終是愧疚,帶領眾將士們來到李淵身邊哭泣。李淵見得李世民,淡淡地說道:“以前我錯怪了你。”李世民聽後,哭得更厲害些,李淵便隨即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李世民可以放過他的十個侄子。

李世民本來是答應的,可是後來聽到一謀士進諫:“皇帝您此時心軟倒是無妨,但您別忘了漢朝的劉安。”

李世民

劉安乃漢高祖劉邦之孫,乃劉長之子。漢文帝時期,劉長勾結匈奴,企圖造反。漢文帝知道後,下令將劉長流放。被流放的過程中,劉長“絕食自殺”,漢文帝聽聞,不免心中一震,憂傷湧上心頭,再這麼著,也是自己的親兄弟。

於是,便將劉長之子劉安封為淮南王。然正是這一封,劉安不僅不感恩,還在後來漢武帝時期,起兵謀反,後被發現,終得一自殺結局。

李世民本來沒有後怕,可料想謀士這一說,便心顫了一會子,就怕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於是,不得不狠下心來,下令將他的十個侄子全部處死。

玄武門之變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樓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周幽王被殺、隋煬帝夥同楊素殺了隋文帝與廢太子楊勇、玄武門之變、綏靖之役、奪門之役與九子奪嫡等數十種例子,無一不淋漓盡致的透過皇族間的自相殘殺而告知後人,親人在所謂利益面前,沒有親情可言。正如李世民所做的決定一樣。

然歷史上卻有這樣一位皇帝寧願只作個瀟灑愜意的詞人,也不想為皇族間的紛爭與蕪雜的朝政而費心。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

李煜,南唐後主,於九六一年繼位,後兵敗,被俘至汴京,封違命候,九七八年死於汴京。

“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始工。”是後人對他的評價,一曲《一江春水》寫出了亡國後的無奈,本應生在詩家,怎奈生於帝王家。“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

李煜

李煜,精書法,善音律。詩文詞均有造詣,乃詞的造詣最深。他的詞大多分為兩種,一種是亡國前,一種是亡國後。亡國前的詞,大多描寫宮闈私事與宮廷生活;亡國後的詞大多描寫自己對往事的留戀與自己憑欄遠望,夢裡重歸的景象。

且此期的詞可謂是千古流傳的“佳品”,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與李世民不同、與歷代王朝中的勾心鬥角不同、與一心一意處理朝政的皇帝不同,李煜並不關心朝中事務,也不關心各族間的爭鬥。

每日與妃子吟詩歌舞,飲酒對詞,剛好應了李白那句“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論皇帝,李煜稱不上好皇帝;論詩詞,李煜是“千古詞帝”來得當之無愧。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李煜的詞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比起皇帝,李煜不算是好皇帝。然與唐玄宗李隆基作較,兩者可以說是在某一程度上有著驚人的相似。

李隆基,六八五年生於洛陽,乃武則天之孫。景雲元年,聯合太平一齊發動“唐隆政變”,隨後又用了兩年稱帝,大唐由此便進入了“開元盛世”。然後期的李隆基,由於過度沉迷於享樂,致使奸臣當道,引發了安史之亂,導致大唐由盛轉衰。

善射騎、通音律、擅八分書。一首《霓裳羽衣曲》便是由他作曲。其舞、其樂著重描寫了浮生若夢,虛無縹緲的仙世生活與婀諾多姿、曼妙極致的舞姿,將其之奢靡貫穿了全曲,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開元二十八年,楊玉環於華清池初次覲見,他便以此曲作為引導。“天闕沉沉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

李淵求李世民放過10個孫子,大臣提到一人,李世民:全部處死

李隆基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一首《清平樂》,描繪了楊玉環的舞姿,更描繪了大唐的盛景。然,“百媚一笑,令玄宗神魂顛倒,從此不再早朝。”

天寶一十四年,安祿山發動叛變,一路直搗京師長安。天寶一十五年,長安被攻破,唐王朝岌岌可危。隨後,玄宗出逃,使得兵士們因飢餓而發生兵變,楊玉環被殺,兵變平息,史稱馬嵬驛兵變。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李淵求李世民放過10個孫子,大臣提到一人,李世民:全部處死

大唐盛景

不論是好也罷,壞也罷;李世民也好,李煜也罷;李煜也好,李隆基也罷,終究留給後人評判。歷史上的君王,大多順應歷史的趨勢而做出了自己的判斷,無論是誰,無論怎樣,都只能站在前人的立場上推己及人。

正所謂人,都有生而為人的權利,當然也有選擇的權力。即使李煜最後選擇了投降、李隆基選擇了出逃、李世民選擇了殺死十個侄子,也不能說他們的選擇便是不應該的。

就如一句話說:人創造了歷史,而不是歷史創造人。

李淵求李世民放過10個孫子,大臣提到一人,李世民:全部處死

大唐盛景

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眼中,都有一千種答案。更何況,他們是需要站在自己的立場與國家的立場上,儘管結果不是令他們所滿意,終究也不過淪為世人討論的話柄罷了。

可想、可嘆、可詠,也只是世人眼中的模樣。

TAG: 李世民李煜李淵李隆基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