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父親,你的愛我早晚會懂

由 土豆的人間煙火 發表于 歷史2021-07-07

文|張泠

儘管我們也有由民間專家學者倡議設立的父親節(陽曆八月八日),不過,大家依然約定俗成地選擇被世界眾多國家確定的六月第三個星期日作為父親節。其實,父親節定在哪一天,雖然有其理由和依據,但日期並不是關鍵,人們最為關注的是這個節日的意義——感恩父親。

父愛如山,父愛如海,父愛是一棵樹,父愛是一把傘……翻閱古今中外的文章,自是不乏歌頌父愛的美文,但是,與讚美母愛相比,人們對父愛的詠歎顯得更冷靜、更沉著、更剋制、更理性。與母愛甜絲絲、暖融融的直觀感受不同,父愛有時需要抽絲剝繭方能識其真容。

被誤解的父愛傷了誰

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寫過一篇《致父信》,讀過的人無不為之動容。少年麥家因為成分不好,經常被人欺負,但父親卻一直要他忍耐。一次,因父親被辱罵,麥家和三個同學又打起來,老師竟然也幫著拉偏架。心有不甘的麥家想在放學後復仇,沒想到聞訊找來的父親二話不說,揮手狠狠地給了已被打得鼻青臉腫的兒子兩個耳光,麥家頓時鼻血噴湧。從此,父子間有了深深的隔閡,兒子開始痛恨父親,逃離家鄉後的20多年,沒再喊過父親一聲。2008年汶川地震,震撼於親人間的生離死別,麥家決定回到故鄉,與自己的父親和解。然而,他萬萬沒想到父親再也認不出他這個兒子,因為他得了阿爾茨海默症。驚痛之餘,麥家陷入深深的悔恨和自責。父親去世一週年之際,他無限悲苦地寫下《致父信》。

年少的麥家當年無論如何不會明白,父親抽向他的兩個耳光裡包藏著怎樣冷酷的愛。因為成分不好,自己又被打成右派、反革命,風雨飄搖的日子裡,父親感覺已經沒有能力庇佑家人,所以,為了讓兒子少吃些苦頭,他只能勸其忍耐。然而,不聽話的麥家因為不能“忍辱負重”被打得鼻青臉腫,而且還要繼續主動“尋釁滋事”,這怎能不讓他又疼又急又怒?難道他不清楚兒子是因為他而被欺負?耳光甩出去的那一刻,父親的心裡又何嘗不是血流不止?否則,已患嚴重的老年痴呆症的他,何以見了去的人就問“你能讓我家老二回來看看我嗎”?

與麥家的悔恨和自責相比,孫成就欣慰多了,因為他能比較及時地與父親和解,結束父子間長達六年的冷戰。當病床上的父親用他骨節凸起的手抓著兒子的胳膊說“謝謝你來看我時”,孫成淚如雨下,他泣不成聲地說:“爸,兒子不孝,都是兒子不懂事!”

孫成的父親是老三屆畢業生,“文革”結束恢復高考,下鄉插隊的老孫拽著青春的尾巴考上大學。大學畢業後他成了一名公務員,並與大學女同學結為伉儷,兩年後有了兒子孫成。在別人看來,家庭條件不錯的孫成,應該是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沒吃苦、不受罪地長大,但實際上他吃的苦、受的罪比周圍任何一個同學都多。

老孫對兒子要求很嚴,從生活、學習到待人接物,他都有自己的標準。對此孫成雖有時也會心生委屈,但基本還都能接受,“嚴師出高徒”,父子一世又何嘗不是師徒一場。讓孫成最不能理解的是從10歲開始,每年的寒暑假他必須去父親當年插隊的村子幹農活,暑假要幹半個月,寒假要幹10天。冬天還好,農閒時節活兒不多;夏天就不同了,烈日當頭,田間勞作辛苦異常。老孫把兒子託付給當年插隊時結交的兄弟老李,老李也有一個兒子,比孫成大3歲。按照老孫的要求,孫成要與小李同吃同住同勞動,老李不準對其有格外的照顧;否則,他將延長兒子的下鄉時間。

孫成印象最深刻的是10歲那年暑假,去李伯伯家的第二天,爸爸讓他和小李哥哥一起去玉米地裡拔草。拔草這活兒有時間要求,必須要在太陽最毒的時候幹,以便讓雜草被曬蔫不再有復生的可能。因為是兒子第一次勞作經歷,老孫親自帶隊在正午時分來到農田。起初,被新鮮感、好奇心驅使,孫成很是興奮,但一小時不到,汗流浹背的他就被烈日暴曬、葉芒劃傷折磨得苦不堪言。兩畝地啊,在孫成眼裡,那麼遼遠,那麼廣闊,何時才能拔完?可是爸爸和小李哥哥卻默不作聲地勻速地往前挪移著。有幾次他想偷懶,但每次爸爸都恰如其時地回頭對他說:“喝點綠豆湯,抓緊往前趕,地頭上李伯伯準備了西瓜。”最後,孫成淚汗交流,爬著到達地頭。

這樣的假期下鄉勞動一直堅持到孫成上大學那年,因為小李到城市的建築工地打工,老孫便又讓兒子去同一個工地當小工。拗不過父親,孫成勉強同意。但隨著大學生活即將結束,他想在大三那年暑假,和同學們結伴進行一次尋訪古建築的旅行活動。旅行需要費用,當他張口向父母要錢時,老孫卻說:“供你上學、吃穿還不行,還得拿錢供你出去耍?有本事自己去掙,這個錢我不出。”或許是父親的高壓他承受得太久,或許是那天他心情太差,聽了老孫的話,孫成頃刻就如爆燃的火藥桶炸了起來,什麼封建家長作風,什麼苛刻的暴君,什麼變態虐子……從他的嘴中一股腦地噴湧而出。母親炸傻了,父親炸蒙了。而他,逞一時之快,甩下一句“這個家我真是待夠了”,便摔門而出。

後來,儘管他也回家,但父親再也沒有正眼看過他,父子間的冷戰由此開始,直到他結婚,老孫都沒有對他再笑過。工作後的孫成,進步很快,正當他洋洋得意之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到了兩位領導的對話。一位說:“孫成這個小夥子各方面都不錯,尤其可貴的是他能吃苦、有韌勁,有股子精氣神,身上幾乎沒有獨生子女那些毛病,值得好好培養。”另一位則說:“哈哈,我大學同學的兒子,你要是知道他爸爸是怎麼管教、磨鍊他的,就明白他為什麼會這樣了。”那一刻,孫成像釘在地上一樣,佇立許久。當晚下班,他買了很多爸爸喜歡吃的菜餚,興沖沖地往家趕,但家裡無人。從打給媽媽的電話裡他才知道,爸爸病了,已經住院半個月。“媽,爸住院你怎麼能不告訴我呢?”來到醫院,孫成見到媽媽就開始埋怨。“你爸不讓我告訴你,他那說一不二的脾氣你還不知道?”媽媽有些無奈,“他說你們最近在趕工程,很忙,不想讓你分心。”

絕大多數對父親心生怨恨的子女,往往都是因為父親的武斷、嚴厲、蠻橫、粗暴。但是,仔細想想,若不是時代、環境、條件所迫,若不是望子成龍心切,恨鐵不成鋼,哪個父親不願以慈父形象示兒?當然,不管怎樣,都不該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然而,不是所有的父親都學過教育學,不是所有的父親都能輕而易舉地掙錢養家餬口,不是所有的父親都能有順心的人生境遇。可是,無論他們怎樣,我們都不該懷疑為父者的舐犢之心。那些沉默的父愛、粗放的父愛,需要子女們蘸著歲月的汁水細細嚼、慢慢品。

父親是我的領航人

近段時間,從濟南山師附中走進北大校園的韋東奕火了,人們稱他是“數學大神”“數學大牛”。韋東奕有今天的成就,自然要得益於他天賦異稟,但更重要的應該是家庭環境的薰陶。韋東奕的父母均任教於山東建築大學,父親是數學教授。他說自己對數學的痴迷,應該是受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韋家有很多關於數學的書,淺顯的或難懂的,上小學時,他就時常隨手拿來讀,久而久之,讀數學書成為他消遣的一種方式。韋父生前在家要是沒事幹了,就會對兒子打趣道:“來,我們做道數學題。”

像韋東奕這樣的家庭教育氛圍自然是每個孩子都希望擁有的,可是誰都清楚這是不可能的。然而,沒有教授父親,沒有科研氛圍,並不代表普通父母不能營造良好的家教環境,並不代表父母不能從自身做起,以自己的興趣培養孩子的興趣,以自己的志向影響孩子的志向。從某種程度上說,父母的愛好左右著孩子的未來。

生意人曉峰喜歡打麻將,每逢週末或節假日,經常約幾個牌友來他家搓上幾盤。曉峰的妻子喜歡吃零食,在她看來最愜意的事情莫過於坐在沙發上,一邊追著劇,一邊往嘴裡填著“酸甜苦辣鹹”。一雙龍鳳胎的兒女從兩歲開始,最大的愛好就是玩麻將牌和吃零嘴。有一次,當老師的表姐來家裡做客,看到兩個3歲的孩子邊吃零食邊有模有樣地喊著、出著麻將牌,很是驚訝。她嚴肅地說:“曉峰,‘養不教父之過’,你要是希望孩子將來像你一樣連高中都考不上,你就繼續玩。”一直很信任、佩服表姐的曉峰,突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紅著臉說:“姐,我聽你的,為了孩子,我一定改。你幫我!”

調查發現,從父母喜歡看書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十有八九也會愛上看書;從父母喜歡打麻將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十有八九也會戀上打麻將。俗語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崽子會打洞”,將這句話的含義拓展出去,其實它是在告誡父母要以身作則,要以自己的言行為兒女示範。

美國哲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裡指出,父親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與無條件的母愛不同,父親是有條件的愛,父親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

父親,您是我們的領航人。滄海茫茫,或風平浪靜,或暴風驟雨,您的愛,我們早晚都會懂的。

TAG: 孫成父親麥家父愛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