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張仲景:千秋醫聖懸壺濟世,傳世藥典杏林春暖

由 小偉看旅遊 發表于 歷史2021-05-16

一:少年立志。

張仲景是我國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他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被後人尊稱為“醫聖”。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張仲景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官員家庭,父親在朝中任職。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使童年的張仲景有機會接觸到許多文學典籍。長大後的張仲景篤實好學,博覽群書。尤其酷愛醫學書籍,對醫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張仲景尤其對古代名醫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這一切都為他後來成為一代醫學大師奠定了紮實深厚的基礎。

二:艱苦求學。

張仲景生活的年代,社會動盪不安,朝政混亂不堪。兵禍綿延,戰亂不止,疫病流行。年輕的張仲景從小萌發了治病救人的願望。他在10歲左右,就拜當時的名醫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張伯祖性格沉穩,生活簡樸,醫術精湛。他自己非常喜歡勤奮好學,刻苦努力的張仲景。把自己畢生行醫積累的豐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他。有了名師的支援和教導,年輕時張仲景學習更加刻苦勤奮。他孜孜以求的博覽醫書,廣泛吸收各門各派醫家的經驗用於臨床診斷,很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為了世之名醫。

三:撰寫醫書。

張仲景在醫學上提倡“勤求古訓”,非常善於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他博覽歷代醫書,加以總結歸納。其中尤以《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延伸率。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此外張仲景還博採眾方,廣泛蒐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甚至他對許多民間驗方也都盡力蒐集,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就這樣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和刻苦積累。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結合他

個人

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這部著作一經完成便“大行於世”。《傷寒雜病論》成為了歷代醫者推崇學習的醫學典範,也挽救了無數病人的性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四:坐堂問診。

儘管張仲景醉心醫學不願為官。但由於父親的關係,他還是被舉為孝廉,擔任長沙太守。進入官場後的張仲景仍然堅持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治病救人。他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讓有病的百姓進到大堂上,來。再由他自己挨個仔細地為百姓診治。這一舉動使當地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歡飲鼓舞。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的仁心善舉就把醫生看病稱做“坐堂問診”。

張仲景:千秋醫聖懸壺濟世,傳世藥典杏林春暖

五:醫德醫風。

張仲景為人謙虛謹慎,提倡終身堅持學習。他在序文中說: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學習不是靠天賦,而是靠刻苦努力,不懈鑽研來獲得知識。醫學沒有止境,必須終身堅持學習,紮紮實實,活到老,學到老。

張仲景:千秋醫聖懸壺濟世,傳世藥典杏林春暖

張仲景還為後人樹立了淳樸無華、勤懇踏實的學風。著名《傷寒雜病論》的著述風格就相當樸實簡練,毫無浮辭空論。這種務實的醫學寫作風格對後世中醫著作影響很大。張仲景以身作則,無論是診病還是學習時,只要遇到一絲一毫的疑問,他都會“考校以求驗”,絕不放過,一定要堅持不懈,弄清楚是怎麼回事。

張仲景:千秋醫聖懸壺濟世,傳世藥典杏林春暖

六:軼事典故。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期間。眼見冬至來臨,寒風刺骨,雪花紛飛。許多貧苦人家衣不遮體,食不果腹,把耳朵都凍爛了。憂國憂民的張仲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決定幫助自己治下的百姓度過難關。

張仲景:千秋醫聖懸壺濟世,傳世藥典杏林春暖

經過研究,他研製了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祛寒嬌耳湯。將羊肉、辣椒和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煮熟。吃了“嬌耳”,喝了熱湯,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再也沒有人凍傷耳朵了。後世為了紀念張仲景的仁心仁術,就一直在冬至這天吃餃子。並且打趣道:冬至吃餃子,耳朵不會凍。

張仲景:千秋醫聖懸壺濟世,傳世藥典杏林春暖

TAG: 張仲景醫學醫術傷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