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秦檜的兩句牢騷詩,成為教書先生的口頭禪,從前的學生常會聽到!

由 隔夜說動漫S 發表于 歷史2021-05-10

秦檜的兩句牢騷詩,成為教書先生的口頭禪,從前的學生常會聽到!秦檜留下的半首詩,被換了種說法,成為教書先生的口頭禪!

祖父是舊式文人,年輕時,以塾師為業(就是私塾先生),靠教書維持生計。但是,那個時代的教書人,收入並不高,並且還不穩定,勞神費力還落不到省心,因為,整天與一堆不曉世事的娃娃待在一起,確實令人難以開懷。所以,當時的教書先生們常常會暗自抱怨:“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

所謂的“孩子王”,指的就是教書先生。“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是指,只要家裡能勉強維持生計,就不去當教書先生。在古代,文化人雖然普遍會受人尊重,但是,身為墪師,卻是文化人中的落魄者,地位與待遇不可能與那麼成功晉級的科舉驕子相比擬的。

不唯是祖父的時代,即使是再往前推、再往前推,一直推前到孔夫子辦學時,他的日子也不順心,所以才會有後來的周遊列國之舉,其目的是想要得到當權者的垂青。所以,後世的讀書人,都以“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為目的,尤其是隋唐開啟科舉之門後,讀書人更是樂此不疲。但是,能透過科舉之路站到人生峰巔的人,畢竟少之又少,大部分人讀書人都會有孫山之後徘徊,最終選擇教書育人為業,以了餘生。

其實,在歷史上,也有許多“功成名就”的私人老師,那就是帝王師。比如墪師有個別稱,名“西賓”,墪師稱“西賓”,就源自一位著名的教書先生——桓榮。桓榮少時家貧,拜九江郡人朱普為師,後赴長安學習,靠做傭工養活自己,精力不倦,十五年沒有回家

探視

,直到王莽篡位時才回去。恰逢恩師朱普去世,桓榮到九江郡奔喪,自己揹著土為老師築墳,於是留下來教學。新莽大亂時,桓榮抱著經書與學生一道逃入山谷之中,雖然常飢餓,但講經論卷不止,一生以教學為樂。

桓榮六十多時,天下易主,劉秀勝出,建立東漢,桓榮被召太子劉莊(光武帝劉秀第四子)的墪師(初為太子少傅,後遷太常)。劉莊即皇位後,是為漢明帝。明帝對桓榮仍十分尊敬,常到桓榮住得太常府內,聽桓榮講經。漢代席地而坐,室內座次以靠西牆(西邊),面向東方為尊。漢明帝給桓榮安排坐西南面東的坐席,表示對啟蒙老師的尊敬,從此,“西席”變成了對教師的尊稱,也稱“西賓”。

其實,能幸運如桓榮的教書先生,鮮于鳳毛麟角,大多數讀書人只能終老於鄉野僻壤的三尺講臺,因而,自感於鬱郁不得志者大有人在。時間上溯到明代,在教書人中就流行過與“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一語相類的自嘲,叫“我若有道路,不做猢猻王”。所謂“道路”指生活的門路,而明人語中的“猢猻王”,就是教書先生,“猢猻”係指像猴一樣調皮難伺候的學生娃。說的是稍微有點辦法,就不會跑出來教書的。

其實,明代教書先生口中的那句“我若有道路,不做猢猻王”,是脫胎於一位宋代名人之口,那

個人

就是以“莫須有”的罪名配合皇帝將岳飛置於死地的大奸臣秦檜。明代郎瑛在其《七修類稿》中說:“近世嘲學究雲:‘我若有道路,不做猢猻王。’本秦檜之詩也。秦蓋微時為童子師,仰束脩自給,故有‘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

秦檜的祖上也是讀書人,其父秦敏學就曾輾轉多地為官,做過江西玉山及靜江府古縣(今廣西永福縣)的縣令。秦檜出生時,正是乃父宦遊途中——出生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江邊一條船上出生的,因為那條船是用檜木製成的,所以父親給他取名為檜,是希望他將來能有“檜”一樣的美好品質。沒想到,他成功登頂後,卻將父親的期望拋卻腦後,成為人人唾棄的奸人。

“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猴孫王。”就是秦檜未發達時的兩句牢騷,因道出了天下教書人的悽苦心聲,所以才流傳至今的。秦檜進士及第之前,為了餬口,也曾做過多年的私塾的先生,靠微薄的收入度日。說實話,秦檜是個“心有大志”的人,一輩做個教書先生,他是死也不甘的。所以,面對當時的困境,他才發一通“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這樣的牢騷。

與只求“三鬥糧”的近代教書先生不同的是,秦檜對於生活的最低要求是“水田三進畝”,這就註定了他的人生目標有異常人。為了出人頭地,秦檜一邊教授童蒙,一邊發奮苦讀。政和五年(1115年),24歲的秦檜終於進士及第,被補為密州(今山東濰坊諸城)教授。雖然仍然是教書,但那可是朝廷給的金飯碗,與以前自謀出路的墪師不可同日而語。

秦檜雖然汙名難除,受人唾罵,但是,他的這兩句牢騷卻因為是“發乎心聲”,而流傳了下來。

(圖片來自網路)

TAG: 教書先生秦檜桓榮猢猻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