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經絡的功能【病理+臨床】

由 國粹針灸文化 發表于 健康2021-04-27

傳承中醫文化,培養中醫人才

希望更多人能分享給身邊的朋友,讓每一箇中國人都能學習中醫,認識中醫

經絡的生理功能

經絡縱橫交貫,遍佈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官竅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

構成經絡系統和維持經絡功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稱之為經氣,經氣運行於經脈之中,故又稱脈氣。經氣是人體真氣的一部分,為一種生命物質,在其執行、輸布過程中,表現為經脈的運動功能和整體的生命機能。

《靈樞·經脈》曾經指出:“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這裡概括說明了經絡系統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又可理解為經絡系統有以下幾方面的功能:

一、聯絡作用

人體是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脈筋骨等組成的,它們雖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進行著有機的整體活動,使機體內外、上下保持協調統一,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有機配合,相互聯絡,主要是依靠經絡的溝通、聯絡作用實現的。由於十二經脈及其分支的縱橫交錯,人裡出表,通上達下,相互絡屬於臟腑,奇經八脈聯絡溝通十二正經,十二經筋、十二皮部聯絡筋脈皮肉,從而使人體的各個臟腑組織器官有機地聯絡起來,構成了一個表裡、上下彼此之間緊密聯絡、協調共濟的統一體。所以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靈樞·本髒》)。

二、感應作用

經絡不僅有執行氣血營養物質的功能,而且還有傳導資訊的作用。所以,經絡也是人體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資訊傳導網。當肌表受到某種刺激時,刺激量就沿著經脈傳於體內有關臟腑,使該臟腑的功能發生變化,從而達到疏通氣血和調整臟腑功能的目的。臟腑功能活動的變化也可透過經絡而反映於體表。經絡循行四通八達而至機體每一個區域性,從而使每一區域性成為整體的縮影。針刺中的“得氣”和“行氣”現象,就是經絡傳導感應作用的表現。

三、濡養作用

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均需氣血濡養,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而氣血透過經絡迴圈貫注而通達全身,發揮其營養臟腑組織器官、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所以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靈樞·本髒》)。

四、調節作用

經絡能執行氣血和協調陰陽,使人體機能活動保持相對的平衡。當人體發生疾病時,出現氣血不和及陰陽偏勝偏衰的證候,可運用針灸等治法以激發經絡的調節作用,以“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靈樞·刺節真邪》)。實驗證明,針刺有關經絡的穴位,對各臟腑有調節作用,即原來亢進的可使之抑制,原來抑制的可使之興奮。

經絡學說的應用

一、闡釋病理變化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經絡有執行氣血,感應傳導的作用。所以在發生病變時,經絡就可能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映病變的途徑。“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人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人舍於臟腑也”。

經絡是外邪從皮毛腠理內傳於五臟六腑的傳變途徑。由於臟腑之間有經脈溝通聯絡,所以經絡還可成為臟腑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如足厥陰肝經挾胃、注肺中,所以肝病可犯胃、犯肺;足少陰腎經人肺、絡心,所以腎虛水泛可凌心、射肺。至於相為表裡的兩經,更因絡屬於相同的臟腑,因而使相為表裡的一髒一腑在病理上常相互影響,如心火可下移小腸,大腸實熱,腑氣不通,可使肺氣不利而喘咳胸滿等等。

經絡不僅是外邪由表人裡和臟腑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透過經絡的傳導,內臟的病變可以反映於外,表現於某些特定的部位或與其相應的官竅。如肝氣鬱結常見兩脅、少腹脹痛,這就是因為足厥陰肝經抵小腹、布脅肋;真心痛,不僅表現為心前區疼痛,且常引及上肢內側尺側緣,這是因為手少陰心經行於上肢內側後緣。其他如胃火熾盛見牙齦腫痛,肝火上炎見目赤等等。

二、指導疾病的診斷

由於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絡屬的臟腑,它可以反映所屬經絡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根據疾病所出現的症狀,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絡的臟腑,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例如:兩脅疼痛,多為肝膽疾病;缺盆中痛,常是肺的病變。又如頭痛一證,痛在前額者,多與陽明經有關;痛在兩側者,多與少陽經有關;痛在後頭部及項部者,多與太陽經有關;痛在巔頂者,多與厥陰經有關。《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也是在經絡學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辨證體系。在臨床實踐中,還發現在經絡循行的通路上,或在經氣聚集的某些穴位處,有明顯的壓痛或有結節狀、條索狀的反應物,或區域性面板的形態變化,也常有助於疾病的診斷。如肺臟有病時可在肺俞穴出現結節或中府穴有壓痛,腸癰可在闌尾穴有壓痛,長期消化不良的病人可在脾俞穴見到異常變化等等。“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就指出了經絡對於指導臨床診斷的意義和作用。

三、指導疾病的治療

經絡學說被廣泛地用以指導臨床各科的治療。特別是對針灸、按摩和藥物治療,更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針灸與按摩療法,主要是根據某一經或某一臟腑的病變,而在病變的鄰近部位或循行的遠隔部位上取穴,透過針灸或按摩,以調整經絡氣血的功能活動,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而穴位的選取,就必須按經絡學說進行辨證,斷定疾病屬於何經後,根據經絡的循行分佈路線和聯絡範圍來選穴,這就是“循經取穴”。

藥物治療也要以經絡為渠道,透過經絡的傳導轉輸,才能使藥到病所,發揮其治療作用。在長期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根據某些藥物對某一臟腑經絡有特殊作用,確定了“藥物歸經”理論:金元時期的醫家,發展了這方面的理論,張潔古、李呆按照經絡學說,提出“引經報使”藥,如治頭痛,屬太陽經的可用羌活,屬陽明經的可用白芷,屬少陽經的可用柴胡。羌活、白芷、柴胡,不僅分別歸手足太陽、陽明、少陽經,且能引他藥歸人上述各經而發揮治療作用。

此外,當前被廣泛用於臨床的針刺麻醉,以及耳針\電針、穴位埋線、穴位結紮等等治療方法,都是在經絡學說的指導下進行的,並使經絡學說得到一定的發展。

經絡系統遍佈全身,氣、血、津液主要靠經絡為其執行途徑,才能輸布人體各部,發揮其濡養、溫煦作用。臟腑之間,臟腑與人體各部分之間,也是透過經絡維持其密切聯絡,使其各自發揮正常的功能。所以經絡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內外,聯絡上下,將人體各部組織器官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透過經絡的調節作用,保持著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平衡協調。經絡又能將氣血津液等維持生命活動的必要物質運送到全身,使機體獲得充足的營養,從而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此外,經絡又是人體的資訊傳導網,它能夠接受和輸出各種資訊。

轉發分享給關心的人

多一個人看到,就多一份健康!

TAG: 經絡臟腑人體經脈經絡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