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膽小不是膽的體積小,而應當是膽虛,要講明白這個問題,你知道嗎?

由 張機書友會 發表于 健康2021-04-23

膽小不是膽的體積小,而應當是膽虛,要講明白這個問題,首先得說一說膽的生理功能。

1。貯藏和排洩膽汁:膽汁,別稱“精汁”、“清汁”,來源於肝臟。“肝之餘氣,洩於膽,聚而成精”(《脈經》)。膽汁由肝臟形成和分泌出來,然後進入膽腑貯藏、濃縮之,並透過膽的疏洩作用而入於小腸。膽汁“感肝木之氣化而成,人食後小腸飽滿,腸頭上逼膽囊,使其汁流入小腸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傳渣滓。若膽汁不足,則精粗不分,糞色白潔而無黃”(《難經正義》)。肝膽同屬木行,一陰一陽,表裡相合。“膽者,肝之腑,屬木,主升清降濁,疏利中土”(《醫學見能》)。故膽腑亦具疏洩之功,但膽的疏洩須賴肝氣疏洩而行其職。所以膽的作用方向是疏洩、下降。

貯藏於膽腑的膽汁,由於肝的疏洩作用,使之排洩,注入腸中,以促進飲食物的消化。若肝膽的功能失常,膽的分泌與排洩受阻,就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現厭食、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若溼熱蘊結肝膽,以致肝失疏洩,膽汁外溢,浸漬肌膚,則發為黃疸,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特徵。膽氣以下降為順,若膽氣不利,氣機上逆,則可出現口苦,嘔吐黃綠苦水等。

2。主決斷:膽主決斷,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過程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膽主決斷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驚大恐)的不良影響,以維持和控制氣血的正常執行,確保臟器之間的協調關係有著重要的作用。故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精神心理活動與膽之決斷功能有關,膽能助肝之疏洩以調暢情志。肝膽相濟,則情志和調穩定。膽氣豪壯者,劇烈的精神刺激對其所造成的影響不大,且恢復也較快。所以說,氣以膽壯,邪不可幹。膽氣虛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時,則易於形成疾病,表現為膽怯易驚、善恐、失眠、多夢等精神情志病變,常可從膽論治而獲效。故曰:“膽附於肝,相為表裡,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類經·髒象類》)。所以膽氣壯就勇敢、有勇氣,膽氣虛則怯懦、畏懼。

3。調節臟腑氣機:膽合於肝,助肝之疏洩,以調暢氣機,則內而臟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縱橫往來,並行不悖,從而維持臟腑之間的協調平衡。膽的功能正常,則諸髒易安,故有“凡十一髒取決於膽”(《素問·六節髒象論》)之說。即所謂“十一髒皆賴膽氣以為和”(《雜病源流犀燭》)。人體是一個升降出入氣化運動的機體,肝氣條達,氣機調暢,則臟腑氣機升降有序,出入有節,而陰陽平衡,氣血和調:膽為腑,肝為髒,臟腑之中髒為主,腑為從:何謂“十一髒取決於膽”,而不雲“十一髒取決於肝”呢?因為肝為陰木,膽為甲木,為陽中之少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素問·陰陽離合論》)。陰為陽基,陽為陰統,陽主陰從,即陰之與陽,陽為主導。膽為陽木,而肝為陰木,陽主陰從,故謂“十一髒取決於膽”。也就是肝的疏洩功能是透過膽的疏洩來完成的,肝是疏洩功能的“決策者”,膽是疏洩功能的“執行者”,肝為“將”,膽為“兵”。

總之,“十一髒取決於膽”旨在說明在思維活動中,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肝膽相互為用,而非指膽具“五臟六腑之大主”的作用。膽之決斷必須在心的主導下,才能發揮正常作用。所以“心為君主之官”,“心為君”、“肝為將、為謀臣(隱居幕後)”、“膽為兵”。

心、肝、膽的這一功能常說心膽,不說肝,也並不是說肝不重要。心膽失常,有哪些表現呢?主要有以下幾種病症。

心膽氣虛證,中醫病證名。是指稟賦不足,或暴受驚嚇,導致心虛膽怯,心神失養,神魂不安所表現出來的虛煩不寐,膽怯心悸,舌淡,脈弦細的一類病證。常見於不寐。心虛則神不內守,膽虛則少陽之氣失於升發,決斷無權,則肝鬱脾失健運,痰濁內生,擾動神明,故遇事易驚,神魂不安,可至不寐。

心虛膽怯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七情所傷,或平素心虛膽怯,突遇驚恐,忤犯心神,心神動搖,不能自主所表現出來的一類病證。常見於心悸。平素心虛膽怯,突遇驚恐,忤犯心神,心神動搖,氣血虧損,心虛膽怯,心神失養,不能自主,故心悸不寧,善驚易恐,坐臥不安,惡聞聲響;苔薄白,脈細略數或細弦為心氣虛之象。

總結一下,膽虛主要是膽氣虛,心虛,可有心氣虛,也有心血虛。並且他們往往相兼為病。

下面介紹中醫治療膽病的八法:

膽為六腑之一,附於“肝短葉中”,足厥陰經屬肝絡膽,足少陽經屬膽絡肝,兩者互為表裡,功同一體,膽可助肝共司謀慮決斷、疏洩條達之職。

但在以五臟為中心的理念指導下,醫者多詳於肝而略於膽,殊不思膽屬奇恆之腑,既有腑的形態,又有髒的功能,實而不滿,滿而不實;貯藏傳送清淨之膽汁,洩注胃腸,協助脾的運化。且肝以升為用,膽以降為和,升降相因,方能保持動態平衡。若升與降、疏與洩失調,則每易肝膽同病,互為影響。

而且“心與膽相通”,“肝與大腸相通”(《醫學入門》)。脾之升從乎肝,胃之降從乎膽。故臨證不僅要治肝不忘膽,還要膽胃、膽脾、膽腸、膽心同病同治,才能體現臟腑相通的整體治療特色。

膽病常見者有黃疸、膽脹、脅痛、腹痛,涉及膽囊炎、膽結石、膽囊息肉、佔位性病變、胰腺炎等,且與多種肝病有密切關係。

辨證有肝膽氣滯、肝膽火旺、肝膽溼熱、肝膽痰瘀、膽鬱痰擾多類,與其他臟腑同病的還有膽胃不和、膽熱腑實、心膽虛怯、膽心同病(膽心痛)等。但其治則總應以通為用,以降為和。順其性而調之。必要時在以通為補的基礎上,亦可補而通之。

論其治療大法雖有多端,但每因證候複合兼夾,臨床必須雜合用之。茲舉其要者條例於下:

一法曰舒鬱:意在疏肝以解鬱,理氣以利膽,適用於“肝膽氣滯證”。多因情志刺激,抑鬱不樂所致,與素體肝鬱有關。

症見胸脅脹痛或竄痛,手按不舒,喜太息,多愁善感,容易生氣,婦女月經不調,經來乳脹,舌苔薄白、尖邊紅,脈弦等。

方用柴胡疏肝散,若屬血虛肝鬱,可取逍遙散,氣鬱化火者加丹皮、梔子,氣逆噫噯加黃連、吳茱萸、白芍。

二法曰苦洩:治取苦寒逆折之品,清洩肝膽火熱。適用於“肝膽火旺證”,鬱火、溼火雜見。

症見急躁易怒,面紅目赤,頭脹頭痛,口苦口乾,小便黃赤,面板溼疹,陰下溼癢,舌苔黃燥、質紅,脈弦數等表現。

方用龍膽瀉肝湯,溼火重者加黃連、大黃、黃柏、土茯苓;鬱火重者加香附、夏枯草、丹皮。

三法曰清化:此乃清熱與化溼複合並投,以治“肝膽溼熱證”。溼熱既可外受,亦可內生,多因過食甘肥厚味,嗜酒過度,以致釀溼生熱。

症見脅肋脹痛,脘腹脹滿,噁心嘔吐,厭食油膩,大便溏垢不爽,小便黃赤,口苦口黏,面目發黃,面板瘙癢,舌苔黃膩質紅,脈弦滑或數、或濡。

方選茵陳蒿湯、茵陳四苓湯、甘露消毒丹。臨證應辨溼重、熱重、溼熱並重,隨其主次消長,動態演變及相關兼夾病理因素配藥。

四法曰和降:此為苦辛合法,苦降辛通,和中開痞,洩肝安膽之意,適用於“膽胃不和證”。

症見脘腹、痞脹,嘈雜泛酸,噫氣,口苦,苔黃脈弦。方選半夏瀉心湯、梔芩二陳湯合左金丸之類。此即《靈樞·四時氣》所說:“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是也。

五法曰通利:腑以通為用,司傳導之職,若“膽熱腑實”,膽液不能疏洩,則通導失司,腑氣壅塞,不通則痛。

症見脅痛如絞,脹痛引背,灼熱拒按,寒熱弛張,胸悶口苦,泛惡欲嘔,大便多秘,目黃膚黃,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方取大柴胡湯、蒿芩清膽湯,通利與和解並施;有黃疸者加茵陳,便秘加芒硝。

六法曰消積:溼熱滯留,膽失疏洩,久而痰凝血瘀,“痰瘀鬱膽”,結為砂石,變生息肉。

症見常苦右側脅肋脹痛,胸悶脘痞,脂餐加重,便意不爽,口苦,尿黃,或體形偏胖,舌苔黃薄膩、質暗,脈小弦滑。治當化痰以消結,化瘀以軟堅。

方用自擬四金化積湯(金錢草、海金砂、礬鬱金、雞內金、酢漿草、虎杖、威靈仙、莪術、青皮、枳實、陳膽星、烏梅肉)等。

七法曰靖養:膽靖則神安,養心鬱自解。多屬長期抑鬱不樂,或因驚恐過度,以致“心膽虛怯”或“膽鬱痰擾”。

症見心悸不寧,煩躁不寐,焦慮不安,若氣鬱生痰,則伴見眩暈、嘔惡、痰多、口苦,苔膩罩黃或黃滑,質淡紅,脈濡滑。方用《千金》定志丸合黃連溫膽湯。

八法曰溫通:久病入絡,溼熱痰瘀阻滯膽道,鬱遏肝陽,生髮條達失司,以致膽鬱絡瘀,甚或“膽心同病”。

症見膽區怕冷喜溫,脅背脹痛,時作時止,得溫為舒,厭食生冷,大便或溏,或見膽區絞痛牽引胸背,短氣乏力,舌苔淡黃質暗紫,脈細弦、或沉弦或細澀。多見於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結石等久病,或膽心綜合徵之卒痛,治當溫膽通絡。

方用桃仁紅花煎、當歸四逆湯加肉桂、吳茱萸、川椒、九香蟲、甘松、檀香、蓽茇等。陽氣虛衰者加人參、制附子、乾薑、炙甘草、良姜、當歸等補而通之。

卒痛勢急者,急服蘇合香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之類。《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憑脈辨證,即似指膽心痛,心律失常而言。

上列治法,臨床還應根據證候的交叉錯雜,動態演變,組合應對,才能達到機圓法活的化境。

TAG: 疏洩肝膽膽氣症見口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