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可樂也曾含可卡因?當毒品還不是毒品的時候……

由 MED24 發表于 健康2021-06-26

我們在新聞報道中常常聽說“鴉片”、“海洛因”、“冰毒”等毒品,毒品的種類繁多,劑型各異,為了掩人耳目,有些黑暗的角落裡甚至還出現了假扮成“可樂”、“奶茶”、“跳跳糖”等零食外形的新型毒品。

絕大多數人對毒品都聞之色變,呻吟、亂性、痛苦、死亡……毒品的標籤遠不止這些。但是,讓人意外的是,被稱為“萬毒之王”的海洛因,最早是作為藥品被髮明出來的……

我們來看看毒品的分類:阿片類、可卡因類、大麻類、中樞神經型分類……這些詞彙在藥學中同樣存在。在英文中,毒品與藥物同為“drug”,歐美通常把吸毒人員成為藥物濫用者。實際上,多數毒品的前身就是藥物,它們在誕生之初原本承載著治病救人的使命……

嗎啡

Morphine

“治療鴉片成癮”

從生理學的角度上來說,人類的快樂來自多巴胺的分泌增多。具體來說,當人處在期待階段時,多巴胺分泌增多,表現興奮、激動、情緒緊張。當事情成功後處在滿足階段時,內啡肽分泌增多,表現抑制、鎮靜、情緒舒緩。

多巴胺是激情,讓身體興奮,內啡肽是享樂,讓身體感受滿足。

而鴉片成癮的原因,則與內啡肽有關。

人類用罌粟果汁製成鴉片,最初被用作鎮痛、止瀉和止咳的藥物。但很快,人類發現吸食鴉片以後會感到奇特的愉快。十九世紀初,德國化學家澤爾蒂納(F。W。A。Serturner)從鴉片中分離出嗎啡晶體,並用希臘夢神(Morpheus)為其命名為嗎啡。

嗎啡與內啡肽的化學結構與作用機理都極其相似。嗎啡進入人體後,會與體內的阿片受體結合。當大量的外源性嗎啡進入人體,下丘腦管轄分泌內啡肽的組織會認為體內的內啡肽已經足夠多了而停止分泌。當分泌內啡肽的組織長期不分泌內啡肽,它會逐漸退化。停藥後,身體裡既沒有外源性嗎啡,也不再分泌內啡肽,人體就會出現一系列負面反應,內啡肽調控的所有功能就都失效了。從個體層面,則表現為各種負面感覺重疊的、生不如死的感覺。

但即使如此,嗎啡在抑制疼痛方面的效力近乎鴉片的十倍。嗎啡的誕生和其藥效還是引起了製藥公司的注意,它以“鴉片的替代品”為宣傳點被大肆傳播。

時至今日,嗎啡的第一身份仍然是極好的止痛藥,對其的濫用才是第二身份毒品。WHO推薦,嗎啡是治療重度癌症的金標準用藥,歐洲姑息治療學會也認為嗎啡是治療中重度癌痛的首選用藥。

(注射針技術改進後,嗎啡獲得了市場的青睞)

海洛因

Heroin

“治療嗎啡成癮”

公元前,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就提到用柳葉汁來鎮痛和退熱;十八世紀,英國牛津郡的牧師向倫敦皇家學會報告了他應用柳樹皮治療熱病的情形;十九世紀,《柳葉刀》上刊登了一篇以柳樹皮提取物用作藥物治療的實驗報告。隨著越來越多的理論與臨床,人類從柳樹中提取出水楊苷,並將其衍生物水楊酸廣泛用作風溼病、關節炎等治療。

但水楊酸作為中強酸,長期服用對患者胃部的傷害十分明顯。1897年,拜耳製藥的科學家費力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開始著手改進水楊酸——乙醯水楊酸誕生了。和水楊酸相比,乙醯水楊酸的鎮痛效果更好,藥效更長,對患者的副作用也大大減輕。1899年,拜耳公司以“阿司匹林(Aspirin)”註冊了這個藥。

阿司匹林面世後,費力克斯並沒有停下研發的腳步。改進水楊酸的方法或許讓他大受啟發,只不過他不知道,他的故技重施卻意外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費力克斯新的研究方向是嗎啡,彼時的嗎啡作為“鎮痛效果世界第一”的天然物質依舊沒有擺脫阿片類藥物祖傳的高成癮性。有了阿司匹林的經驗,費力克斯僅僅花了11天時間就合成出了二乙醯嗎啡——即海洛因,拜耳用Herion為其命名——英雄式的發明。

醫學界苦嗎啡的成癮性已久,海洛因的出現讓拜耳看到了無限的商機,它被冠以“不會上癮的嗎啡”稱號,未經臨床直接上市銷售。起初,海洛因的確不負“英雄之名”,它讓肺癆病人平靜,讓抑鬱患者明朗,就連尼泊爾的瘋人院都開始使用海洛因治療,一時間,海洛因成為了“安撫痛苦的靈魂”。

相較於嗎啡,海洛因的有效成分二乙醯嗎啡,確實能夠更快地突破血液和腦補屏障,起效更迅速,鎮痛更明顯。但二乙醯嗎啡進入人體後會迅速水解為單乙醯嗎啡,乙醯化使得它進入人體後被吸收的效率更高了。

因此當癮君子接觸到海洛因,他們放棄了注射嗎啡,改為吸食海洛因,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宛如宿命般,罌粟妖冶,將人類玩弄於股掌之間。嗎啡當初被用來治療鴉片成癮,海洛因被用來治療嗎啡成癮,而接下來,另一種阿片藥物美沙酮則被用來治療海洛因成癮……

阿司匹林與海洛因,誕生時間不過相差11天,一個成為了拯救世界的世紀良藥,一個卻是帶來黑暗的毒品之王……

(海洛因暢銷時曾和阿司匹林同框出現)

可卡因

Cocaine

“Cocaine,Coca-Cola。”

冷知識:最早的可口可樂是一種含有可卡因成分的飲料。

古柯這種植物橫貫了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加文明的歷史。三千年前,古印第安人就有咀嚼古柯葉的習慣。他們咀嚼摻入草木灰和石灰的古柯葉來解除疲勞、消除病痛。南美部落的巫醫甚至使用古柯葉和酒精對病人麻醉後進行手術。

直到現在,古柯葉都還被南美洲的一些土著視作聖草。

十九世紀,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G。 Friedrich)首次從古柯葉中提取出麻藥成分;隨後,奧地利化學家阿爾伯特·紐曼(Albert Neiman)製取純度更高的物質——可卡因。

可卡因能夠導致多巴胺的分泌增加,其對於神經系統既有獎賞效應又有強化效應(獎賞效應指大腦視之為內在的正性刺激;強化效應指促使相關行為重複發生的刺激)。

可卡因誕生之初被用作區域性麻醉劑,用於眼科手術表面麻醉和神經叢注射區域性麻醉。到這裡,可卡因還是被中規中矩地作為麻醉劑。

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and Frend)讓可卡因搖身一變,成為大眾嗜好的娛樂消遣藥物。佛洛依德將可卡因稱為“富有魔力的物質”,並將其用於治療幻想症,這些結果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可——《波士頓醫學雜誌》稱“適量使用古柯不僅有益健康而且大有裨益”;《治療學學報》稱“情緒低落時用上點無害的藥物是必不可少的”。

發酵到十九世紀末,人類對可卡因的濫用達到了全盛時期,我們初代的“肥宅快樂水”也在這個時期面世了。

可卡因、可樂果、蔗糖、食用油、香精等,再加上一點意外混入的蘇打水,第一杯可樂誕生了!

可口可樂(Coca-Cola)這個名字正是來源於古柯(Coca)和可樂果(Kola)。當時的肥宅們發現這個新型飲料雖然不含酒精,但卻可以帶來酒精類似的快樂。直到1903年,可卡因中毒致死的報告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可卡因開始受到限制,可口可樂公司才從配方中去掉了可卡因。

(癮君子會將紙鈔捲起來吸食可卡因)

除此以外,在戰爭時期被用作興奮劑的苯丙胺(冰毒前身),減肥藥研發過程中的副產品MDMA(搖頭丸主要成分)……甚至於更早的時候,製作毒品的原料只是用來榨油、煮藥和製茶,即使是萬惡之源的鴉片,在最初也是作為藥用。

時至今日,一些化學合成的新型毒品也在黑暗的角落伺機傳播,合成毒品毒性強烈,會對大腦神經細胞產生直接的、不可逆的損害。過去,部分毒品的出現曾是輔助臨床、治癒患者的“解藥”,但其與生俱來的成癮性與部分人類的濫用卻將其煽動成毀滅文明的大火。現如今,傳播毒品更是殘害人類、危害社會的惡行。

1987年12月7日聯合國大會透過42/112號決議設定,每年的6月26日是“禁止藥物濫用和非法販運國際日“,以表明聯合國要建立一個無藥品濫用的國際社會,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加強行動及合作的決心。

編輯:格格巫 石榴王

TAG: 嗎啡可卡因海洛因毒品內啡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