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為什麼孩子聰明卻不愛聽你的?很可能是父母缺乏了這個知識儲備

由 精神心理專家何日輝 發表于 健康2021-06-22

不少家長問我:“何主任,你是怎麼做到讓孩子願意聽你的話的呢?”

經過那麼多年的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臨床心理干預,我愈發深刻地感受到,心理干預是否能起效除了與技術有關之外,還與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的個人感悟、認知層次有關,哲學知識儲備就是後者的其中一個方面。

很多青少年患者聰慧擅辯,邏輯性強,涉獵面廣,也愛思考。在討論一些認知層面的話題時,他們冷不丁會丟擲哲學話題,“你覺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你覺得什麼才叫做有價值的人生?”“到底什麼是成功?”

(這類孩子曾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又很可能過早閱讀哲學書籍,這是弊大於利的。因此,在整體上並不建議青少年閱讀哲學書籍。 )

如果這時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功力”不足,缺乏思想積累,對他們的提問含糊其辭,或者將問題反問回去,或者給出“心靈雞湯”式的常見答案的話,他們很容易會感到懷疑、輕視。心理干預或相關心理服務就很難取得理想效果了。

所以,我一直保持學習哲學知識的習慣,也建議廣大精神衛生從業人員加強對這個學科的學習,加深自身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之前我就推薦過周國平的相關著作和課程。

最近我瞭解到一本哲學類新書——《改變觀念:量子糾纏引發的哲學革命》,由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成素梅所著,她研究量子力學哲學已有30多年。

圖片來源於網路

哲學這門學科分了很多不同的研究領域,除了我們相對比較熟悉的人文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等之外,科學哲學也是非常重要的領域。

而該書討論的,就是科學哲學家迫切需要全面理解量子力學的概念本質,對量子糾纏帶來的科學革命展開系統研究的話題。

也就是說,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基礎的現代物理學誕生後,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和開啟方式也要隨之改變,而不是仍停留在經典物理學時期。

用學者成素梅的話來說就是:“這已不是對傳統哲學的修正或補充,而是需要一次脫胎換骨式的大轉變”。在量子假設、量子機率、量子關聯等理論的影響下,我們的自然觀、機率觀、因果觀、乃至三觀都要發生巨大的變化,這又肯定會影響到人的心理。

圖片來源於網路

對物理和哲學有興趣的讀者們可以自行了解此書,我最近也買了一本,正在研讀,若有深刻的感想和啟發也會進一步分享。

還有,我很認同成素梅學者所總結的一句話,“

越具有創新性的認知,越不是理性推理的結果,而是科學家在認知實踐中直覺感悟的產物

。”

我們不敢妄稱自己為科學家,但我們核心的心理干預技術——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就是從臨床實踐中而來,而且主要來自於催眠治療師Lucy大量的實踐、個人獨特的閱歷、感悟和直覺,以及我的跨學科知識背景帶來的思考和感悟。

雖然該技術還沒有得到臨床科學研究和循證醫學的支援,但臨床應用時其高效性令人驚訝。我一直不明白背後的科學原理,後來學習認知神經心理學,瞭解到病理性記憶和記憶再鞏固理論,才找到了該技術的理論支撐。

各個學科、甚至很多行業都存在這樣的創新規律。踏踏實實地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重不重要?邏輯推理和演繹重不重要?這當然都很重要,這是我們獲得靈感的基礎土壤之一。

但如果光靠啃現成的知識體系,整體埋頭推理、計算,這可能很難實現有突破性的創新。

在心理學的發展史上,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固然是作出了很大貢獻,但因為與科學心理學漸行漸遠,已經逐漸式微。

認知主義和行為主義也發展得非常成熟,第二代和第三代認知行為療法還得到了循證醫學的認可。但該理論及技術主要停留在人的外顯記憶層面,未能深入到內隱記憶,難以觸及精神心理障礙的根源。

而且,科學精神心理學的發展離不開基礎學科的發展,比如物理學、腦科學、神經生物學、哲學等。如果一味鑽研傳統精神心理學的知識,不跨學科學習,不去了解心理學背後的“底層邏輯”,甚至也不重視臨床發現的話,可能辛辛苦苦搞了一輩子也還是沒跳出前人的框架。

可以設想,如果一名抑鬱症或雙相障礙的青少年患者,其對於哲學的理解已經深入到量子力學基礎上的科學哲學層面,而我們的精神科大夫和心理衛生工作者卻對此一無所知。那我們如何獲得其內心的認同和信任?如果缺乏信任,又如何獲取良好的療效?

如果其父母在這些方面也是一片空白,那孩子內心深處對父母會有怎樣的評價和感受?除了因遭受疊加性心理創傷帶來的負性情緒外,他們還可能對父母感到失望,甚至鄙視。如果親子隔閡越來越大,父母又怎能幫助孩子加快康復?

希望父母們能在自我反省的基礎上,不斷與時俱進,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提升自己的認知層次,引導孩子更加心身健康地成長!

希望從事精神心理工作的同仁們能不斷跨學科學習,盼望在我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我國的精神心理衛生事業也迎來脫胎換骨般的大轉變!

TAG: 哲學認知心理心理學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