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想到自己終究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心裡就會顫抖,正常嗎?

由 掙脫枷鎖的囚徒 發表于 健康2021-06-11

死亡焦慮

想到自己終究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拽文的說法就是“對自我湮滅(不存在)狀態不可避免性的預期”帶來的不良情緒反應,醫學上稱為“死亡焦慮”。

也就是白話說得“怕死”。

人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怕死的存在,因為人被認為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具有自我意識的存在。

也正因為人類的這種自我意識,只要存在正常認知的個體,都不同程度存在死亡焦慮反應。

當然,不同人,處在不同時間,不同狀況下,死亡焦慮的存在程度不同。

死亡焦慮往往會被與死亡相關的事件或因素觸發。

一般而言,健康人死亡焦慮就較低;相反,面臨死亡的絕症病人通常具有很高水平的死亡焦慮。

當然,即使是健康人,如果經常面對和處理與死亡相關的事務,也可能會存在較高的死亡焦慮。

比如,殯儀館工作人員和醫護人員。

也就是說,怕死是人之常情,死亡焦慮在人類中普遍存在,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

但是,如果每當想到死亡就會導致諸如顫抖、出汗甚至不能從事正常活動,用白話說就是“怕死怕得要死”,就不正常了。

這在醫學上被稱為“焦慮症”,屬於精神障礙性疾病範疇。

為了更好的認識和麵對死亡,處置死亡焦慮,我們需要對死亡焦慮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總體上說,死亡焦慮具備六個方面的特徵:

情緒反應

我們知道,對具有現實和潛在危害的恐懼和焦慮是一種適應性保護機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遠離危險。

對於生命而言,可以產生最大限度恐懼的危險就是死亡,因此,怕死可以說是有自我意識人類的一種本能。

恐懼和焦慮必然伴隨著一定的情緒反應。

死亡焦慮情緒反應在大腦系統的基礎包括涉及隱性(無意識)恐懼記憶發展的杏仁核及相關結構;和涉及顯性(有意識)恐懼記憶發展的海馬和相關大腦皮層區域。

而這兩個系統由於大腦更廣泛的功能區域存在關聯,這也就是無論是現實的死亡威脅,還是與死亡相關的事務都有可能觸發死亡焦慮的原因。

認知

死亡焦慮的產生源自人們對生與死的認知,即死亡焦慮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人們發現死亡與生命不相相容,即死亡與生命不能同時存在,對於生命來說,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由於所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的環境不同,尤其是文化氛圍不同,不同的人都會建立起自己的一個認知體系。

死亡在認知體系中的“定位”不同,所能產生的死亡焦慮也就不同。

如果死亡被整合或成為核心認知體系的一部分,也就說“正確認識了生與死的關係”,死亡可能並不會被視為那麼具有威脅性,歲死亡就會具有更高的耐受或可接受性,因而死亡焦慮程度就相應低一些。

比如,信仰宗教的人死亡焦慮往往較少;相信死亡後生命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的人死亡焦慮程度也會較低。

在老年人的調查發現,對宗教信仰的忠誠度和生死相關習俗相信度也會影響死亡焦慮水平。

體驗

通常,死亡焦慮在很大程度上被有意或者無意地否定或壓制。

(談論)死亡禁忌就是有意壓制的最好體現。

由於生命只可能有一次,活著的人從來沒有體驗過死亡。

因此,死亡焦慮並不是意識經驗的一部分。

但是,一些人生體驗對死亡焦慮可以產生明顯甚至巨大影響。

比如,20世紀70年代,世界範圍內興起的“有尊嚴的死亡”運動,就對緩解死亡焦慮產生了巨大影響。

自尊是一種文化衍生的結構,它高度依賴於社會驗證。

對於“有尊嚴的死亡”的追求,自然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衝死亡焦慮。

發展

想到自己終究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心裡就會顫抖,正常嗎?

死亡焦慮的表達因人的身心發育階段而不同異。

一般認為,人生旅程是一個健康連續過程,不同階段都具有適合特定年齡的身份危機,這些危機的不斷出現和解決反映出一個人的不斷成熟。

年齡已被認為是影響死亡焦慮感的重要因素。

比如,研究發現,認同危機增加了大學生的死亡焦慮;到了人生的晚年,追求自我完整或絕望也極大地影響著死亡焦慮。

總體上講,年輕時死亡焦慮較低,中年人的死亡焦慮程度較高,並在成年後期開始出現下降,到老年期最終趨於穩定。

人們往往認為,隨著死亡的臨近,老年人“理應”更怕死。事實上,老年人死亡焦慮程度普遍低於中年時期。

社會文化的塑造

既然,如上所述,死亡焦慮的產生源自認知,接受不同的教育,所建立起來的不同知識體系,所生活的文化,特別是宗教信仰,都對死亡焦慮的產生和改變具有巨大影響。

對宗教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世界上幾乎所有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有關生與死的形而上學體系。

但凡能得到廣泛傳播的宗教,總是那些“很好”地“解決”了生與死這一基本問題的體系。

想到自己終究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心裡就會顫抖,正常嗎?

其中,“輪迴說”,“復活說”,“天堂說”,不管是否真實,都讓人們對死後充滿了良好的憧憬,因而極大地降低了歲死亡的恐懼,從而降低了人們死亡焦慮程度。

想到自己終究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心裡就會顫抖,正常嗎?

如果從無神論轉而皈依其中的任何一種宗教,都自然會降低死亡焦慮程度。

即使不考慮宗教,世俗文化同樣對死亡焦慮具有影響。

比如,一項調查中,與澳大利亞男性相比,日本男性的死亡焦慮程度更高。

動機來源

想到自己終究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心裡就會顫抖,正常嗎?

死亡焦慮是生物現象動機的重要來源。

研究發現,死亡焦慮的心理防禦是激發人類各種行為的動力來源。

死亡的提醒會增加人們對自尊,遵守社會規範等的追求。

通俗一些說就是,人們認識到生命的有限,死亡的不可避免,通常會激發人們透過行為改變來追求更完美的人生。

綜上所述

,對於生命而言,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對於存在自我意識的生命體,死亡焦慮就是必然存在的普遍現象。

但是,如果有人在沒有遭遇現實、緊迫的死亡威脅的狀況下也會經常想到死亡,併產生心慌、顫抖、出汗等軀體症狀,甚至因此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就不再單純是死亡焦慮反應,而是屬於精神障礙性質的“死亡焦慮症”,就不正常了。

TAG: 死亡焦慮不同認知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