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為什麼精神心理疾病到了春天,更容易發作?

由 薩嘎的生活 發表于 汽車2021-12-06

春天是心理疾病的高發季。

據統計,每年3-5月份精神疾病複發率佔全年的70%以上。尤其是患有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的患者,更容易受季節的影響。

最近幾年以來,隨著精神心理疾病不斷被提及和科普,使得人們都漸漸接受了心理問題的存在。

但是,其中也不乏有很多人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把部分疾病歸類為性格標籤:

“我強迫症可嚴重了,玩遊戲有一點操作失誤就想重新開始。”

“這有什麼可焦慮的,你就是抗壓能力太差。”

“這個人總是臨時變卦,我懷疑他有精神分裂。”

“強迫”“精神分裂”這樣的詞最初來源於對心理疾病的描述。

事實上,真正意義上的心理疾病也並不是大家口中所說的那樣簡單。

在此,我們想向大家做個科普,看看大家有哪些對心理疾病的典型誤讀——當一種心理疾病被誤解時,對真正的心理疾病患者就是個災難。

今天,就先從大家最常聽到的強迫症、焦慮症以及精神分裂說起吧。

強迫症

“我很愛收拾東西,肯定有強迫症”

強迫症曾一度被當做調侃的物件,用它開玩笑似乎總是特別有意思。

“我的強迫症特別嚴重,吃炸雞的時候一定要配上可樂。”

強迫症就像一個有趣的自我介紹,給自己添了那麼一點小個性,讓人印象深刻。

因此,在真正的強迫症患者找人傾訴時,得到的回答可能是“我從小就有強迫症,哈哈,你也有強迫症啊?習慣就好。”

這種時候,強迫症患者內心一定是崩潰的。

因為這個被調侃、被當作玩笑的“強迫症”,和那個將患者折磨得生不如死的“強迫症”完全不同。

那麼,真正的強迫症到底是什麼樣?

強迫症是一種慢性、難治性疾病,主要症狀是強迫思維及強迫行為,患者因此非常痛苦卻無法擺脫。

之前我曾接待過一位典型的強迫症案例,來訪者怕出錯,怕髒,怕受傷,怕倒出的水濺回臉盆了,就要接水後重倒,反覆好多次。

哪怕自己也知道沒有必要,哪怕自己也不想這樣,可就是控制不住。

後來她的症狀逐漸加重,不敢用手碰襪子,冬天溫度只有七八度時也不穿襪子,怕真菌會染到手上;怕聽到人咳嗽、吐痰,看到這些就必須閉緊嘴巴,到後來儘量避免出門。

患者感覺非常痛苦,她想上班,但因病情無法上班。

焦慮障礙

你是不是最近壓力太大了?

焦慮障礙往往是另外一個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心理問題。

生活這麼累,每個人的肩上都有一堆擔子,誰還沒焦慮過?

確實,焦慮在我們當前的生活中非常常見,它甚至對我們有些“好處”,比如明天要考試,今天感到的焦慮就可以幫我們更加努力地複習。

正常的焦慮是一種有用的情緒,它是一種情感表現,一種當人們面對潛在的危險時,都會產生的情感反應。

可一旦談起焦慮障礙,我們可能就不能對它這麼輕視了。

常見的病理性焦慮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恐懼症、社交焦慮症、廣場恐懼症、特殊恐懼症以及驚恐障礙。

所謂的病理性焦慮包括這些特點:無明確致焦慮因素,致焦慮因素和反應不相稱,程度嚴重,持續時間過長。

這已經和正常的焦慮完全不同了。

焦慮障礙不僅是慢性疾病,而且容易復發,也容易和抑鬱症等其他心理疾病共病。

如果你感覺自己的焦慮無法調節,就請及時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

為什麼精神心理疾病到了春天,更容易發作?

精神分裂症

分裂?分裂成了幾個人格啊?

一提到“分裂”兩個字,大家最容易聯想到的往往是人格分裂。

這概念大家太熟悉了。

畢竟這類精神疾病戲劇性很強,從電影到小說到電視劇,這種題材非常常見。

但是,精神分裂症卻和分裂的人格一點關係都沒有。

精神分裂症屬於精神病的範疇,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嚴重的一類。

在精神分裂症這裡,“分裂”是指人的主觀感覺,思維,意志,情感,行為等心理功能與客觀現實之間的分離與不一致,而非指任何器質性的分裂樣病變。

為什麼精神心理疾病到了春天,更容易發作?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狀與“多重人格”是非常不一樣的,它的主要症狀包括思維聯想散漫、妄想、異己體驗、幻聽、情感淡漠、緊張症等。

具體來說就是,患者會言語紊亂,思維奔逸,有各種妄想(比如被害妄想),也會幻聽,聽見別人在議論自己,命令自己等等,甚至有時會產生視幻覺。

所以,精神分裂症雖然嚴重,但是患者並沒有“分裂”成很多人格。

常常被誤解的心理疾病,除了以上這幾個,當然還有很多。

比如自閉症,根本就不是“不喜歡和別人來往”這麼簡單,也不是什麼“天才病”,而是很嚴重的一種先天性障礙。

但幸好,現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了解心理疾病。

許多借用心理疾病為素材的影視作品、媒體,也有了更多對心理疾病更準確的描繪。

希望我們都可以摘掉對精神心理疾病的有色眼鏡,對每一個生命都能保持尊重。

為什麼精神心理疾病到了春天,更容易發作?

TAG: 強迫症心理疾病焦慮精神分裂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