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關於“共和元年”的由來 是權宜之計 還是早有預謀

由 禒劑談歷史 發表于 遊戲2021-04-21

中國歷史有明確紀年開始於公元前841年,這一年又稱“共和元年”。現在“共和”指的是一種政體,是相對於君主制而言的,但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卻不同於今天的意義。正統史書對“共和”的描述是這樣的:

周厲王時期,任用榮夷公為卿士,推行專利政策,將工商業收歸政府統一經營。這項政策實施後,人們的生活日益艱難,住在都城裡的國人不滿周厲王的暴虐措施,因此怨聲載道。周厲王感覺事態不妙,於是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國人批評朝政,還從衛國找來巫師,專門監視批評朝政的人。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國人不敢在公開場合議論政治,但是在路上透過相互使眼色來表達心中的不滿。周厲王對此十分滿意,召穆公嘆息道:“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啊!人們表面上不敢評議朝政,但是心裡卻已經積怨很深了,怕是要發生大禍啊!”公元前841年,國人忍無可忍,終於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暴動。人們圍攻王宮,要殺死周厲王。周厲王十分恐慌,倉皇逃往彘(今山西霍州)這個地方。國人打進王宮後沒有搜到周厲王,便一路追殺太子靜,來到了召穆公的家裡。召穆公無奈,只好將自己的兒子冒充太子送出去,保住了太子的一條命。此時國中無主,經大臣們商議,由召穆公和周定公主持大局,暫時代替周天子行使職權。由於兩人共同執政,因此歷史上稱之為“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也就被稱為“共和元年”。共和行政維持了14年之後,周厲王在彘死去。大臣們立太子靜為王,就是周宣王。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國人”的情況,因為“共和”源於國人發動的一次暴動。周朝建立以後,實行了分封制度,周天子的直轄區叫做“王畿”,王畿有“國”、“野”之分,兩者之間以“郊”為分界線,“郊”即國野之間交界處的意思。周初的分封,常常有武裝殖民的性質。周人跑到一塊陌生的土地,建起城堡,架起武器,便宣佈此地歸自己所有。當地人起初自然不同意,但打不過周人,只好臣服。“國”的本義是指天子居住的王城和諸侯國的都城。周人住在城裡,稱為國人,原住民住在野外,稱為野人。國人雖然不如希臘城邦的公民那樣可以被選為執政官,但權力也是很大的。在很多中小國家,國人對國君不滿意,就可以把他廢掉。

由此看來,國人具有一定的政治權利,與貴族階層的關係比較密切,他們廢黜君主的可能形式是存在的,然而一些史料的記載卻使人產生疑問。如果是國人自發暴動,那麼為何沒有軍隊鎮壓,任其圍攻王宮?王畿附近有一些諸侯專門負責保衛王室,此時為何無人進京勤王救駕?周厲王逃亡時為何不投奔王畿附近的諸侯,而捨近求遠跑到偏遠的彘?在流亡的14年中,周厲王為何不謀求復辟?種種跡象表明,這次所謂的暴動其實是一次有預謀的政變。但是疑點仍然有很多,如果是政變,那麼主謀是誰?政變的發動者趕走了周厲王,為何最後還政於其子周宣王?

關於周厲王去彘之事,《國語》中有“乃流王於彘”和“王流於彘”的記述,也就是說,周厲王是被流放到彘的,而不是自己逃到那裡的。《史記》上說,周曆王禁止國人議論政事之後,“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相與畔”的意思就是相約造反。看來這次暴動直的很蹊蹺,國人在路上使眼色正是為了傳遞發動政變的訊號,然而若想找出政變的發動者,就必須要了解國人暴動事件的起因。

周厲王繼位後,為了振興王室,起用了榮夷公和虢公長父為卿士,用來牽制周定公、召穆公、芮伯等老卿士,因此必然遭到失去權勢的王公貴族的抨擊。榮夷公得勢後,開始實施專利政策,表面上看似乎有將私營企業收歸國有的意思,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西周時期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私營工商業者,原本一切行業都歸官府經營,各行各業都有專門的官員進行管理。周厲王之所以支援榮夷公推行專利政策,可能是想將被貴族控制的工商業重新收歸王室管理,實際上是一種加強王權的改革措施,因此損害了那些貴族的既得利益。

這樣,失去政治權力的召公、周公、芮伯等人,以及失去經濟利益的中小貴族,都對周厲王頗為不滿,於是打著百姓苦不堪言的旗號,利用國人發動了一次有組織、有預謀的政變。

因此,政變的真相可能是這樣的:

周厲王為了強化王權,起用榮夷公、虢公長父等人為卿士,以此制約召穆公、周定公等人。召穆公等人心有怨言,卻不敢公開表達,於是聯合中小貴族和廣大國人,指示他們抨擊朝政。周厲王下令禁止毀謗王室,並派衛國巫師監視國人,導致怨聲載道。召穆公認為時機成熟,於是暗中釋出政變資訊,國人以使眼色的方式傳遞資訊,約定政變時間。政變發生時,軍隊和周邊諸侯都已經被召穆公等人安排好,所以國人在沒有遇到阻礙的情況下,輕鬆俘虜了周厲王。召穆公等人不想落得個“弒君”的罪名,於是將周厲王流放到偏遠的彘,此後嚴密地監視他的言行,防止他復辟。按理說,周天子出逃時理應帶著家眷,但事實上太子靜並沒有隨行。其實太子被召穆公扣留在鎬京作為人質,這也是周厲王一直沒有謀求奪回王位的重要原因。

其中還有一個疑點,那就是召穆公是否用自己的兒子代太子靜去死呢?召穆公發動這次政變是為了與周厲王做交易,也就是讓周厲王交出權力來換取兒子的性命,所以政變者不見得非殺太子不可。所以用自己的兒子替太子去死,可能是召穆公為了贏得好名聲而編造的謊言,也有可能是他導演的一出苦肉計。

關於“共和元年”的由來 是權宜之計 還是早有預謀

周厲王死於彘之後,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根據史書記載,周宣王時,召穆公和周定公等人仍然手握大權。由此可知,周宣王為召、週二公所立,他們這樣做正是為了保住甚至加強手中的權力。

似乎共和之謎已經解開,但是《竹書紀年》中提到了一個被稱為“共伯和”的人,說他在周厲王被流放後成為攝行天子位的諸侯,而《史記》對共伯和卻隻字未提。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共和”是共伯和與周、召二公共同執政,也有人否認共伯和的存在。看來,“共和”的謎團在短期內仍然無法解開。

關於“共和元年”的由來 是權宜之計 還是早有預謀

TAG: 周厲王國人召穆公政變共和